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马嵬坡之变_安史之乱马嵬坡之变

zmhk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马嵬坡之变_安史之乱马嵬坡之变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马嵬坡之变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2.如果当初唐玄宗坚持不杀杨玉环,士

马嵬坡之变_安史之乱马嵬坡之变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马嵬坡之变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2.如果当初唐玄宗坚持不杀杨玉环,士兵们会杀了他吗?

3.马嵬驿兵变,唐玄宗是否有能力挽救杨贵妃的性命?

4.唐朝马嵬坡兵变是谁主导的?目的是什么?

马嵬坡之变_安史之乱马嵬坡之变

??????֮??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面,曾经写了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专门来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由于貂蝉、西施、王昭君等美女历史较为久远,很多史料不可考,在唐朝的这位美女就备受人的关注,遗憾的是,这样一位美人,竟然死于一场兵变,简直是令人诡异,甚至有些野史说杨玉环并没有死,而是东渡到了日本,可见,关于杨玉环的事情,还是民间老百姓所喜爱的故事。

       人狠,话也多,纵横今天就来说说关于杨玉环的二三事。

       从此君王不早朝杨玉环的丈夫

       杨玉环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人称杨贵妃,因为通晓音律,擅长歌舞,而深得帝王宠爱。

       实际上杨玉环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杨玉环因为太过漂亮,又擅长歌舞和音律,与时为寿王的李瑁在其姐姐的婚礼上一见钟情。

       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按辈分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也是当时李隆基最宠爱的女人,武氏深得武则天的真传,手腕很强硬,当时曾经让李隆基一日之日连杀三个儿子,在得知儿子有了喜欢的女人后,特意让李隆基出面,定下了这桩婚事。在开元廿三年,不到十七岁的杨玉环嫁给了寿王李瑁,成为了寿王妃,据说两个人婚后的感情还算不错,毕竟,在武惠妃的主持下,李瑁很可能是未来的皇帝。

       但好景不长,武惠妃大概是在整死了李隆基的三个儿子后,良心会痛,心理素质不过关,不久就一命呜呼了,李瑁的帝王梦自然就破碎了。

       武惠妃的去世,对李隆基的打击很大,《旧唐书》中描写当时李隆基所遇到的困境是?后庭数千,无可意者?,其实做人吧,到了李隆基这个份上也挺难的,选择多了,大概就会出现选择恐惧症,后宫几千人都没有能上李隆基欢心的,还有什么活着的理由。

       结果李隆基偏偏看上了已经是儿媳的杨玉环,这在古代封建礼制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这里是唐朝,什么是唐朝,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朝代,前有李治娶了?他妈?武则天,李隆基要娶自己的儿媳妇也就没有什么礼法上说不通的地方。

       老规矩,先让杨玉环出家,然后给李瑁找新对象,然后再召杨玉环入宫,一套组合拳之后,李隆基终于能够放宽心地说了一句:?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千乘万骑西南行杨国忠之死

       在得到杨贵妃后,李隆基就开始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倦政之心,开元盛世也因此而毁,李隆基沉迷美色,荒废朝政,宠信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加上盲目信任重用安禄山,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的爆发,跟杨玉环有着必然的关系,李隆基因为宠爱杨玉环,而宠信杨玉环的族兄奸臣杨国忠,杨国忠担心安禄山造反,不断的构陷安禄山,正好安禄山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要杀了杨国忠,因此爆发了安史之乱。

       本来,唐朝军队面对安禄山的军队还能够抵挡,但是在杨国忠的一系列操作下,导致朝廷痛失潼关,长安、洛阳也无险可守。

       结果李隆基来了一个逃跑主义,以御驾亲征的名义带着满朝文武和皇亲国戚跑了。

       跑到哪里是一个问题,当时天下大乱,本来应该李隆基号召天下兵马来长安勤王,如果李隆基到军事重镇,取得兵权,很快就能平定叛乱,但是李隆基认为存在一定的风险,杨国忠劝李隆基逃到蜀地,因为蜀地是杨国忠的地盘,而且易守难攻。

       这一切,都被朝臣和太子李亨看在眼里,太子李亨是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后立的,能坐上太子之位真是如履薄冰,隐忍颇深。

       在李亨被立为太子的同时,杨玉环也受到李隆基的宠爱,杨国忠在扳倒李林甫的同时,也开始对李亨进行打压,使得李亨年纪轻轻就少白了头。李亨隐忍多年,不敢正面相抗,对杨氏兄妹十分忌惮。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李亨来说,也是一次机会,在逃跑的时候,李隆基将一部分兵权给了李亨,因此就有了,李隆基率领军队走到马嵬驿,发生兵变的故事。

       关于马嵬坡兵变的一般版本是,李隆基率领禁军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将士都饥肠辘辘,士气低迷,现在越走越远,要知道,他们的家人还在长安,而他们作为军人竟然干起来逃跑的勾当,士兵不满议论皇帝,都认为是杨国忠造成的。

       当时杨国忠将一些东西给了吐蕃使节,当时有士兵大喊: ?杨国忠与胡人谋反?,杨国忠一看这种情况,随即开始往李隆基的住处跑,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庇护,结果还没等跑到,就被士兵杀死于马嵬驿西门内,到了这个份上,李隆基出面说早就知道杨国忠要造反,今日大家杀得好,也不追究责任了,但是这些士兵也不走。

       六军不发无奈何杨玉环之死

       陈玄礼作为龙武大将军,开始向李隆基提出请求,要求李隆基处死杨贵妃,李隆基说杨贵妃一直在深宫中,不可能参与造反,陈玄礼本身就是李隆基最信任的禁军将领,他这么说,李隆基也不知奈何,这个时候,高力士劝李隆基,杨贵妃可能没有,但是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杨贵妃就不应该在陛下左右侍奉。

       李隆基虽然心中不舍,但迫于无奈,就命令高力士赐死杨贵妃。可怜杨玉环享尽一世荣华,却死于一条白绫之下。

       实际上,当时杨玉环只有三十八岁,而李隆基是随时都有可能挂,这样的女子对唐朝来说绝对是一种危害。

       毕竟唐朝出现过武则天这样的女皇帝,若是李隆基死后杨贵妃想要效仿武则天称帝,那对太子李亨来说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尽管在马嵬坡兵变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关于李亨的身影,但是从兵变直指的对象,已经兵变后李亨到灵武登基的情况来看,应该是李亨与陈玄礼、高力士等人联合所为。

       这些李隆基身边的重臣武将对李隆基宠信杨国忠和杨贵妃也早就看不下去了,如果真的到了蜀地,杨国忠就真的掌握了生杀大权,在马嵬坡杀了杨国忠才符合大唐王朝的利益

       实际上,如果李隆基年轻三十岁,也不会走四川这条逃跑主义路线,而应该是重整兵马,再夺江山。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人们都说杨玉环祸国殃民,魅惑君主,是红颜祸水,但她一个弱女子,又能做些什么呢?李隆基如此宠爱她,但到最后还是将她赐死,以求保全自己。男人的嘴,骗人的鬼,纵是千般恩爱,最终也难逃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结局。

       举报/反馈

如果当初唐玄宗坚持不杀杨玉环,士兵们会杀了他吗?

       马嵬坡事变的真实故事是什么?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反叛直指京师。756年六月二日潼关失守,十二日晚唐玄宗携杨贵妃等人逃离长安,十四日至马嵬驿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坡哗变。这次哗变中杨贵妃被杀死,究竟是谁杀的?史上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大体上有这么三种说法。

       宦官高力士是杀死杨玉环的主谋。宦官高力士所主持的内廷与杨国忠为首的朝廷势力已经互为仇敌。为了消灭杨国忠家族,高力士拉拢禁军首领陈玄礼,使陈玄礼在马嵬坡发动哗变,先杀杨国忠,后逼死杨贵妃。这是由高力士主导的有预谋的行动。

       完全不可能。唐玄宗在位以来,不论开元之治还是天宝之乱,他都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宦官不允许参政。

       唐玄宗曾问高力士: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联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回道: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唐玄宗斥道:今所敷奏,未合朕意。

       于是高力士大惊,俯首道: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从此高力士“住内宅不接人事”。这个小插曲就能看出高力士不可能拉拢陈玄礼,他连政事都不敢参与。而且杨国忠对高力士还是一直采取拉拢政策,双方远没到水火不相容的程度。

       太子李亨和宦官李甫国是杀死杨贵妃的主谋。更不可能。“唐书”中有记载“陈玄礼以祸由国忠,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由此可见,太子并没有做出决定。唐玄宗得到皇位是通过拉拢禁军统领这个方法,所以他对太子及宗室采取严密监控的措施,防止与禁军有任何瓜葛。曾经唐玄宗因为此类谣言,竟一日杀三子。

       如此血腥的教训在眼前,太子怎么敢密谋陈玄礼。而且李甫国对李亨极度迫害,太子处于“弗保朝夕”的状态,哪有心思与李甫国合谋去杀杨贵妃呢。

       杨贵妃没死,去了日本。有人说杨贵妃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东渡日本,到了日本的一个叫“蓬莱”的仙山上,最后死在日本。据说日本有杨贵妃的雕像和贵妃墓。这个论点只能说是文人墨客的美好愿望罢了,没有任何正史记载这个事情。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花了11年时间,经历5次失败才能到达日本。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情况下,一个弱女子根本不可能到达遥远的日本。

       历史真相是什么呢?陈玄礼才是杀死杨贵妃的指挥者和谋划者。陈玄礼这个人极其忠于职守。唐玄宗违反宫禁,陈玄礼甚至能冒死挡驾,这样的事居然做过两次。

       而且陈玄礼早就有杀杨国忠之心,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以此人忠贞的性情,绝对能对“妖姬”杨贵妃下手。六月十三日唐玄宗一行从长安西逃,到达咸阳时饥肠辘辘,附近百姓闻讯后,“争献麦豆”,这些食物都被皇子皇孙分食,而士兵们只能挨村讨饭求食。六月十四日,唐玄宗一行到达马嵬坡,此时的士兵已经极其饥饿疲惫,出现“留言不逊”的现象,在这种情绪酝酿下,士兵哗变了。

       陈玄礼为了保护唐玄宗,挺身而出,将士兵的怒火转移到杨国忠和杨贵妃身上。愤怒的士兵直接将杨国忠和他的宗室乱刀砍死,然后包围了唐玄宗休息的马嵬驿站。要求诛杀“祸本”也就是杨贵妃。唐玄宗如不杀杨贵妃,自身难保,忍痛让高力士将杨贵妃绞杀于佛堂。众将士此时高呼万岁,拜倒,哗变结束。

马嵬驿兵变,唐玄宗是否有能力挽救杨贵妃的性命?

       如果唐玄宗坚持不杀杨玉环,士兵们也不会杀了她。

马嵬坡之变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叛军第二年就突破潼关打到了长安,因此唐玄宗李隆基只好仓皇出逃,准备到蜀中去避一避。随行的人主要是朝中重要大臣,以及皇室的人员,包括后妃、皇子皇孙等等。

       当部队行进到马嵬坡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哗变,士卒们一边高喊“杨国忠勾结胡人造反了”,一边乱刀齐下,将杨国忠砍成了肉泥,并且把他的头颅砍下来,用长矛挑起来示众。

       接着,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也被士卒们杀害。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外甥裴徽,杨国忠的妻子以及另外一个儿子杨晞虽然逃走了,但没跑多远就被追上,虢国夫人先杀死裴徽,再杀死裴柔,随后自刎。

       御史大夫魏方进想要上前阻止,结果也被杀害。宰相韦见素只是出来看了看情况,就差一点被士卒们杀掉,可见士卒们当时已经是真的杀红了眼了。

       紧接着,士卒们将玄宗居住的驿站团团围住,高力士前去问话,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回道,“杨国忠谋反已经被杀,希望皇上你处死杨贵妃。”

       玄宗无奈,只好命令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绳子勒死了她,并把尸体给士卒们看,士兵们这才散去。

       以上就是马嵬坡之变的简单过程,从表面来看,这是一次士兵们自发的行动,是出于对杨国忠和杨贵妃的不满,进而痛下杀手。从现场的情况来看,所有和杨国忠有关的人几乎都被士兵们杀死了,杨贵妃怎么可能逃得过呢?

本质其实是一场政变

       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马嵬坡之变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士兵哗变,而是太子李亨精心策划的一场政变。

       在玄宗一行人逃出长安的时候,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负责殿后的就是太子李亨,李亨手中的人马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李亨在做太子期间,可以说非常的委屈,玄宗根本不信任他这个太子,除了经常敲打他之外,先后两任权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也都千方百计的陷害他,使得李亨先后被迫和两任妻子离婚,要说他对玄宗和杨国忠等人没有恨意是不可能的。

       在长安城中,李亨想造反是没有任何机会的,但出了长安,在逃往蜀中的路上,李亨掌握了半数以上的军队,这就为他发动政变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李亨先是派心腹宦官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密谋杀死杨国忠。而陈玄礼也对杨国忠看不顺眼,两人一拍即合,所以杨国忠也就必死无疑了。

       当士兵们提出杀死杨贵妃的时候,陈玄礼也答应了,在他看来,杨国忠固然不是个好东西,但杨贵妃迷得玄宗不理朝政,更是祸国殃民,杀了她对国家社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一力促成此事。

       但是,当李亨想更进一步,逼迫玄宗让出皇位时,陈玄礼不干了!他坚持继续对玄宗效忠,坚决不肯做逼宫之事。有陈玄礼的反对,李亨也无法用强,最后只好和玄宗分道扬镳,一个月后,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

唐玄宗的选择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玄宗坚持不杀杨玉环,会是什么结果呢?

       首先,有陈玄礼在,玄宗的生命安全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如果玄宗表示,如果你们非要坚持杀了杨贵妃,那么就请先杀死我吧!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李亨妥协。因为要杀杨贵妃,就要杀死玄宗,李亨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背上弑父的罪名的,否则将来就算他当了皇帝,皇位也坐不稳。

       其次,如果玄宗非要保住杨贵妃,那么在陈玄礼看来,玄宗已经被杨贵妃彻底迷惑,无可救药了,为了国家社稷,为了大唐王朝,也为了自己的前程,陈玄礼极有可能改为支持李亨继位。但是,出于对皇帝的忠心,陈玄礼还是不会同意对玄宗下杀手的。

       也就是说,如果玄宗要保住杨贵妃,势必要做出妥协,他手中唯一能和李亨谈的筹码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的宝座。如果玄宗肯主动让位给李亨,那么李亨是一定会放过杨贵妃的。

       一边是皇位,一边是爱妃,玄宗左右摇摆,在经过痛苦的权衡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前者,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暂时保住了自己的皇位。这也符合玄宗一贯的作风,为了保住皇位,他曾经不顾父亲的请求杀死了自己的亲姑姑太平公主,曾经一日之内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如今只是牺牲一个杨贵妃,似乎并不是太难的选择。

莫说爱得深沉,尚未到患难之时而已!

唐朝马嵬坡兵变是谁主导的?目的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唐玄宗出头蜀地途中爆发的马嵬驿兵变,这是唐玄宗对军队掌控力下降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这场事件当中,不仅唐玄宗失去了护卫部队的掌控力,而且身边之人均无法完全保证生命安全。

       而更重要的是在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分道扬镳,一个向北,一个向南。而也有说法,觉得马唯一兵变实际主谋是太子李亨。结合李芬在马嵬驿兵变当中的表现,这句话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

       由于杨国忠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仍然在唐玄宗左右服侍显然无法让众多参加兵变的人安心。于是以陈玄礼为首的主要将领,要求唐玄宗杀死杨贵妃,而到了最后,唐玄宗不得不立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到了此时,参加兵变的诸人才山呼万岁簇拥着唐玄宗一路向南。那么唐玄宗难道在这次事故当中,就没有办法挽救杨贵妃的生命吗?

?杨国忠犯众怒,累及杨贵妃

杨国忠虽然在处理正事的时候能力很强,但是其处事作风,非常偏激,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杨国忠在史书当中名声很差,是和李林甫并列的两大奸臣。在跟随唐玄宗向属地逃难之际,仍然做出了很多犯众怒的事情。

       唐玄宗在率众人通过咸阳之际,杨国忠却下令,将路过的桥梁全部毁坏,丝毫不顾后面跟随的大量百姓。后来是唐玄宗下令,才及时撤销了这个决定。而他被杀的直接原因,也是因为他并没有妥善解决随行人员的饮食问题,众人饥肠辘辘,加上有心人,挑动杨国忠,因此丢了性命。

而杨国忠死后,杨贵妃如果仍然留在唐玄宗身边,那么将来对这些,参与马嵬驿兵变的人员秋后算账的可能性会非常大。所以于情于理,这些参与兵变的人都不会让杨贵妃活着。

唐玄宗身边已无可以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部队

当时参与马嵬驿兵变的人,除了随行的长安城防部队以外,还有大量的本该保护唐玄宗人身安全的禁军。虽然说因为饿着肚子,闹出了这番事情,但是背后有心之人的推波助澜,也让唐玄宗在这次兵变当中的处境显得极为尴尬。

       兵变发生之时,唐玄宗身边除了一些宫女太监以外,就是杨贵妃跟手无缚鸡之力的嫔妃。这种情况不仅无法保证杨贵妃等人的安全,甚至连自己这个大唐皇帝的安全都无法保证。陈玄礼等人礼貌的让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并不是说他们不敢杀杨贵妃,而是给唐玄宗面子而已。如果唐玄宗真的不识相,程序里有的是办法弄死杨贵妃。

结语: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唐玄宗对于朝堂以及军队之间失去掌控,恐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虽然他的名义上仍然是大唐的天子,但很明显,在马唯一兵变当中,肯定有重量级人士在和他唱对台戏。这样才有可能唐玄宗在事变发生时,身边无可用之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无法保护,何其可悲也!

       唐朝马嵬坡兵变是谁主导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的现实,那就是:无情最是帝王家。你以为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是有时候皇帝也是身不由己啊。马嵬坡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并不是,杨贵妃只是政治与权力的牺牲品而已。我们来看一下马嵬坡之变都发生了什么,并且看看其中的动机是什么?

       明面上马嵬兵变的始作俑者——陈玄礼

       龙武军统领陈玄礼,他负责保护唐玄宗李隆基撤出长安前往四川成都。而这场兵变的武力统帅就是他了,所以手下的士兵必定不是像《旧唐书》中所说是自发的、义愤填膺的杀了杨国忠并且要求杀死杨玉环,他们没有这个胆子,所以必定是授意了。

       那么陈玄礼又有什么动机要做这样的事情呢?

       为下者,唯上命是从!

       那么既然陈玄礼没有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授意,他怎么敢发动兵变呢?

       思考到这里,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为下者,唯上命是从!如果这个“上”要换人了呢?陈玄礼的分析咱们点到为止。

       太子李亨与陈玄礼的联络

       李静忠是太子的内侍宦官,当时陈玄礼通过李静忠联系了太子李亨,想要杀掉杨国忠,太子犹豫不决。当然,这是史书上写得,因为如果太子犹豫不决的话,那就说明陈玄礼才是主谋,是他私自发动了兵变,这样也就成全了太子的孝义。

       但史书虽然这么写,我们并不一定要这么想啊。换个思路,一个龙武军的将军,他真的敢哗变吗?真的敢擅作主张吗?显然,应该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这么一想,大家都应该心中有数了,主谋不应该是陈玄礼,而应该是陈玄礼下一个效忠的皇帝——太子李亨才对。

       再看马嵬之变的主要目的

       综上而言,太子主导,并授意陈玄礼运作的可能性就极大了。太子这样做的意思就相当于是摊牌了,虽然杀杨国忠看似是主要目的,因为四川是杨国忠的地盘,如果唐玄宗一行人真的去往四川成都,那么到时候太子的处境将会非常的被动。

       但杀杨国忠只是一个顺带的事情,杀杨贵妃同样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是太子李亨用这个方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自己要取而代之,重振国纲,收拾他父皇的残局。

       所以在马嵬之变后,太子前往灵武继位,而玄宗依旧前往四川成都,两人就此分道扬镳,下一个属于唐肃宗李亨的朝代就此开启,玄宗的辉煌,也随着杨贵妃之死就此落下帷幕。

       好了,今天关于“马嵬坡之变”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马嵬坡之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