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_袁枚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
zmhk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_袁枚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1.随园诗话 翻译2.硬读《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1.随园诗话 翻译
2.硬读《随园诗话》(17)
3.袁枚《随园诗话》的所有解释
4.硬读《随园诗话》(6)
5.破万卷书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6.硬读《随园诗话》(5)
随园诗话 翻译
我小时家里很穷没有能力购书,可是很迫切地喜欢读书,每次走过书店,都不禁流涎翻书,要是价格昂贵无法买下,每天晚上就在梦中想起。曾经写诗:“私塾太远为经过书市而发愁,家里太穷只能在梦中去买书。”等到我为官以后,买书千万本,反而没有时间去读它们了。
曾经读到苏轼的《李》文,极力描写小时候看书的困难、后来书多却反而没有人阅读的事,(我)恰好和这种想法相同
硬读《随园诗话》(17)
《随园诗话》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本,卷二 二三
[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间:“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
康熙年间,曹练亭任职江宁织造,每次出门都跟着八匹马,而且他肯定会带上一本书,经常翻看从不间断。有人问他:“你问什么这么好学呢?”他回答说:“不是,我并不是掌管一方的地方长官,而百姓见到我都会起立行礼,让我的内心感到不安,于是用这个来掩人耳目。”曹练亭素来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和睦,等到江宁太守陈鹏年犯了罪时,他却秘密奏报朝廷保荐陈鹏年。世人因此而看重他。他的儿子曹雪芹编写了《红楼梦》一书,详细记载了种种风月繁华的诸事。其中有叫大观园的,就是我的随园,知道我的书斋的人读了红楼梦之后都羡慕我的随园。
袁枚《随园诗话》的所有解释
一三(上)
《随园诗话》原文:
“乐府 ”二字,是 官监 之名,见 霍光、张放 两传。其 《君马黄》 、 《临高台》 等乐章,久矣失传。盖因乐府传写,大字为 辞 ,细字为 声 ,声词合写,易至 舛误 。是以 曹魏 改 《将进酒》 为 《平关中》 , 《上之回》 为 《克官渡》 ,共十二曲,并不袭汉。 晋 人改 《思悲翁》 为 《宣受命》 、 《朱鹭》 为 《灵之祥》 ,共十二曲,亦不袭魏。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宋代时,郭茂倩将所有乐府诗歌汇集到一起,编成《乐府诗集》。汉乐府多属民间歌辞,语言朴实自然,回旋反复,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文字活泼,保持了口语的真面目,有音无义的字也一并保留。另一特色,是叙事诗的逐步发展,描写深刻,叙事详尽,情节较完整,人物形象较具体生动,并出现符合人物性格的对白,以及用对白推动情节。汉乐府诗句长短不一,二至八言都有,以五言句式为主,形式自由变化,参差错落,不拘一格。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篇幅长短均有,最长的达三百五十余句,短的则仅数句。汉乐府押韵灵活,有句句押韵,有隔句押韵,也有隔两句、三句押韵的。
官监,指官府。古代官署名称(其主管亦称“监”或“少监”) ,有牧马监;钦天监;国子监等。
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霍光身高七尺三寸,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刘贺。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谥号“宣成”。两年后,霍家因谋反被族诛。霍光常被人与伊尹相提并论,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 张放,汉成帝的男宠,参见《汉书· 张汤传第二十九》。张放是中国汉朝武帝时期著名酷吏张汤的玄孙,宣帝时期大司马张安世的曾孙,父张临,母敬武公主。汉成帝所爱的第一个人就是张放,此人身居侯爵富平侯。古代爵位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侯排第二位,由此可见张放地位的高贵。
《君马黄》,乐府古题。《乐府诗集》卷十七列入《鼓吹曲辞·汉铙歌》中。王琦注:《宋书》: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君马黄歌》。《君马黄》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古诗。
《临高台》,乐府旧题,为《汉铙歌》十八曲中的第十六曲。郭茂倩《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 汉铙歌》云:“《乐府解题》曰:古词言:‘临高台,下见清水,中有黄鹄飞翻,关弓射之,令我主万年。’若齐谢朓‘千里常思归’,但言临望伤情而已。宋何承天《临高台》篇曰:‘临高台,望天衢,飘然轻举凌太虚’,则言超帝乡而会瑶台也。”按《乐府诗集》所收魏文帝曹丕《临高台》,即《乐府古题》所谓古辞,而谢朓、王融、梁简文帝、沈约、陈后主、张正见、萧悫诸作,或言高台望远之情,或写崇台眺望之景,可见齐梁以来诗人已将《临高台》视同诗题了。
舛误,指差错;谬误。《隋书·王劭传》:“ 劭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误。”
曹魏,指曹操家族创立的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将进酒》,汉乐府名。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原文:
?进酒,乘大白。 辨加哉,诗审搏。 放故歌,心所作。 同阴气,诗悉索。 使禹良工观者苦。
《平关中》,缪袭诗作。《晋书·乐志》曰:“改汉《将进酒》为《平关中》,言曹公征马超,定关中也。”原文: 平关中,路向潼。 济浊水,立高墉。 斗韩马,离群凶。 选骁骑,纵两翼。 虏崩溃,级万亿。
? 缪袭(186年—245年),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先辟御史大夫府,历事魏四主,后拜散骑常侍。官至尚书、光禄勋。有《列女传赞》一卷、《集》五卷。诗歌今存《魏鼓吹曲》12首,及《挽歌诗》1首。《魏鼓吹曲》作于曹丕受汉禅称帝时(末首可能是曹继位时后补的),为改易汉鼓吹铙歌旧辞而作的。12曲内容互相承接,自曹操起兵至曹即位,写出了曹魏兴盛史。其文辞虽属歌功颂德,但如《战荥阳》中“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顾中牟,心屏营”,《克官渡》中“沙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诸句,写得颇有气势,曲折多致,在一般庙堂作品中,是比较出色的。钟嵘《诗品》称"熙伯《挽歌》,唯以造哀尔。"
? 《上之回》,汉乐府《铙歌》歌曲名。因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回,指回中宫,曾被匈奴烧毁,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元封四年),复通回中道,并数出游幸。歌辞当为赞美此事而作。(参阅《乐府诗集》卷十六及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原文: 上之回,所中益, 夏将至,行将北, 以承甘泉宫。 寒暑德,游石关, 望诸国,月氏臣,匈奴服。 令从百官疾驰驱,千秋万岁乐无极。
《克官渡》,出自《乐府诗集》之《魏鼓吹曲》。缪袭作。全诗描写了官渡之战的整个过程,热情第讴歌了具有神武雄才的曹操。原文: 克绍官渡,由白马。 僵尸流血,被原野。 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 沙塠旁,风飞扬。 转战不利,士卒伤。 今日不胜,后何望。 土山地道,不可当。 卒胜大捷,震冀方。 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 《思悲翁》,汉乐曲名。 汉吹铙歌十八曲之一。原文: 思悲翁,唐思,夺我美人侵以遇。 悲翁也,但我思。 蓬首狗,逐狡兔,食交君。 枭子五,枭母六,拉沓高飞暮安宿。
? 《宣受命》,傅玄诗作。原文: 宣受命,应天机,风云时动神龙飞。 御葛亮,镇雍梁。 边境安,夷夏康。 务节事,勤定倾。 揽英雄,保持盈。 深穆穆,赫明明。 冲而泰,天之经。 养威重,运神兵。 亮乃震毙,天下安宁。
? 傅玄,(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 傅燮之孙、傅干之子。幼年随父逃难河南。专心经学,性格刚劲亮直。初举孝廉,太尉辟,都不至。州里举其为秀才,除郎中。后参安东、卫将军军事,转温县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任内颇为称职,曾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五等制建立后,傅玄封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傅玄为散骑常侍。西晋建立,进爵鹑觚子,加附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后拜侍中,因事免职。又任御史中丞,提出了有名的“五条政见”。泰始五年(269年)升任太仆,转司隶校尉,因当众责骂谒者及尚书被劾免。咸宁四年(278年),傅玄去世,年六十二,谥号“刚”。后追封清泉侯。
? 《朱鹭》,汉代乐府诗歌,作者佚名。古代朝廷上树立一面大鼓,上面装饰有一只红色的鹭鸟。这面鼓,就是面谏皇帝时用的。朝臣向皇帝进谏时,就要先击鼓。此诗假借咏鼓,以勉励进谏者要敢于向皇帝尽情吐露忠言。原文: 朱鹭,鱼以乌。 路訾邪鹭何食?食茄下。 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
? 《灵之祥》,汉代乐府诗歌,作者佚名。原文: 灵之祥,石瑞章。 旌金德,出西方。 天降命,授宣皇。 应期运,时龙骧。 继大舜,佐陶唐。 赞武文,建帝纲。 孟氏叛,据南疆。 追有扈,乱五常。 吴寇叛,蜀虏强。 交誓盟,连遐荒。 宣赫怒,奋鹰扬。 震乾威,曜电光。 陵九天,陷石城。 枭逆命,拯有生。 万国安,四海宁。
附《晋书·乐志》(摘录):
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雍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云》、《黄爵行》《钓竿》等曲,列于鼓吹,多序战阵之事。
及魏受命,改其十二曲,使缪袭为词,述以功德代汉。改其十二曲,使缪袭为词,述以功德代汉。……改《上之回》为《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于官渡也。……改《将进酒》为《平关中》,言曹公征马超,定关中也。……
及武帝受禅,乃令傅玄制为二十二篇,亦述以功德代魏。改《朱鹭》为《灵之祥》,言宣帝之佐魏,犹虞舜之事尧,既有石瑞之徵,又能用武以诛孟达之逆命也。改《思悲翁》为《宣受命》,言宣帝御诸葛亮,养威重,运神兵,亮震怖而死也。……
本人翻译:
? “乐府”二字,是官府机构的名字,见于霍光、张放两人的传记之中。其《君马黄》、《临高台》等乐章,失传很久了。因为乐府的传抄誊写,其形式为,大字为辞(歌词),小字为声(曲调),歌词曲调合在一起抄写,很容易导致错误。所以,曹魏立国后,改《将进酒》为《平关中》、《上之问》为《克官渡》,共十二曲,并没有承袭汉时的词曲。晋朝开国后,改《思悲翁》为《宣受命》、《朱鹭》为《灵之祥》,共十二曲,也没有承袭魏朝的词曲。
?真老实人言:
?袁枚说,“乐府”二字,原来是官府是名字。并以《汉书》中霍光、张放的传记记载为佐证。 ?说“乐府”为官名,正确。但是,名为“乐府”的官署,却远在秦朝时就有设置。当然,乐府职能也是管理音乐。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都证明秦时有乐府机构的史实。
硬读《随园诗话》(6)
随园诗话卷十三 七十二
余尝谓鱼门云:“世人所以不如古人者,为其胸中书太少。我辈所以不如古人者,为其胸中书太多。昌黎云:‘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亦即此意。东坡云:‘孟襄阳诗非不佳,可惜作料少。’施愚山驳之云:‘东坡诗非不佳,可惜作料多。诗如人之眸子,一道灵光,此中着不得金屑;作料岂可在诗中求乎?’予颇是其言。或问:‘诗不贵典,何以少陵有读破万卷之说?’不知‘破’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破万卷书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
《随园诗话》原文
前明 门户之习,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当其盛时, 高、杨、张、徐 ,各自成家,毫无门户。一传而为 七子 ;再传而为 钟、谭 ,为 公安 ;又再传而为 虞山 :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处,各有乖谬处;总要平心静气,存其是而去其非。试思七子、钟、谭,若无当日之盛名,则虞山选《 列朝诗 》时, 方将 搜索于荒村寂寞之乡,得半句片言以传其人矣。敌必当王,射先中马:皆好名者之累也!
前明,指明朝。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 既而祈天,乃得大明, 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明代疆域囊括汉地,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高,指高启。高启(1336~1373),明代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被处以腰斩而亡。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凤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难》中,是现存唯一评论高启在金陵的诗歌论文。《客中忆二女》: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杨,指杨基。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岳阳楼》: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张,指张羽。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张羽洪武初年入京,不得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1371)又至京师,因应对不称旨,放还。再征,授太常司丞。朱元璋曾亲述滁阳王事实,命张羽撰写庙碑。洪武十八年(1385)坐事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投龙江而死,一说是被人绑起扔进长江淹死。 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咏兰叶》: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徐,指徐贲。徐贲(1335-1380年),字幼文,南直隶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自号北郭生,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吴中四杰之一,明初十才子之一。张士诚抗元,招为僚属。张士诚死后,俆贲与张羽避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洪武七年(1374),被荐入朝,洪武九年(1376)春,奉使晋、冀,授给事中。历任御史、刑部主事、广西参议,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78),大军征讨洮岷,以军队过境,犒劳失时,下狱。洪武十三年(1380),以“犒师不周”处死。《雨后慰池上芙蓉》: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七子,原指七位代表性人物。此处指明七子。明七子有“前七子”与“后七子”之分,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位有名的文人。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后七子指明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棒﹑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李梦阳等七人称前七子,故亦称后七子,也称嘉靖七子。后“七子”一词也常指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分前七子,后七子。 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在这一方面,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1526—1590)显得更为突出。他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一)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他还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后七子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钟,指钟惺。钟惺(1574—1625), 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前懊曲(三首选一)》
畏君知侬心,复畏知君意。
两不关情人,无复伤心事。
谭,指谭元春。谭元春(1586~1637),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明代文学家,天启间乡试第一,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人,论文重视性灵,反对摹古,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所作亦流于僻奥冷涩,有《谭友夏合集》。《瓶梅》
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
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
公安,指公安派。公安派是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间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虞山,指虞山诗派。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拟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虞山,又指钱谦益。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明万历进士(探花,一甲第三名)。崇祯初官礼部侍郎,弘光时为礼部尚书。入清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顺治初,因江阴黄毓祺起义案牵连,被逮入狱,次年获释。自是息影居家,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诗文在当时颇负盛名,东南一带奉为“文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钱氏著述被列为”悖妄着书人诗文”,其已载入县志者均被删削。1666年,钱谦益以八十三岁的高龄病殁于杭州,殁葬于虞山南麓。
柳如是(1618年—1664年7月21日)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盛泽镇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幼年被卖到盛泽镇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与钱谦益婚礼完毕后,柳如是如愿成了继室夫人,钱谦益吩咐家人一律叫“夫人”,不得称为“姨太”,而自己敬称柳如是“河东君”。
列朝诗,实为《列朝诗集》。明诗选本。清初钱谦益编选。《列朝诗集》编定于明清之际,选录明代278年间的诗作,共81卷,入选诗人1600余家。全书总分为甲、乙、丙、丁4集,另外,帝王的诗置于卷首为“乾集”,僧道、妇女、宗室和域外诗列于卷末为“闰集”,元末明初的诗则编在干集后为“甲集前编”。 《列朝诗集》是仿金代元好问《中州集》而纂集的,旨在以诗存史,保存一代文献,所以其编辑体例一如元好问的做法,以诗系人,以人系传。所选作品一般都属作者的代表作,间亦有借诗以存其人的情况。每个作者的小传,介绍姓氏爵里生平,品评其作品得失,资料比较丰富,有些记述在今天已是罕见的史料,弥足珍贵。《列朝诗集》于康熙初年由钱氏绛云楼付梓,不久即遭禁毁,流传极少。至宣统庚戌(1910)始据原版重新雕印。
方将,指将要;将来。语出《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本人翻译:
明朝的门户恶习,不仅仅纯在于朝廷之上,在作诗方面也是如此。当明朝诗歌创作处于鼎盛之时,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各自成一家,毫无门户之见。然而自他们之后,先是传承到明七子,再传承到后来的钟惺、谭元春(合称竟陵派)及公安派,又再传承到虞山派,他们都互相攻击、排斥、诋毁、呵责,只是打出拥戴各自的旗帜,真是十分可笑。凡是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得力正确之处,也都有自己的乖张荒谬之处。对人对己,都应该平心静气,保留正确的而改正错误的。试想明七子、钟惺、谭元春,假如他们没有当时的盛名,则在钱谦益编辑选录《列朝诗集》时,何必要去荒村野岭无人知晓的穷乡僻壤去搜集他们遗落下来的只言片语,好给他们撰记立传而留给后人啊。杀敌必定先杀敌王,射人一定先射中马。而有门户之见者的一定首先批评与封杀敌对门户之掌门人。明七子、钟惺、谭元春等诗文散失无存的下场都是他们追求声名而为自己显赫之名所连累导致的啊!
硬读《随园诗话》(5)
译文:“破”字与“有神”这三字说的就是教导他人读书作文的法门。一、原文
不知“破”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二、译文
那些人不知道“破”字与“有神”这三字说的就是教导他人读书作文的法门。所谓把书读烂了,指的是领略其精神要旨,而非囫囵吞枣而采纳其中的糟粕部分。蚕吃桑叶,吐出来的是蚕丝而非桑叶;蜜蜂采花蜜,酿造的是蜂蜜而非花朵。读书就像是吃饭,善于吃饭的人精神饱满,不善于吃饭的人会生出病症肿瘤。
三、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
扩展资料:
赏析
袁枚谈读书的内容告诉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领略书中要旨,所以读书破万卷不是仅仅读书的表面意思,而是应该读透书中的精华内容。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对书中精华与糟粕内容不加辨析,不如不读。
二
《随园诗话》原文:
杨诚斋 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 格调 ,而不解 风趣 。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 腔口 易描;风趣专写 性灵 ,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 性情 ,便有 格律 ;格律不在性情外。 《三百篇》 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 皋 、 禹 之歌,不同乎《三百篇》;《 国风 》之格,不同乎《 雅 》、《 颂 》:格岂有一定哉? 许浑 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格调,在此处指诗歌的格律声调。
? 风趣,“风趣”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其内涵多指风尚志趣,也可指风味情趣,它作为美学范畴确立在宋代,宋以后文论家对“风趣”展开了理论探讨。出自《辞海》中解释为:风尚志趣,也指风味情趣,后多指语言、文章幽默诙谐的趣味。
腔口,方言,实指腔调。腔,本指音乐、歌曲或戏曲中成系统的曲调子,亦指诗词文章的声律格调。腔口,在本处意谓固定的格式。
性灵,此处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晋书·乐志上》:“夫性灵之表,不知所以发於咏歌;感动之端,不知所以关於手足。”唐 孟郊 《怨别》诗:“沉忧损性灵,服药亦枯槁。”唐 陆希声 《山居即事》诗:“不是幽栖矫性灵,从来无意在羶腥。”清 秋瑾 《精卫石》弹词第一回:“只有英雄忠义辈,肉身虽死性灵存。”
性情,指人的禀性和气质;性格,脾气。《易·乾》:“利贞者,性情也。”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唐元稹《遣行》诗之九:“见说巴风俗,都无汉性情。”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清顾炎武《日知录·古人用韵无过十字》:“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 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诗、赋、词、曲等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外国诗歌也有自己的格律。格,通俗来讲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韵。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欧化诗歌等则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律要求。
三百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篇数,也是《诗经》的代称。《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皋陶(gāo yáo),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皋陶出生地一般有两个说法,一传为山西洪洞县皋陶村人,二传为山东曲阜人。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葬之于六(Lù),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皋陶是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士”,以正直闻名天下。皋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和大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国风,《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华夏族民间诗歌。《国风》大部分作品是汉族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
? 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合称“二雅”。《雅》诗大部分是奴隶主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或宴会时演唱的乐歌。《小雅》的大部分作品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几乎全是贵族作品。《雅》诗一般篇幅都较长,如《大雅·抑》长达12章,144句,468字。句法、用韵都较整齐,布局谨严,组织完密。《雅》诗的语言一般不如《风》诗通俗易懂,且多抽象议论。
? 颂,《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颂》主要是周王和诸侯用于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其内容多宣扬天命,赞颂祖先的功德。《颂》诗多空洞抽象的说教,缺乏形象性和韵律美,也极少运用比、兴手法。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本人翻译:
? 南宋诗人杨万里说:“从来天分偏低且又笨拙的诗人,写诗总是好谈诗词的格律韵调,而不了解写诗的真谛在于风尚情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律韵调是个空架子,有了这个格式模板,就容易往里面填充内容了,依葫芦画瓢罢了。而具有风尚情趣的作品,则必须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灵魂,要做到这些,不是天才办不到。”我深深信服他说的这句话。我们必须知道,有了真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诗经》三百篇,一半以上是劳苦之人思念妻子的率性直言之作。有谁为他规定格式?又有谁为他设定音韵音调?当今那些动不动就谈格律腔调的人,写诗作词有谁能超过他们的范围呢?更何况皋陶、大禹时期的诗歌,不同于《诗经》。而《诗经》里《国风》的格式也不同于《二雅》与《三颂》。格式怎么会是一成不变的呢?唐朝诗人许浑说:“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好诗,是存在于诗人骨子里的真情感,是从诗人心底里流出来的美好意韵,而绝不存在于诗词格律之中。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