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_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_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古文《为学》中蜀鄙二僧的异

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_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古文《为学》中蜀鄙二僧的异同点是什么

2.蜀鄙二僧小古文带拼音

3.蜀鄙二僧 人之立志的“之”是什么意思?

4.十五篇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五十字左右。

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_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古文《为学》中蜀鄙二僧的异同点是什么

       蜀鄙二僧相同点:都有志去南海。

       蜀鄙二僧不同点:贫僧意志坚定,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终成正果;

        富僧赡前顾后,患得患失,空怀理想,终老无为。

       补充:

       出自《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凭借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凭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之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蜀鄙二僧小古文带拼音

        《为学》 本文选自《 白鹤堂集》,原题为《 为学一首示子侄》。《为学》 这篇文言文怎么翻译?本文是我整理的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为学文言文原文

        为学

        作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文言文注释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

        8..庸:平庸。

        9 .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

        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

        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

        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

        为学文言文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成功←行动,坚持←立志

        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手法:

        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各段的意思

        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

为学创作背景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6-7]

        为学作品鉴赏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8]

蜀鄙二僧 人之立志的“之”是什么意思?

         天tiān下xià事shì有yǒu难nàn易yì乎hū ? 为wéi之zhī , 则zé难nán者zhě亦yì易yì矣yǐ ; 不bù为wéi , 则zé易yì者zhě亦yì难nán矣yǐ 。 人rén之zhī为wéi学xué有yǒu难nàn易yì乎hū ? 学xué之zhī , 则zé难nán者zhě亦yì易yì矣yǐ ; 不bù学xué , 则zé易yì者zhě亦yì难nán矣。

        蜀shǔ之zhī鄙bǐ有yǒu二èr僧sēng : 其qí一yī贫pín , 其qí一yī富fù 。 贫pín者zhě语yǔ于yú富fù者zhě曰yuē :“ 吾wú欲yù之zhī南nán海hǎi , 何hé如rú ?” 富fù者zhě曰yuē :“ 子zǐ何hé恃shì而ér往wǎng ?” 曰yuē :“ 吾wú一yī瓶píng一yī钵bō足zú矣yǐ 。” 富fù者zhě曰yuē :“ 吾wú数shù年nián来lái欲yù买mǎi舟zhōu而ér下xià , 犹yóu未wèi能néng也yě , 子zǐ何hé恃shì而ér往wǎng !” 越yuè明míng年nián , 贫pín者zhě自zì南nán海hǎi还huán , 以yǐ告gào富fù者zhě , 富fù者zhě有yǒu惭cán色sè 。 西xī蜀shǔ之zhī去qù南nán海hǎi , 不bù知zhī几jǐ千qiān里lǐ也yě 。 僧sēng富fù者zhě不bù能néng至zhì而ér贫pín者zhě至zhì焉yān 。 人rén之zhī立lì志zhì , 顾gù不bù如rú蜀shǔ鄙bǐ之zhī僧sēng哉zāi ?

十五篇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五十字左右。

       人之立志的“之”无实意,助词,表示语法结构。

       蜀鄙二僧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先讲为学的难与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可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平庸与聪明的关系也可转化,如孔子的学说却由天赋不高的学生曾参相传。接着讲了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贫者苦行一年而返,说明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结尾指出,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全篇采用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两僧对比,例证生动,观点鲜明。

       文言文及翻译如下:

       一、刻舟求剑——吕不韦及其门客秦国《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己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二、郑人买履——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日: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 “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揠苗助长——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四、叶公好龙——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 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得,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五、匡衡勤学——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匡衡字稚圭, 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作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 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六、孟母三迁——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日:“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日:“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日:“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译文: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 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七、学弈——战国·孟子《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八、王冕僧寺夜读——明代宋濂《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日: "儿痴如此, 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 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九、不迁怒不贰过——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日:“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全都自了,过早死去了。孔子为颜回的死哭得非常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弟子哪一个算得最喜欢学习?”孔子回答:“我有叫颜回的学生爱好学习,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但他不幸早死,颜回死了,再也没有这么优秀的学生来继承,传播我的理想了。”

       十、矛与盾——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十一、鹬蚌相争——清代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十二、杨振暮夜却金——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日:“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译文:

       杨震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到郡上任,路过昌邑时,过去曾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做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十三、蜀鄙二僧——清朝彭端淑《白鹤堂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持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译文: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十四、欲速不达——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十五、对牛弹琴——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译文:

       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己。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

       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今天关于“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