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1.小学版三字经儿歌2.三字经有多少句3.三字经全文4.小学生古诗词经典诵读

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小学版三字经儿歌

2.三字经有多少句

3.三字经全文

4.小学生古诗词经典诵读篇目

5.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吗?

6.三字经有哪些内容

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

小学版三字经儿歌

        小学版三字经儿歌

        三字经可谓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士的'必读书籍。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的小学版三字经儿歌,供大家参考。

       

        小学版三字经儿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三字经有多少句

        三字经全文朗读及释义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儿童启蒙的必背读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全文朗读及释义,欢迎大家阅读。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以前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菁菁博客注:这是对?五子登科?故事的概括]

        3、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5、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6、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7、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8、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9、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0、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1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解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12、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州: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 行省:行政区域,简称省。

        13、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14、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15、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16、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伤心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青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17、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18、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19、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20、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2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22、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23、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24、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25、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26、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27、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28、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29、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30、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3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32、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33、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34、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35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36、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37、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38、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解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39、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40、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41、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42、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43、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解释: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45、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45、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顺治皇帝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46、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祖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47、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48、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解释: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49、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50、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51、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52、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53、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54、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55、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我们正值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56、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57、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58、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解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59、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上替国家效力,下为人民谋福利。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60、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全文长达1722字,574句,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以三字一句,二句押韵的方式,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经典原文及释义: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解释中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解释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解释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解释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解释“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根据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解释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解释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解释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解释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解释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解释青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解释在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解释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解释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解释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解释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解释假如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解释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些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扩展资料: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就是《三字经》。其中一位学生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培训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

       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民间。

       "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曾在北京生活14年,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并称《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

       当时俄国教育界在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普希金细读后,在作序时称赞此书是"三字圣经"。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但对《三字经》情有独钟,如今普希金故居还珍藏着当年他读过的《三字经》。

       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都以《三字经》为初级教材,而大多数入华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而,《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小学生古诗词经典诵读篇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繁体字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後,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後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蘇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灝,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吗?

       小学生古诗词经典诵读篇目

       一年级(上学期)

       经典诵读:《三字经》

       必背古诗词:

       1、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悯农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华山 (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7、山村咏怀 (宋 邵康节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8、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9、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0、惜时(无名氏)

       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11、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2、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3、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4、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5、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6、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7、村居(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8、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9、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0、敕勒歌 (北朝 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1、江南 (汉 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年级(下学期)

       经典诵读:《三字经》

       必背古诗词:

       1、条山苍 (唐 韩愈 )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2、蚕妇 (唐 张俞 )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3、画 (唐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牧竖 (唐 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9、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0、画鸭 (元 揭傒斯)

       春草细还生, 春雏养渐成。 茸茸毛色起, 应解自呼名。

       11、画鸡(明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2、鸟 (唐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13、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4、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秋夕(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6、寒食(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7、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8、海棠 (宋 苏轼 )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9、惜牡丹花(唐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20、游子吟 (唐 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1、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三字经有哪些内容

       一年级让孩子背《三字经》,很有必要。

       俄国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

       不记得小时候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记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小时候也不大懂得诗歌写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情感,依然摇头晃脑读得兴致勃勃,因为给了大众韵律之美。多年后,依然记忆深刻,因为反复的背诵,训练了大脑,使人记忆强大,一年级让孩子背《三字经》,与小时候背诵古诗,这道理是一个样的,背诵之中,强化记忆,催生智慧。

扩展资料:

       陈寿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孩子完全不懂得《三字经》和《弟子规》里面的含义,可是,一旦他们将这些经典烂熟于心,渐渐地,这些经典中的韵律、词句、精髓也就沉淀心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孩子提高了语文素养,增强了语文能力。

       而书中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训诫,无疑也会在反复的诵读中熏染着孩子的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说它晦涩难懂也好,说死记硬背也好,读书百遍,自然能够参悟感悟,引起共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字经全文译文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三字经: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16、三字经: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6、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7、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8、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19、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0、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1、曰岱华,蒿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2、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3、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4、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5、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6、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27、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8、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29、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青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30、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1、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2、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3、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34、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5、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6、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37、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38、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39、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0、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1、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42、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43、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44、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5、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6、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47、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48、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49、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0、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1、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52、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3、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4、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55、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56、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57、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58、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59、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0、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1、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2、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3、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4、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5、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66、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67、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68、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69、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0、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1、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解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72、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73、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74、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75、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76、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77、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78、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79、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80、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81、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解释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82、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解释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83、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84、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解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85、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86、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解释顺治皇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87、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88、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89、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90、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91、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解释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92、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93、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释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94、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释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95、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96、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97、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98、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99、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100、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101、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102、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解释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103、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104、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105、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106、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107、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解释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108、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解释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109、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解释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110、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111、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解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112、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解释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113、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解释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114、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解释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115、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116、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是什么?

       三字经全文译文:

       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大家性情都近于善,只是由于后来所受社会的习染不同才有了千差万别。

       如果从小不进行教育,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孩子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选择邻居而搬家。一次,儿子逃学回来,孟母气愤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以此告诫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窦燕山教育孩子有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孩子,都学有所成,名扬四海。生养子女却不给予良好的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做老师的失职。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如果少年时不努力读书学习,长大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一块没有经过雕琢过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若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为人子弟,在年轻的时候,应当多多亲近良师益友,从他们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孝乃百善之首。“孝”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东汉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暖枕席。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做儿女的应该做的事。

       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培养这种谦恭礼让的优良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心,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样也会获得别人友善的回报。

       儿童、少年的启蒙教育,第一是让他们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传统美德。其次才是要学习看到或听到的知识。

       为孝悌打好基础,有坚实的品德做后盾,然后学知识,长进才华。并要懂得计算数目,认识文字,学习文理。“知某数”,讲的是中国的?数字,中国的计数方式采用十进制,一到十看来简单,但却有无穷无尽的变化。

       数字从一开始,一到十就是基本数字,十个十就是一百,十个一百就是一千,十个一?千就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儿童时期,要从知数、识文开始,知数简单,识文就比较复杂了。

       文字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文字、文学、历史等,是难以穷其究竟的。?对于儿童要从他们可以接受的东西入手。某数是较简单的,所以教育孩子先从识数开始。即使今天的教育,孩子在入学的时候,都是从阿拉伯数字开始的。为父母的?要先教他“知数”,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数学教师。

       宇宙有三才,就是天、地、人。天上有三光,就是日、月、星。天地人包含一切,囊括宇宙万物、芸芸众生。

       天、地、人之所以为三才,因为:天,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浩渺苍穹,运转不息,四季交替,风霜雨雪应时而生;地,是万物借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人类的一切物质供给都取于“大地”。大地用它的胸?怀和滋养孕育着人类和其它生灵;人,有浩大的能力,是万物之灵。

       人凭借卓越的创造力,把大地耕耘得繁荣兴盛。三光的日、月、星,是人类最初的光明来源,是?宇宙大自然中三个伟大的力量。三者光辉灿烂,给大地上的一切生命送来光明与温暖,促使万物生息循环,永驻生机。

       三纲是指君臣之间有忠爱之义,父子之间要慈孝相亲,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古代封建社会有“三纲五常”的社会原则,其“三纲”要求臣服从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子服从父,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妻服从夫,丈夫对妻子拥有支配权。但是,今天的社会,再也不是封建专制社会了,三纲自然就不复存在了。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叫春、夏、秋、冬,这是四时(季)。四时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永无尽头。

       南、北、西、东是四面的方位,这四个方位对应存在,是与中央点相对应而确立的。水火木金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即人们常说的五行。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代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仁爱、公正、礼貌、明智、守信,叫做五常。是做人的准则。这五条准则要努力去实行,不容许出现紊乱。稻子、谷子、豆类、麦子、黄米、高粱叫做六谷。这六种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叫六畜,是人类所饲养的用来吃肉和供使用的禽兽。高兴、生气、忧伤、害怕、倾慕、憎恶、嗜好,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七种感情。用匏瓜、陶土、皮革、木材、玉石、金属、丝弦、竹管等八种材料制成的八种乐器,称为八音。

       九族指的是同一宗族的人,依照辈分排列的长幼顺序。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自己。再由自己到儿子,儿子到孙子,再到曾孙、玄孙。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论语》这部书共分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孟子》这部书是孟轲写的,共七篇,内容是有关讲述道德、宣传仁义等优良品行的言论。《中庸》这本书的作者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子。《大学》主要讲述从提高自身修养、管理家庭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

       《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再读熟四书,才可以读像六经这样比较深奥的书。《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乐经》号称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其余的都保存至今。

       《连山》、《归臧》和《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是一部用“卦”的形式、以阴阳概念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它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后人广为研究,影响深远。

       《尚书》上所记载的,都是虞、夏、商、周四代的政论。一篇名为典,是帝王立国的原则。一篇名为谟,是大臣治国的策略。一篇名为训,是大臣对君?主的训诲,如伊训。一篇名为诰,是国君的通告。一篇名为誓,是出兵的文告。一篇名为命,是国君的命令。

       《诗经》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合称为四诗。(诗经中的诗内容丰富,感情深切)是我们应当诵读吟咏的。

       《周礼》中记载着当时六官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仪礼》中礼仪大纲分为八种,共十七篇。戴德和戴圣都曾汇编《礼记》并作注释,记述了圣人的言论,完备地记录下了上古的礼乐制度。

       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跟着被冷落。孔子作了《春秋》, 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善恶行为的认识辨别。

       公羊高著的《公羊传》,左丘明著的《左传》和毂梁赤著的《毂梁传》,合称为三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书全部读熟了,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子书种类篇幅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重要的部分来读,记住其中每件事的前因后果。

       诸子百家中的五子指荀子、杨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通晓经书和子书后,再读各种史书。从中考究各朝代相承的系统,了解历史兴衰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在读史中吸取教训。

       从伏羲、神农,到轩辕,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他们是远古时代的名君。(另一种传说:轩辕、颛顼[音“专须”、帝喾[音“酷”、尧、舜为五帝时代,他们在公元前26—前22世纪。)

       唐尧、虞舜二帝先后兴起,尧把帝位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在两位君主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代(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开国君主是禹,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约公元前1046—前256年)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有德有才的君主被后世称为“三王”。

       从夏禹王开始,将君位传给儿子,从此天下被一家统治。夏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后被汤灭亡。汤王讨伐夏桀,灭亡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经历了600多年,到商纣王就灭亡了。

       周武王起兵公元前1046年灭掉商朝,诛杀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从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建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从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今洛阳西),到公元前被秦所灭,史称东周。周朝前后延续约800年,统治最长久。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年,都城的人起义,周厉王逃出,即由共伯和执掌王事,达14年,历史上号称共和,将这一年称共和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纪?年也就从这一年开始。

       但是,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中国的历史的纪年即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西周共和以后,经历了厉王、宣王两代国王后,?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向东迁都到洛阳,历史进入东周。

       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后,东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各个诸侯国之间时常相互攻伐,政客们也纷纷向掌权者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逞强。

       战国时代则有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争雄。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秦朝传到二世胡亥(前209—前207年)的时候,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基业。汉朝的皇位传延了两百多年,到了汉平帝时,皇位被王莽篡夺,西汉结束。王莽篡位后,天下又随之大乱。

       汉光武帝消灭王莽,中兴汉室,建立东汉。汉朝历经400余年,到汉献帝时灭亡。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夺汉朝的天下,这个时代称为三国时代。司马炎灭三国而建晋朝。

       晋朝分为西晋(公元265—317年)和东晋(公元317—420年)两个时期。晋朝迁往南方不久衰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国都定在金陵。

       与南朝同时并存的统治北方的王朝称北朝。自北魏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西魏为北周宇文泰所代,东魏被北齐高洋所代。

       隋文帝杨坚再次统一天下,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但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荒*无道,隋朝只传了一代,至公元618年便很快灭亡了。

       唐高祖李渊,发起“仁义”之师,清除了各路的反隋大军,消除了隋末的动乱,开创唐王朝的基业。唐王朝共传了二十代,历时近三百年,后被梁所灭,才又改换了朝代。

       后梁、后唐、后晋,及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更替,历史上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的兴衰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然而,五代都是短命王朝,因都是军阀建立,以武力建国,成的快,败的也迅,得之容易,失之也易。

       宋太祖赵匡胤兴起,接受后周皇帝的禅让而建立宋朝。宋朝传了十八代,是北宋、南宋合在一起算的。宋朝时期,虽然在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努力下,消除了两百多年的封建割据,但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兴起,南北混战,中国依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度。

       北方的少数民族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亡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元朝统一了中原,并且兼并了边疆的少数民族。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王朝。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史称太祖,年号洪武,定都南京。明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明朝共经历了十七个皇帝,到崇祯皇帝为止时明朝灭亡。

       宦官肆意专权,为所欲为,农民反抗运动,风起云涌,遍及各地。义军首领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太祖努尔哈赤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了各地“流寇”,统一了中国。

       二十一史全在这里了,它记载了各朝各代治乱之迹,从中可以了解各代王朝兴衰的原因。

       读史书的人,还应查考历代实录,通晓古今发生的事件,就好像亲眼所见一样。

       读书的人在读书时,要作到口里吟诵,心里思考,早晚心思都用到学习上面,才能真正学好。

       从前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老师。古代的圣贤,尚且如此勤学好问,普通人更应发奋努力。

       宋朝的赵普,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还天天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做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汉代的路温舒把书抄在蒲席上学习,公孙弘把书抄在竹简上学习。他们没钱买书,但还能如此勤奋努力学习。

       汉代孙敬读书至深夜,为防瞌睡将头发悬于梁上;战国苏秦读书困倦时用锥子刺大腿,痛醒时再继续读书。这两人都不用别人督促,自己就能勤奋刻苦学习。

       晋代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布袋里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借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里虽然贫困,却能坚持学习,最后成就不凡。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为生,他把书挂在柴担的一头,边走边看;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读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然坚持读书,成就不凡。

       宋代苏洵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当他年纪已大时,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像你们小孩子,更应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北宋有个叫梁灏的人,年纪八十二岁,在朝廷对答策问,成为考生中的魁首。他成功以后,大家都惊异。你们后生小子,应当早日立志,努力用功。

       北齐人祖莹八岁时就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唐朝人李泌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作诗。他们二人聪慧绝顶,在当时很令人们感到惊奇。现在你们正是求学的时候,应该效仿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东汉蔡文姬博学通音律,东晋谢道韫聪慧能咏诗。二人都是女子,尚且如此聪明,你们这些男子,更应当自我警醒,充实自己。

       唐朝刘晏,年方七岁,被皇帝举为神童,作了正字官。他年龄虽小,已经当官。他年少读书,努力就可做到。你们作为年幼的学生,应当努力勤学达到这样的目标。

       狗知道夜间替人守卫门户,公鸡知道每天早晨鸣叫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还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蚕吐丝可以供人们做衣服,蜜蜂酿蜜可以供人们食用,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连动物都不如了。

       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有所作为后,就能使自己名声远扬,显耀父母,光宗耀祖,使后代富裕。

       人们往往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满箱金银,我教育子孙的,只有一部经书而已。

       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想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玩乐,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我们要时刻勉励提醒自己啊!

       

扩展资料:

       三字经小故事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一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孔融让梨

       东汉时,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百度百科-三字经 

       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是人之初。

       《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扼要,是以中国历史为素材,植根于传统文化,强调教育以“德”为先,学贵在恒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讲述教育与学习重要性的教育论著。同时也是我国代古一部传统的.儿童启蒙识字教育课本。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正所谓:“首识字,其次之”。更何况章太炎先生早就在高声呐喊“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的确,前人在没有汉语拼音的情况下花上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学会了《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2400多个汉字。而现在的小学教育用六、七年的时间也才学2000多个汉字。两相对比,令人咋舌。

       在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也成为现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很多学校也把传承中华民族经典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德育”,《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可见在传统的教育中,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个人首先得要有“孝悌”,即德”。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是‘缺德’教育”,的确现在的学生面对开放、多变、复杂的社会环境,急功近利,一生追求的是金钱和权势,至于做人之道却无从说起。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讲得很实在,他说“小学生最可爱”,有礼貌,尊敬他人,体贴父母,热爱劳动。

       能按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已。等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就没有社会公德,不会因为父母辛苦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为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穿名牌,正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三字经》这样一部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的教育著作,强调教育以“德行”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