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_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是什么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_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是什么       如果您对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_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是什么

       如果您对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什么意思?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把前人诗句拆成两句成就千古绝唱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哪位诗人的哪句诗作呢?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

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_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是什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这句诗的出处是:唐代·杜甫《春望》

该作品的原文是这样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这里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一下吧: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当时的背景是怎么样的呢: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知道了创作背景,接下来我们就能更好地赏析这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乐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把前人诗句拆成两句成就千古绝唱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哪位诗人的哪句诗作呢?

       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前言

        黄庭坚评价杜甫作诗和韩愈作文,说他们句句有出处,只是大家读书少,有很多用典看不出来而已。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答洪驹父书》

        这种说法虽然略微有点夸张,不过杜甫的这首诗确实句句有出处。即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化用了南北朝一位大诗人得作品。这两句诗出自于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不过也不妨从首联读起,看看杜甫是如何做到“无一字无来处”的。

        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是个常用词,出处很多,如《齐国策》:王蠋曰,“国破君亡,吾不能存。”

        “山河在”,从诗意上来说,有庾信的影子,其《将命至邺诗》云:“风俗既殊阻,山河不复论。”

        城春草木深,《吕氏春秋》:“春气至,则草木生。”

        这两句诗,深得司马光的赞赏: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近世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春望》诗“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温公续诗话》

        国破山河在,只剩下山河,其他都已经被毁损。城春草木深,满眼荒芜的草木,表示没有人迹。用景物抒发悲情,即所谓意在言外,令人产生联想。

        唐宣宗时,荆叔化用杜甫这两句作《题慈恩塔》:

        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

        虽然仅仅四句,忧国之心不输杜甫。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化用了南北朝闻人倩的《春日诗》: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

        高台动春色,清池照日华。绿葵向光转,翠柳逐风斜。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相与咸知节,叹子独离家。人行今不返,何劳空折麻 。

        杜甫在闻人倩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的元素变为自己的诗句,如《楚辞》:“余感时兮凄怆。”《拾遗记》:汉献帝为李傕所败,后以泪溅帝衣。

        花溅泪,即泪溅花,律句的倒装句法。杜甫这两句虽然化用自闻人倩,但是老杜句法要复杂得多。

        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这是简单的主谓宾结构,主语:林,谓语:有,宾语是偏正词组:惊心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省略了主语(我),动宾结构(感时)+主谓宾结构(花溅泪)

        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两句是寻常语,简单的主谓宾结构,而且浅白如话。

        烽火,常用语,不算是用典。连三月,有两个出处:《史记》: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王勃诗:“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家书抵万金。有人说出自魏文帝书:“价越万金。”有点牵强,曹丕的《又与钟繇书

        》原话是:

        良玉比德君子.......宋之结绿,楚之和璞,价越万金,贵重都城,有称畴昔,流声将来。

        在这封信中,曹丕拉拢当时的重臣钟繇,以美玉比君子,与书信无关。

        李白在《寄远十一首》中曾经写过:

        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

        李白的这一组诗写在杜甫《春望》之前。烽火连三月,不必看作用典,家书抵万金,也没有用什么典故,其意或许受到李白这首诗的影响。

        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这两句诗,其实是把鲍照的一句诗拆开来,原句为: “白发零落不胜簪。”出自《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六》: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簪(有版本是:冠) 。

        我们喜欢读唐诗宋词,唐朝人喜欢读魏晋南北朝的诗作。杜甫诗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鲍照。例如赞赏李白时说: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赞扬好友高适和岑参时写到: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化用前人作品,一句拆成两句、两句并成一句的很常见。例如宋朝 寇准 的《春日登楼怀归》,诗中把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拆成了两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结束语

        安史之乱以后,社稷将倾,生灵涂炭。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感于时事写下此诗。

        前六句写到了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也写到了对于自己家人的挂念。最后的两句,从联想中回到眼前,用一个动作,表示出自己的内心的焦虑。

        @老街味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原诗: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扩展资料: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杜甫出生于盛唐时期,见证了唐朝从繁盛到衰落的过程。作为一个诗人,他拥有一颗比平常人更加敏感的心。看见自己的国家一天不比一天,百姓苦不堪言,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起兵叛唐。杜甫刚好目睹了长安城沦陷后的悲惨情景。百感交集,写下这首留名千古的爱国诗。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国家已然破碎不堪,唯有那山河常在。春天又到来了,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草木如杂草般乱长着。

       感伤国难时,看那花都在痛哭流涕。那声声鸟鸣悲苦而响亮,更是使人心惊恐。连绵不断的战火啊,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了。封封家书比千金万钱更加重要。本就不多的白发如今因愁绪更加少了,好像连簪子都带不住了。

       百度百科——春望 (杜甫诗作)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原诗: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4、恨别:怅恨离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6、抵:值,相当。

       7、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8、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扩展资料: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百度百科——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今天关于“浑欲不胜簪的上一句”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