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江流石不转_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失吞吴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江流石不转_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失吞吴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江流石不转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的意思2.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说的是谁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江流石不转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的意思
2.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说的是谁?
3.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句话的意思?
4.《八阵图》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写的谁?
6.描写三国人物的诗词有哪些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的意思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意思是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2,该诗句出自唐代杜甫所作的《八阵图》,全诗原文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白话文释义: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而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而三四句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说的是谁?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意思是:江流冲击,你布阵的石头从未转动,千古遗恨,不能制止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出处: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八阵图》
原文:
《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句话的意思?
说的是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八阵图》,全文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扩展资料:
诸葛亮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百度百科——八阵图
百度百科——诸葛亮
《八阵图》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完整的是: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此诗概括了一代骄子、被称为智慧的象征的诸葛亮之伟绩,及其取得伟绩的基础,指明了一个朝代中最关键的过失,还能腾出闲而不闲之笔墨,来描写眼前的实在情景加以衬托之,可谓宏阔伟大矣,可谓神思精达矣。难怪前人评论时,会极赞他"伟大思精",真是独具慧眼。
起句"功盖三分国"。有人说"三分国"就是"三国",若此,则诗人岂不闲抛了一个"分"字?这与诗人严谨的创作态度是不相符合的。其实,倒恰恰是这些人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动词"分"字。看过《三国志》的人就知道,当时天下群雄蜂起,刘备既无地盘,又无兵力,整天东奔西窜;后来,三顾茅庐请卧龙,孔明慷慨陈辞定天下,隆中一席话,使刘备大为振作;卧龙的出山,使先主[刘备]犹鱼得水,从此,孔明按"东连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行事,在极度困难中,为刘备创立了一席之地,跃居鼎足国之列。如此丰富的史事,俱隐隐地通过这一平常的"分"字表现出来,岂可忽略之。诗人老杜就是善于使用平凡的字眼,使之重放异彩。一首诗,要摄住读者的心绪,起得的气魄,有人称之为"壮"或"宏阔"。此诗起句正具有这样的气魄。它丰富的内涵是:诸葛孔明的伟绩,超过了同时代任何一个人,其伟绩就在于他定分三国,稳定局势。此句极赞诸葛武侯的功业辉煌,盖世无双,并且点出了他的地位。
老杜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很崇拜蜀相孔明,曾在漂泊中(759-770年)写下了著名的《蜀相》(760年)《古柏行》(766年)《武侯庙》(766年)和这首《八阵图》(766年)等诗作,极力赞颂武侯,对他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精神,备致崇敬,并以他喻己,把自己与武侯视为一体。他的漂泊时期,正是"安史之乱"后不久的十来年,整个社会正处于动乱之中,民不聊生,朝廷腐败,急剧转向没落。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和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加之伟大的现实主义思想,因此诗人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象武侯一样,在动乱中出山,为皇上整治好国家,安定下社会,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啊!正因为如此,所以一看到武侯建功立业的"八阵图",诗人当然就抑制不住滚滚诗情,如信手拈来,一连吟出了几首诗来,自然而又严整。
次句"名成八阵图"。很明了地点出武侯的绝世才能。当然,武侯的才能,并不只是一个阵法。诗人之所以点出它,是因为它是武侯才能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点,是他神机妙算的具体表现之所在。"八阵图"是孔明创造的一种军事工事。是全用石头堆聚而成的六十四聚石子堆,以此推演兵法。关于它,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有人说:先主以为关羽报仇之借口,欲吞吴,东行,与吴会战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蜀大败,退。吴帅陆逊追赶到此,看到此阵图,惊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敢再进攻,于是退兵了。这就是本诗末句所提及的"失吞吴"一役。
上联起句宏大,次句入题;语言精简,含意深邃,包罗万象。足见一代名家之艺术功力了。第二句不但为末句设下了伏笔,而且又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三句"江流石不转"来,整首诗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第三句"江流石不转"。"八阵图"是几十堆石子,日久天长,风侵雨水蚀,人为的散乱,怎么样了呢?古语道"水滴石穿",况长江时流千吨水!几颗小石子,岂不早被带进了深邃的大海里去了。然事实并非如此,经历了几朝代、千百载,这些石子"复依然如故"(《荆州图副》),岿然不动,似乎在永安宫南(史载:八阵图在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扎下了根。否则诗人老杜岂能见之乎?这够神奇的了。看着眼前实情,再想想自己的处境,诗人怎不会在凭吊古迹的此时发出:象江水流逝一样的无情,日夜不息,(掩盖了许多的至诚、这样惋惜的长叹呢?)石头虽在,人却逝去,此其中隐含着多少郁郁的"恨"啊!这里,诗人强烈的感情正急剧上升。
末句["遗恨失吞吴"。]是诗人感情的高潮,也是此诗的重点,而且还是古往今来各家聚讼之所在。之所以会赞成聚讼,是因为史来有些人在分析它时,多少参杂着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处境等主观因素,甚至还轱知识面的不够开阔,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之,不外乎两说:一为恨未吞吴,一为恨失于吞吴。据分析,后说较近史实。
为什么诗人会沉郁地道出"遗恨失吞吴"呢?上联是很高亢激昂的,但其中第二句却隐隐约约地牵扯到了"失吞吴",再经过第三句的一转化,由其中所隐藏着的"恨",孕生了第四句,此"遗恨"也就明朗化了。这样一层层的转化,可谓"古今独步",只有老杜才能够,正如胡应麟所言:"后学沾溉无穷,真化不可为矣。"他的诗,"错综震荡,不可端倪,而天造地设,尽谢斧凿。"读诗至此,就得注意体会其中的意境。一个"遗"字,很能说明问题:武侯把当时的"恨""遗"了下来,老杜承接之后,加进了自己的积郁,又"遗"了下去,使后人读之,不能不在此"恨"中引以为戒。诗人之所以能吟出它来,是因为严酷的社会现实,触惊了他,使他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老杜绝句不多,却都很精工,确实少而精。胡氏曾评论道"杜之律,天授神诣",概括了老杜善工律的特点;又道"杜以律为绝",这就是他的绝句为什么如此精工的原因了。名"两个黄鹂"、"中巴之东"等,信手举来,都是极佳的。就说《八阵图》,其上联也是对仗工整,平仄起伏等等都很好,读之琅琅上口,一气贯通;下联似有婉转之势,确是"壮而委婉,宏而细腻",完全是"老杜之诗,老杜之风格,他人所无"的了。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写的谁?
思想感情:
这首诗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立下了丰功伟绩,并批评蜀国的吞吴失策,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与感慨。
一. 八阵图⑴
功盖三分国⑵,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⑶,遗恨失吞吴⑷。[1]
二. 白话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2]
三. 鉴赏: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四. 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描写三国人物的诗词有哪些
写的诸葛亮《八阵图》
是杜甫写的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一、《八阵图》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二、《蜀相》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翻译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城官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
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
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
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尝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三、《赤壁》
作者:唐代杜牧
1、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四、《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宋代苏轼
1、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翻译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五、《咏怀古迹》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2、翻译
诸葛亮的大名水远留在天地间,被后世所尊崇的重臣的遗像,其清高也让人肃然起敬。他周密的等划谋略,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他的才能就像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由于时运不好,汉朝的伟业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最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这首诗是诗人瞻仲诸葛武侯祠追怀诸葛亮而作的。全诗以议论为主,由赞颂诸葛亮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以历代伟人与之相比,来称颂他的丰功伟业,惜其心愿最终没能达成。诗议论但不空洞,句句含情,层层深入,体现出了诗人坦荡的胸襟和动人的情怀。
好了,关于“江流石不转”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江流石不转”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