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孙子兵法白话全译_孙子兵法白话全译免费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孙子兵法白话全译_孙子兵法白话全译免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孙子兵法白话全译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孙子兵法白话全译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1.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内容及注解2.善守者,敌不知

孙子兵法白话全译_孙子兵法白话全译免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孙子兵法白话全译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孙子兵法白话全译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内容及注解

2.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出自什么?

3.求《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txt全文下载

4.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

孙子兵法白话全译_孙子兵法白话全译免费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内容及注解

       一、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 声东击西

       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二、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译:微小的漏洞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须获得。变敌人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

       三、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译: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我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却要去利用,因为我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这不是我受别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译: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坚决的反扑;让他逃走,就会消灭敌人的气势,所以要紧紧地跟踪敌人,但不要逼迫他,借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士气,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再以捕捉。这样用兵可以避免流血,不逼迫敌人,并让他相信,这对战争是有利的。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译: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四、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译: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可以瓦解他的气势,这就是《易经》兑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说的“柔履刚”的办法。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译:乘着敌人内部混乱,利用他还是弱小而没有主见,他随从我,像人随着天时吃饭、休息一样。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上蛊。

       译: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击破另一支敌军。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译: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如果从后面急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译:处于(扭转)不利的形势(局面),要考虑(阻止)它发展的方向(趋势),(利于)攻取附近的地方,就有利,(不利于)攻击远隔的地方,就有害。《易经·聧》卦说:“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志向不同,也可以结交。”

       第二十四计 假途代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译:对处的两个强大敌人中间的国家,敌人胁迫它时,我方却作援求它,立即出兵。《易经·困》卦说:“对处在困迫状况下的国家,光空谈而没有行动,是不会被他信任的。”

       五、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译: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多次变动敌人的阵容,把他的兵力调开,等待他自己败阵,然后用谋进攻他,《易经·既济》卦说:“先拖住敌人,然后再替换他。”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译:强大的慑服弱小的,要用警戒的方法来诱导它。《易经·师》卦说:适当的强硬,可以得到拥护;施用险诈,可以得到顺从。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译:宁可假装不知道的,不行动,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不要泄露一点机密,就像迅猛激烈的云雷,在冬季藏入地下般的平静。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译: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敌人深入我方,然后选择有利时机,断绝敌人的前应和后援,使它完全处于死地。敌人这样的下场《易经·嗑》上说的好:抢吃腊肉的嗑掉了牙,怪自己的动作不当。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译:借别人的局面布成阵势,兵力弱小的看来阵容也显得强大。《易经·渐》卦说:鸿雁飞向大陆,全凭它的羽毛丰满助长气势。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译:有空子就要插脚进去,扼住他的主脑机关。《易经·渐》卦说:“循序而进”就是这个意思。

       六、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译:兵力强大的,就要攻打他的将帅;将帅明智的,就打击他的情绪。将帅斗志衰弱、部队士气消沉,他的气势必定自行萎缩。《易经·渐》卦说:利用敌人内部的严重弱点来控制敌人,可以有把握地保存自己的实力。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译: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人更加难以揣测;在进攻和防御中运用空虚的战术来隐蔽自己的空虚,越发显得用兵出奇。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向内,不自失也。

       译:在疑阵中再布置一层疑阵。《易经·比》卦说:来自敌方内部的援助,自己不会受到损失。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译:人不自己迫害自己,受迫害必然是真的;真的变假,间谍便乘机活动。《易经·蒙》卦说:把他骗得乖乖的,顺着他活动。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译:敌方兵力强大,不能硬打,应当运用谋略,使仓储自相牵制,借以削弱他的力量。《易经·师》卦说:将帅靠指军不偏不倚,惯打胜仗的就是用兵如神。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在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的法则的。

       《孙子兵法》作者简介:

       之前困扰我们《孙子兵法》作者到底是谁的千古之谜,在1972年迎刃而解。因为这一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考古人员从一个西汉古墓中,惊喜地发现了两部兵法:竹简版的《孙子兵法》和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经专家鉴定,《孙子兵法》的作者确认为孙武。

       1、孙武个人资料

       中文名:孙武

       别名:长卿、孙子、兵圣、孙武子

       性别:男

       民族:华夏族

       国籍:齐国→吴国

       出生地: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出生日期:公元前545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470年

       职业:军事家、政治家、兵家之祖

       成就: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著《孙子兵法》,成为兵家之祖

       代表作:《孙子兵法》

       2、孙武简介

       孙武即孙子(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又名兵圣,华夏族,齐国人(今山东省惠民县),中国春秋时期吴国将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是兵法家孙膑的祖先。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的后代。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近消灭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时至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仍有祀奉孙武“兵圣庙”。

       3、孙武生平简介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

       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

       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像。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

       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

       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像。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

       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4、孙武年表

       一岁:据《史记》和《新唐书》所记,孙武系陈国公子陈完(又称田完、田敬仲)后裔,生于乐安(今山东广饶县)。至公元前544年,孙武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齐景公五年,孙武在齐。子产执郑政,郑国大治。

       三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齐景公六年,孙武在齐。

       四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齐景公七年,孙武在齐。晋赵武死,韩宣子执晋政。

       五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齐景公八年,孙武在齐。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六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齐景公九年,孙武在齐。> 齐之田氏放贷,大斗出,小斗进,“民归之如流水”。

       七岁: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齐景公十年,孙武在齐。楚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今河南省南阳北)。楚灵王与陈,蔡等攻吴,破朱方(今江苏省江东),执杀齐庆封。

       八岁: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齐景公十一年,孙武在齐。鲁废中军,四分公室。楚联越攻吴,败于鹊岸(今安徽铜陵一带)。

       九岁: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齐景公十二年,孙武在齐。楚攻徐,吴人救之,楚令尹子荡攻吴,败于房钟(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齐景公十三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六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鲁昭公不得已赴楚。卫襄公死,子灵公元立。

       十一岁: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齐景公十四年,孙武在齐。楚灭陈。

       十二岁: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齐景公十五年,孙武在齐。

       十三岁: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景公十六年,孙武在齐。田,鲍二氏攻栾,栾施,高疆奔鲁。田桓子无宇对贫困孤寡者都发给粮食,其势益大。

       十四岁: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齐景公十七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三年,诱杀蔡灵侯,灭蔡,以公子弃疾为蔡公。吴王馀祭死,弟馀眯立。

       十五岁: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齐景公十八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一年,派兵围徐以威胁吴。

       十六岁: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齐景公十九年,孙武在齐。楚公子弃疾(蔡公),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灵王之弟)率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灵王西归自杀,立子比为王。弃疾以灵王将至恐吓子比,子皙,二人自杀,弃疾即位,名熊居,是为楚平王。吴馀眯二年,来州来(今安徽省凤台)。

       十七岁: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齐景公二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初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于民,结好邻国,息兵五年。

       十八岁: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齐景公二十一年,孙武在齐。吴王馀眯死,子僚立。

       十九岁: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二年,孙武蒙山求学。齐攻徐,至蒲遂(今江苏省睢宁西南)。

       二十岁: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齐景公二十三年,孙武蒙山求学。吴王僚攻楚,战于长岸(今长江裕溪口一带),大败,失王船“余皇”,公子姬光(诸樊子)夜袭楚军,夺回“余皇”。

       二十一岁: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齐景公二十四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

       二十二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少师费无极(忌)欲平王疏远太子建,请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筑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来筑城以拒吴。田书因伐莒功大,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

       二十三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孙武在齐,博览群书,研究历代战争兵法理论,作著《兵法》的准备工作。费无极谮太子建将以方城之外为叛,楚平王召见,建奔宋,继又奔郑,为郑人所杀。楚杀伍子胥父兄及全家三百余口,伍子胥奔吴。

       二十四岁: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齐景公二十七年,孙武,是年与田淑贤成婚。

       二十五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齐景公二十八年,孙武在齐。周景王死。国人立长子猛。子朝猛争位。晋出兵助猛。猛旋死,谥悼王。立其弟匄,是为周敬王。

       二十六岁: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齐景公二十九年,孙武在齐。吴王僚八年,攻州来。楚与顿,胡,沈,蔡,陈,许之兵往救,战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东南,一说在安徽寿县西南),楚军大败。

       二十七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齐景公三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师与越人窥吴境,楚平王至图阳(今安徽省巢县南境)而还。吴蹑楚之后,灭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

       二十八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在齐。鲁昭公率师攻伐季孙氏,“三桓”联兵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二十九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齐景公三十二年,孙武在齐。楚平王死,子珍立,是为楚昭王。

       三十岁: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武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奔吴,隐于穹窿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僚十二年,攻楚围潜(今安徽省霍山东北)。楚左尹伯却宛等绝其后,吴军被困不能退。

       公子光利用时机,设宴请吴王僚赴会,遣专诸刺王僚。姬光继位,是为吴王阖庐(闾)。楚伯却宛等乘吴乱大败吴师,凯旋而还。费无极,鄢将师妒火中烧,设计杀伯却宛全家,伯却宛子伯喜奔吴。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杀死费无极,鄢将师。

       三十一岁: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阖闾举伍子胥为行人,伯喜为大夫。伍子胥奉阖庐之命,请孙武出山练兵斩姬。阖庐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之国政。

       三十二岁: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吴王阖闾二年。孙子在吴(今无锡,并著孙子兵法)。

       三十三岁: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取分兵扰楚之策,讨吴叛臣,断楚翅翼,灭徐与钟吾。

       三十四岁: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吴王阖闾四年。吴取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之策,攻楚之夷,潜,六,楚军往救,吴军攻弦,楚军往救,吴军又退。楚人探知吴军确已返国,乃自军。楚军一退,而吴之又一军复出,进攻养邑,楚人救援不及,吴遂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三十五岁: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吴王阖闾五年。楚联越伐吴,为吴军所败。阖闾使伍子胥增筑都城。

       三十六岁: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吴王阖闾六年。孙子在吴。

       三十七岁: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吴王阖闾七年。吴为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诱桐叛楚,投饵钓鱼,囊瓦上钩,率师攻吴,被吴军击败于豫章,吴遂取巢,获公子繁以归。自此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所有。

       三十八岁: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吴王阖闾八年。孙子在吴。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马,两君不肯,囊瓦无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晋以周王室名义会十八国诸侯于召陵,谋攻楚。晋荀寅向蔡昭侯求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围蔡,吴往救,开始了吴破楚入郢之战。吴军至淮纳弃舟,越大别山,进攻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胜机攻入郢都。

       囊瓦奔郑;昭王逃入云梦泽中,被“盗”袭击,又奔随。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许出兵。

       四十岁: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吴王阖闾十年。秦救楚,败吴兵,阖闾弟夫概回吴自立,阖闾先回吴,夺回王位。吴军相继班师回国。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岁: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十一年。吴攻楚,败其舟师,又败其陆师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岁: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吴王阖闾十二年。孙武见夫差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回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并于公元前503年编著孙子兵法。

       七十三岁:公元前472年是年吴亡回吴国。

       七十五岁: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江苏吴县)。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出自什么?

       一、计 篇

       导 读

        又称始计篇,因为首篇,又其他十二篇的篇名皆为两个字,故部分学者加入“始”字,一则此计为各篇顺序之首,二则此事为诸事时间之前,三则与其他十二篇在字数上交相辉映。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子曰:兵者,(1)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2)不可不察也。(3) (1)兵:本义指兵器,武器等。《说文》:“兵, 械也。从廾[gǒng],持斤,并力貌”。(斤,是短斧之类;廾为两手捧物之意。)《周礼·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殳[shū]、戟、酋矛、夷矛”。(殳: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此处由兵可引申为兵卒、军队、战争等义。此处指战争。 (2)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场所,得其利者生,失其利者死。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杜牧注:“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而贾林注:“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之地。”所释义狭。戚继光《大学经解》谓此句“正以释国之大事也。地字虚看,乃兵之死生所系;存亡,以国亡。”其释较公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皆兵之由也。” (3)不可不察:此句言深入考察、研究。《尔雅·释估》:“察,审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1)一曰道,(2)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3)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5)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8)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9)吾以此知胜负矣。 (1)经:织机上的纵线,引申有“纲”、“纲领”之义。此为动词,意为“以……为纲进行研究”。五事:五个方面的情况,即下文“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情实。校:比较。 计:上古指筹码。《说文》《说文解字》:“计,筭[suàn]也。”索其情:索,求索,探索。《广雅·释诂[gǔ]三》:“索,求也。”情,指敌我双方的实情。即需自五方面分析、比较及探索。 (2)道:道路。此处指政治开明。 (3)民与上同意:上,指国君;意,思想、志向。此句谓民众与国君同心协力。 (4)不畏危:曹操《孙子略解》注:“危者,危疑也。”俞樾[yuè]《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 (5)阴阳:指昼夜、睛晦[huì]等自然天象。时制:指季节更替。 (6)险易:泛指险阻难行之地。易,平坦易行之地,《说文》:“险,阻难也”。死生:不可攻守进 退或可攻守进退(之地)。 (7)智、信、仁、勇、严:孙武认为这是将领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此句《潜夫论》引作“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严也。” (8)曲制: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曹操注:“部曲、幡[fān]帜、金鼓之制也。” 官道: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9)主孰有道:孰,谁。道,曹操《孙子略解》注:“道德智能。”此句指哪一方的国君得民心,政治清明。 天地孰得:曹操《孙子略解》注:“天时、地利。”李筌[quán]注同。即指哪一方得天时、地利。 兵众孰强:指哪一方的军队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更好。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五事)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瞩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七计)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1)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2)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3)势者,因利而制权也。(4) (1)将听吾计:“将”指将军。但一解释指孙子求吴王阖闾[hé lǘ]吴王阖闾之语。即:“如吴王听我计”。 但从全文观之,宜释为“将领”。 (2)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用我计必胜,我将留下;不用我计必败,我即离去。 (3)计利以听:以,通“已”。听,从,采纳。此句谓筹谋有利的作战方略已被采纳,即战争决策已定。势:适势。《考工记·弓人》:“射远者用势。”郑司农云:“势为形势。”以佐其外:佐,辅助,辅佐。外,曹操《孙子略解》注:“常法之外也”,未准。梅尧[yáo]臣曰:“定计于内,为势于外,以助成胜。”此句谓造势以佐助人君有效地达到战争目的。 (4)权:权变之举。制权,即采取应变行动。《荀子·议兵》:“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兵者,诡道也。(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2)实而备之,强而避之,(3)怒而挠之,卑而骄之,(4)佚而劳之,亲而离之。(5)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6) (1)诡道:诡诈之术。欺诈、多变的方式。《孙膑兵法·威王问》《孙膑兵法》:“诈者,所以困敌也。”此句言用兵打仗,应以机变为原则。 (2)乱而取之:杜牧注:“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此句言敌人处于混乱状态,要乘机进攻。 (3)实而备之:曹操《孙子略解》注:“敌治实,须备之也。”梅尧臣注:“彼实则不可不备。”敌具实力,则需严加戒各。 (4)怒而挠之:怒,士气旺盛。梅尧臣注:“彼福急易怒,则挠之,使愤急轻战”。挠,扰之意,又训为屈。此句意亦可理解为敌人士气旺盛,我当谨慎屈避其锋锐,待其气衰,再攻击。卑而骄之:敌人小心谨慎,则使敌人骄傲、松懈。 (5)佚:安逸。亲而离之:离,离间《广雅·释诂一》:“离,分也。”此句意为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使它们分裂。 (6)不可先传:曹操《孙子略解》注:“传,犹泄也。”杜牧注曰:“传,言也。”此全句谓军事家克敌致胜的奥秘,不可以事先讲明。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1)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2) (1)庙算古代宗庙:《新注》曰:“古时候兴兵作战,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这就叫庙算。”得算多:谓指具备取胜的条件多。 (2)见:同“现”,呈现,显现。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小 节

        本篇主题词 知用其计,攻其不备,出人意料,为兵家取胜诡道。 现代释用 说到“计”,人人皆知,对于它的作用,很多人都能信口说几句,但绝大数人又不能用得明白,皆因不知“计”的奥妙。 孙子说孙武:“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可见,孙子头脑中有一套征服人心的妙计。粗略看来,他提供了一下八点计策: 一是,因利而制权;二是,用而视之不用;三是,远近相互交错;四是,用利益打动人;五是,在混乱中取胜;六是,避开强大对手;七是,善于激怒对手;八是,能够攻其不备。 一句话,这些都是所谓的算计。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表明:算计应先于行动,算则胜,不算则败。战争如此,领导、做人、经商,莫不如此。

       [编辑本段]二、作战篇

       导 读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shèng],(1)带甲十万,千里馈粮,(2)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3)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4) (1)驰车千驷:驰,奔、驱。驷,《诗经·清人》:“驷介旁旁”。郑玄笺[jiān]云:“驷,四马也。”曹操《孙子略解》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此句话谓套四匹马的轻型战车一千辆。古代战车革车千乘:革车,《札[zhá]记·明堂位》:“革车千乘。”郑玄注:“革车,兵车也。”曹操《孙子略解》注:“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杜牧注:“革车辎车,重车也,载器械、财货、衣装也。”此句话意为装载军械物资的兵车千乘。 (2)带甲:春秋战国时期称武装士卒为带甲。馈粮:《周礼·玉府》郑玄注:“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馈粮,运送粮草。 (3)宾客:各国诸侯的使节及游士。胶漆之材:张预注曰:“胶漆者,修饰器械之物也。”此言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车甲之奉:张预注:“车甲者,膏[gāo]辖金革之类也。”此句意为千里行军车甲修缮的花费。 (4)举:可出发。 孙子说:按一般的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军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那么前后方的军需,宾客使节的招待费,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供给等,每天都要耗资巨万。只有作好了准备,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1)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ān]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2)故兵闻拙[zhuō]速,未睹巧之久也。(3)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4)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5)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6) (1)用战也胜:作战但求(速)胜。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受挫。梅尧臣注:“兵杖钝弊而军气挫锐。” 久暴师:长期领军于外。暴同“曝”。 (2)殚货:殚,《说文》:“尽也。”殚货言物资耗尽。不能善其后:何氏注:“谓兵不胜而敌乘其危殆[dài],虽智者不能尽其善计而保全。”其说是。 (3)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拙,《说文》:“拙,不巧也。”速,速胜。拙速:直截了当,迅速解决。巧,工巧。久,拖延。李贽[zhì]《孙子参同》卷二注:“宁违毋[wú]久,宁拙毋巧;但能速胜,虽拙可也。” (4)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社牧注:“兵者凶器,久则生变。” (5)役不再籍:役,兵役。籍,名册,这里作动词,指征调。此句的意思是不再按名册继续征发兵役。粮不三载:三,意指极多。曹操曹操《孙子略解》注云:“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言不多次运送军粮。 (6)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曹操《孙子略解》注:“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因,依、就,此为顺便夺取之意。 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挫伤锐气,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犯,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上,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军粮就能满足了。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1)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2)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3)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4)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qǐ]秆[gǎn]一石[dàn],当吾二十石。(5) (1)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远途运输,耗尽财力、人力,使国家、百姓贫困。 (2)近于师者贵卖:贵卖,言物价上涨。曹操《孙子略解》注云:“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言军队驻地附近物价上涨。财竭则急于丘役:财竭。财力枯竭。丘役,指军赋。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diàn]。”从西周至春秋,军赋不断增加,春秋时,丘出戎马一匹,牛三头。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此句话意思为国家财力枯竭,急于加重丘井之役。 (3)中原:泛指国内。 (4)破车罢马:罢,同“疲”。战车破损,马匹疲病。戟盾蔽槽:戟,戟合戈矛为一体的古兵器。蔽橹[lǔ],一种主要用于防卫的大型盾牌,以大车轮类巨物蒙以生牛皮,可屏蔽,故称蔽槽。王皙[xī]曰:“蔽,可以屏蔽;橹,大楯[dùn]也。”丘牛大车:曹操《孙子略解》注:“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级车也。”此言为牛拉的辎重车辆。 (5)智将务食于敌:务,追求,力争。食,取食。明智的将领务求于敌国就地取粮。钟:古容量单位。《左传·昭公元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子釜,釜则十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曹操《孙子略解》注:“六解四斗为钟。”芑:梁、黍[shǔ]一类的农作物。秆:稻麦等植物的茎,同“箕”[jī],即豆秸[jiē]。《汉书·杨恽[yùn]传》:“种一顷[qǐng]豆,落而为箕。”杜牧注曰:“芑,豆秸也;秆,禾藁[gǎo]也。”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经费,亦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务求在敌国内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就地取食敌国一钟的粮食,等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夺取当地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1)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jīng]旗,车杂而乘之,卒春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2) 故兵贵胜,不贵久。(3)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4) (1)故杀敌者,怒也:激发对敌愤怒,故可杀敌。取敌之利者,货也:梅尧臣曰:“取敌则利吾人以货。”对夺取敌人资财者要以实物予以奖励。 (2)车杂:杂,混杂,混编。此句谓将俘获敌战车混编入己车阵中。是谓敌胜而益强:曹操《孙子略解》注:“益己之强。”杜牧杜牧注:“得敌卒也,因敌之资,益己之强。”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3)兵贵胜,不贵久:贵,重也。曹操《孙子略解》注:“久则不利,兵犹火也,环戢[jí]将自焚也。”意谓用兵作战贵在速战,持久则不利。 (4)知兵之将:知,识。《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知,明于事。”此谓懂得用兵的将帅。民之司命:司,《诗经·羔裘》:“邦之司直”,毛亨传:“司,主也。”此谓民众命运的掌握者。国家安危之主:主,《管子·形势解》:“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曹操注:“将贤则国安。”此谓国家安危的主宰。 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就要激励军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时,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换上我军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敌人的俘虏,要给予优待、抚慰和使用他们。这样就会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旷日持久。 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求《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txt全文下载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原文为: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译文

       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不知怎样进攻。

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

       《孙子兵法》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s/1cyhn5AYps06uMLKvGJxV8g

提取码: 36sq ?

       简介:《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白话译文: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中的《孙子兵法·始计篇》。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白话译文: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

       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好了,今天关于“孙子兵法白话全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孙子兵法白话全译”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