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题都城南庄背后的故事_题都城南庄背后的故事原版
zmhk 2024-08-30 人已围观
简介题都城南庄背后的故事_题都城南庄背后的故事原版 题都城南庄背后的故事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题都城南庄背后的故事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
题都城南庄背后的故事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题都城南庄背后的故事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诗词故事: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2.关于诗人创作古诗词的故事
3.关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作者和那个姑娘的故事真的吗
4.《题都城南庄》中的爱情故事
5.读诗歌《题都城南庄》,悟人生
诗词故事: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文|米老鼠的糖果屋
唐朝德宗 贞元年间 ,有个叫 崔护 的年轻书生,很有才貌。他到 京城长安 (今陕西西安)考进士,落榜。他家住博陵(今河北定县),离开长安很远,因此就在长安住了下来,准备明年再考。
第二年春天, 杨柳吐青,桃花绽红 ,长安城里的王公贵族、文人佳士、俊男靓女纷纷去郊外踏青春游。
清明节这天,崔护独自一人往城南游览,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色,他心旷神怡。他在郊外一边走,一边观赏春色,太阳逐渐西斜,不由有些口渴。这时他看见一所住宅,门口桃花种满桃花,景色怡人,他在那里看了一会桃花,想去讨杯水喝,就上前敲门。
敲了好久,有个青年女子出来开门了。见她把门打开一条小小的缝隙,问道:
“你是谁?”
崔护把自己的姓名告诉了她,并说:
“我一个人出来春游。因为出门前饮了几杯酒,口渴难熬,想讨杯水喝。”
那个女子听了,就进去端了一杯水,出来开了门,请崔护进去喝水。崔护见她容貌出众,招人喜爱,很想跟她交谈,不断地对她问东问西。 那女子只是笑而不答 ,但她脉脉含情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她也被崔护的文雅谈吐、潇洒的举止吸引住了。崔护对她看了一会,时候不早,恋恋不舍地告辞了。那个女子把崔护送到门口,盯着他的背影,直到他走远,方才关门进去。
这以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崔护由于潜行备考,没有再去,但姑娘的 倩影 经常映现在他的脑海中。
这年秋天,苍天不负有心人,崔护终于考上了进士。他一直想去再见那自己心爱的姑娘,可又一直下不了决心。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匆匆出城去寻访。他走到那里,只见院中 桃花依旧 ,但她家中门人,门口 青苔斑斑 ,门上挂了把大锁。他很是伤感,就拿出随身所带的笔砚,在门上提了一首诗:
写罢,他又在诗后题上自己的名字,惆怅地回去了。
过了几天,他再次去南郊寻访。他刚走到那里,忽然听到屋里有哭声。他非常惊讶,连忙上前敲门。一个老翁马上出来开了门。
崔护问老翁说:
“老人家哭为何事?”
老翁看了崔护一眼,就猜疑的口气说:
“你就是崔护吗?”
崔护点了点头。老翁又哭泣起来,说:
“你把我的女儿害死了!”
崔护大吃一惊,吓得一句话都答不上来。
老翁又说:
“我只生一女,她年纪轻轻,很有文采,还没有嫁人。自从去年以来,经常神思恍惚,若有所失。前几天和她一起出门,回来时看到门上有你题的诗,她读了以后,没多久就生病了。她一连几天不饮不食,就这样饿死了。我老了,原来想让她嫁个读书人,我也有个依靠,如今不幸死去,这不是你害的吗?”
老翁越说越悲痛,又痛哭起来。崔护也双泪直流,请求让他进门。老翁同意了。
崔护走进屋内,见那女子还躺在床上,上前哭着说:
“崔护来看你了!崔护来看你了!”
崔护哭了几声,那女子忽然睁开了双眼,活了起来!老翁喜出望外,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当老翁和他的女儿得知崔护是新科进士,更是高兴。
一幕悲剧顿时变成了喜事。
后来,崔护历管京兆伊、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和这位姑娘度过了幸福而和谐的一生。
崔护这首《题都城南庄》也成为人们传诵的名篇, “人面桃花” 也由此而来。
(完)
关于诗人创作古诗词的故事
1、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
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
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
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
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
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
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
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
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
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
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
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
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
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他一边猜
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风雅的老翁。吱呀一
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
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他再次说明
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
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
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
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
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这样充
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
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
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
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
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
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
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
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
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
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
“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
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
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
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
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
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
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
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
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
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
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
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
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
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
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
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的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
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
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
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
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
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
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
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
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
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
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
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
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
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
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
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
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
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
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
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
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转念又想,
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
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
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
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
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
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
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
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
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
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
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
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
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
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
道不是你杀了她吗?”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
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
**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
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
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
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
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总之,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
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
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
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
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
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但这
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
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
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
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
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士,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
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
2、诗词--钗头凤
原文
其一:(陆游 作)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二:(唐婉 作)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陆游和唐琬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红酥手”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3、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洲把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词语解释
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衣冠:指王公贵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卧其间而分为二支。
诗文赏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关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作者和那个姑娘的故事真的吗
1.诗人创作诗歌的故事有哪些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2.诗人创作古诗时的故事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说起来要追溯到曹操时期。当时曹操钟爱曹植,因为曹植才华横溢。曹丕身为长子,按理应当由他继承曹操的位置,因此对曹植心怀不满。 后来曹操因头痛病去世。曹丕由于迎逢曹操,又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继承魏王之职,废刘汉而立曹魏。因为先前妒忌曹植的才华,意欲陷害。两人是一母同胞,共同的母亲卞太后为曹植求情。曹丕怕落得个对母不孝,对弟不友的骂名,就命曹植七步成诗,否则斩首。本以为曹植必死无疑,谁知曹植未到七步即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跟生,相煎何太急?”以豆萁煮豆喻曹丕同胞相残。曹丕自愧无颜,放过了曹植。由于曹植未满七步即成诗,后人将这首诗称为《七步诗》。
3.有关诗人作诗的故事、传说张继的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张继一生,仅以此诗流传后世,但仅此一诗,已足够使他名传千古。
一千两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和天下每位学子一样,总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岁月能得到报偿,总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放榜之日,能够享受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能得到袍笏加身的荣耀,衣锦还乡。
并能在琼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风采,亲见天子的龙颜。 放榜之日终至。
带著满腔的期待,张继上京城去寻找自己的名字。脸上的笑容渐渐抹去,嘴角上扬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来愈紧绷,眉头愈锁愈深,心愈揪愈紧……。
一滴泪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过这个男子汉的脸颊。 乾坤朗朗,白云悠悠,众人喧哗,张继不解。
他落榜了!榜纸那麽大那麽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此时此刻,他觉得众人都在看著没有考上的他,心里都在议论纷纷。
羞惭沮丧的张继,低著头离开了京城。来到苏州----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
和船家议好了价,张继踏上小舟。船行似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止於苏州枫桥之下。
船行轻疾,而张继的心却凝重万分,愁思浓得化不开。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万物显得孤寂,乌鸦嘶哑啼叫,使夜静得更深沈。
霜覆屋瓦,霜结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颗颗凄绝冷绝。落榜的张继,早已是满脸秋霜。
唉!这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离我而去。 岸上江枫如火,江上渔火二三。
已是深夜时分了,渔人还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张继,没有工作,亦无法安眠。
今夜,是一个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钟声自凝重的空气中一声声地传了过来。
滑过水面,撞进张继的耳中。那钟声,在沈浸梦乡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声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张继耳中,却是一记一记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沈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这无眠的一夜,张继将愁思化成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世人尽皆知的「枫桥夜泊」。榜上无名的他,其名声竟超过当时上榜的所有人。
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就没有这首好诗;如果张继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会流传当世,在这一千两百多年之后的时代,早已湮没无闻了。 世事难料,许多事物的价值,皆非当时可定。
张继是上榜好呢?还是落榜好?以当时而言,谁愿意落榜?但以多年后的今日来论当时,张继落榜落得还真好,因为落榜而有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而使张继的声名不朽,那一场失眠,也因此而不朽。 苏轼超然台记有云:「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可不大哀乎!……..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其意是说:「我们对物的好坏观念常有既定的看法,而忧乐的心里也就由此产生。
那些被困在既定观念中的人,就不知道优游物外的乐趣。不懂得凡事要跳出来看的人,就好比在门缝中看人争斗一样,又怎能知道胜败落在谁的身上?这怎不令人大大地悲哀?…….而苏轼之所以能时时快乐,正是因为他能优游於物外的缘故啊!」 张继的落榜之愁,成为他后来享千古盛名的原因。
这苦事到后来竟成为美事一桩,其中之妙,值得我们深思。 以后看事情时,是否也学著换个角度想想看?有一个小男孩,自得其乐地投球、打球,但他常常打不中自己投的球。
别人也许会说:「你真是最差的打击手,连自己投的球都打不到。」但那小男孩却很快乐地说:「我真是最佳投手,能投出自己都打不到的球!」 美国耶鲁大学教务长,有一次问一位同学:「你在班上的成绩,是不是列在前面一半之中?」那个学生回答:「不。
可是有许多同学排在后面,才使那一半同学的成绩排在前面。我便是那后面一半同学中的一个。
」没错!他正担任著别人成功的基石呢! 许多事常是很吊诡的,不是吗? 另外,也学学张继发泄愁思的方式吧!落榜之愁,对一个读书人而言,真是愁得无以复加。但张继不借酒浇愁,亦不狂欢麻醉自己,也没有用暴行来泄恨。
他用字用诗,一笔一划,又深又重地刻出自己心中的愁,传成千古绝唱,亦为古今同愁之人说出心中那万千愁情。他将愁转为美事,此愁不伤人不害人反而利人利己。
唐玄宗天宝年间,张继终於考上进士。之后的张继如何,我们不知道,但张继的名字,却随著他的落榜之诗----枫桥夜泊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定是张继始料未及的吧! 李白的传说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绵州彰明县人,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反映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书这样的: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求师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
4.关于诗人做时古诗的故事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
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
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
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别之后,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诗人创作诗歌的故事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6.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故事/view/246749.htm
/view/24925.htm
/view/553472.htm
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诗的故事
宋之问曾经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罗定县一带,后来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家乡,这首诗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感情比较真挚。
前两句回忆流放到广东时,不仅生活困苦,而且还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断”和“复”字用得很好,表现出诗人在广东度日如年,与世隔绝的痛苦。
后两句写了一个逃亡之人接近故乡时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诗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受不幸。而且这种矛盾之情越接近家乡时就越强烈,导致诗人特别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担心会变成现实。
此诗写了古人在遭受流放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的发展。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这种抒写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寻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后代曾广为流传。
7.有关创作诗歌的故事及其背景资料(要简短)/view/246749.htm/view/24925.htm/view/553472.htm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回答者: 米菠萝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007-12-4 12:54 检举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回答者: 黑色神鹤 - 初学弟子 一级 2007-12-6 17:29 检举 宋时华州掾张刺达从太守来华山拜谒陈希夷先生。
宾主叙坐后,又设一座位于上首,如有所等候似的。这位太守大人,也不知陈抟设此虚位等谁。
心想,我是此地太守,谁还能坐在我的上首?心中就有些不乐之意。等了一阵,来了个兰袍葛巾道人,态度颇端肃。
陈抟拱揖让坐。这来的道人竞毫不客气的坐在上位座上。
太守见这位道人虽则神气闲雅,却是傲无逊容,心中更加不悦,很怪这位道人无礼。然而陈抟却对这位道人甚恭。
陈抟向这位道人请道:先生袖中何物?幸以相贶?道人从袖中摸出枣子三枚,其颜色各不一样,一白一红一青。白者授与陈抟,红者道人自食,青者授与太守。
太守越加心中不高兴,就随手给了张刺达。张刺达就把它吃了。
这道人去后,太守问陈抟:适才来这位道人是谁?陈抟说:此即纯阳真人也。太守悔恨不及,已无可奈何。
张刺达自此亦得道成仙,往往游于人间,每显异迹。 回答者: 破碎的幻梦 - 实习生 一级 2007-12-6 23:18 检举 一、这是清朝大学者—纪晓岚的故事: 当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著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
可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 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 「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 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二、其二、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
」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
《题都城南庄》中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再回溯一下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话崔护当年去京城参加朝廷举办的考试,结果却没有考中,心情很不好。有一天他就独自一人到城南的郊外去散心。人有心事脚步就沉重啊,走了没多久,崔护就走累了,想找一户人家歇歇脚,讨一杯水喝。没多远就看到一户人家,崔护便立刻走上前去,一边咣咣地敲门一边喊:“有人吗?我想讨一杯水喝!”喊了好几遍,侧着耳一听,门里一点动静都没有。崔护还以为家里没人呢,他刚抬起腿来要走,门却打开了一个缝,传出来一个姑娘的声音,问道:“你是谁啊?”崔护急忙又回答了一遍,说:“姑娘,我叫崔护,是今年进京赶考的考生,今天出来玩,走的累了,想讨一杯水喝。”嘿,崔护说完,还以为是有水喝呢,结果姑娘“哐”的一声把门一关,没影了。崔护心中寻思:“这怎么回事儿,难道是把我当做了坏人了,呵呵,看来这水是喝不成了啊。”刚转身要走,门又开了。不过这次门可是全打开了,姑娘出来了,手里还端着一杯水,拿着一条板凳。姑娘羞答答的说:“先生,请您坐着喝吧。”日光暖暖,春风轻柔,桃花纷纷,姑娘在旁边守着,崔护哪儿还有心思喝水呀,也不看碗,端着水杯,直勾勾的看着姑娘。崔护哪儿还有心思喝水呀,他也不看碗,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姑娘,水到了嘴边,顾不上喝,这一口水呛下去,咳嗽了半天,羞愧的落荒而逃。
这转眼一年过去了,又到了桃花开的时候,崔护想起了去年那个城郊的姑娘,情难自已,便根据记忆,找了过去。这次崔护是连门都不用敲了,远远的就看到大门上上了一把锁,这可真是人去屋空啊。门还是那个门,门旁的桃花依旧还是开那么灿烂,春风还是轻轻的吹着,但就是去年那个送水的姑娘不在了。崔护心中感慨,于是就在大门上写下这首诗..
读诗歌《题都城南庄》,悟人生
话说唐朝有一位才子,名叫崔护。他天资聪慧,年轻时日夜苦读诗书,以追求功名。
一年的清明节,崔护读书甚是苦闷,就到野外去散心,不知不觉已出至城外,由于口渴劳累,想找一处地方歇歇脚。
于是他向远处观望,在一片桃花深处,隐约看到有一处茅草屋。崔护大喜,遂快步前往,到达之后,却发现此处竟然有一名妙龄女子居住。
崔护说明来意之后,该女子倒有几分热情,好水好茶伺候。由于该女子有几分姿色,崔护不禁多看了几眼,惹得她顿时脸颊绯红,娇羞可人。双方互道姓名,原来这女子名叫绛娘,她和父亲在这野外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两人越聊越投机,有相见恨晚之意。看天色已晚,崔护起身告辞,女子却有些恋恋不舍。
回到家中,崔护继续苦读诗书,不知不觉竟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第二年春天崔护看到外面的桃花灿烂,突然想到了去年茅屋拜访之事,不禁再次想去那看一看。但当他到达时,却发现大门紧闭,向里观望,似长时间无人居住。崔护不禁有些感伤,遂写下了这首流芳千古的佳作。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将此诗贴在了大门上,失望而去。
没过几天,崔护有些不甘心,再次前往城外,却发现那屋内好像有哭声,进门一看,一位老者在屋中哭泣,老者见有来人,却问“你是不是崔护?”崔护大惊,连忙称是!老者哭道“是你害了我女儿!”,崔护不解其意,继续询问。
原来,自从去年绛娘与崔护相会后,绛娘已芳心暗许。崔护走后绛娘日夜思念,盼望她能够再次前来,可惜等了好长时间都没有等到。
年后老者和绛娘去亲戚小住,回来后绛娘发现崔护的题诗,后悔不能和崔护再次相见,绝食数日后而死。
崔护听后,到里屋看到绛娘,不禁大哭,此情此景,无不让人潸然泪下。哭声终于感动了上天,绛娘竟缓缓的醒了过来,众人大喜,两人不久之后成婚,终成一段佳话。
有一句千古流传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实,它背后藏着一段“凄美”的故事。
一位书生到郊外春游,无意中走进一个村舍,觉得口渴便敲门求水,开门的是一个女子,她带着书生到家中,笑着为他倒水让座。
两人虽只有一面之缘,而女子美丽的面貌,温婉大方的举止,在书生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回去之后,书生一直思念这位女子,但一直没有再去寻她,而是等到一年后的清明,才前往南庄寻找女子。
不曾想,已经人去楼空,他看到的只有紧锁的大门,心心念念的人已经不知去了何处。
黯然之下,书生在门上写这样下一首诗,道尽伤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感悟:人生一世,没有无限岁月,只有光阴荏苒;没有来日方长,只有世事无常。
在这独一无二的一辈子,碰到喜欢的人就要去追求,想说的话就要勇敢表达出来,拥有的就应当好好珍惜。
不要总觉得未来很漫长,而把眼前该做的事留给无法预知的来日。毕竟,世事无常,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
今天关于“题都城南庄背后的故事”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