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少年行其三_少年行其三王维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少年行其三_少年行其三王维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少年行其三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少年行三首诗的注释和择文2.李白《少年行》其三的翻译3.王维的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少年行其三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少年行三首诗的注释和择文
2.李白《少年行》其三的翻译
3.王维的《少年行》,《观猎》,《从军行》和《使至塞上》四首诗。
4.少年行其三拼音
少年行三首诗的注释和择文
别有风味少年歌——王维《少年行》(其三)与李白《少年行》(其二)比较谈
〔 作者:□ 王美春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43 文章录入:admin 〕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王维《少年行》(其三)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其二)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尽管专门吟咏少年的诗数量不及模山范水、状物言志之作,但这类诗大都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上录唐代诗人王维与李白的《少年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比较赏析这两首同题之作,对当代诗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当不无裨益。
“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王维的《少年行》,系组诗,共四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三首;李白的《少年行》,一组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也皆以寥寥数语勾勒少年形象,摹写其个性特征,但同中有异,异曲同工。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塑造的少年形象有别
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王维以山水诗著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历来的诗论者也往往视王维为隐逸诗人。其实,王维早年怀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之志:“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因此,他在《少年行》(其三)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显然,在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
李白是浪漫主义大诗人,青少年时期便醉心于剑术,仗剑任侠,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言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因此,李白的诗往往喜欢塑造豪侠少年的形象。其《少年行》(之二),虽仅寥寥数语,却使一个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人立纸面”,栩栩如生。从中,我们不难窥见任气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同时写少年,王诗突出其勇猛杀敌之气概,李诗则突出其豪爽倜傥之个性,二者之别不难发觉,也无须笔者赘言。
2、吟咏少年的笔法有异
王维的《少年行》,咏少年英雄,围绕“英雄”做文章。首句状其射技超群。诗人摄取了少年的一个造型:英雄力大无比,技高绝伦,可左右开弓,两手同时掰开两张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状其临阵胆气。“虏骑千重”,少年英雄豪气冲天,闯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这两句内容上互为因果,一个气贯斗牛、武艺高强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句摹其战斗风姿。诗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箭在弦上)这一特写镜头,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最后一句绘其赫赫战果。借“五单于”纷纷被射下马鞍的画面,再现少年英雄所向无敌,杀得匈奴溃不成军的辉煌战绩。全诗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
李白的《少年行》,刻画的是一个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因而,诗中写少年(“五陵年少”),不是像王诗那样将少年置身于战场这一典型环境中,而是将他置身于另一特殊环境——春光明媚的背景里,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此“五陵年少”骑着骏马出游,踏着春光,纵横于花丛之中,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已初见端倪,而他“笑入胡姬酒肆中”,则将这一个性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此中之“笑”字,堪称点睛之笔。这不仅着眼于视觉,使人如见其貌——笑貌,也不仅诉诸听觉,让人如闻其声——笑声,而且在绘其音容笑貌的同时尽传其神——豪放不羁的个性,笑傲群雄的豪情。也正是这一个“笑”字,使此少年明显有别于王维笔下的少年,也有别于李白笔下其他的任侠少年。若就“诗中有画”,画面动静结合而言,李白与王维的这两首《少年行》皆恰到好处,颇见功力,二者实难分轩轾。若就诗中所诉诸的感觉形象而言,王诗仅着眼于视觉,而李诗视觉、听觉形象并出,显然,在这方面李诗要略胜王诗一筹。
3、诗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
王维与李白的这两首《少年行》所体现出的诗的语言风格皆属豪放一类,但只要我们细加品味,则不难见出二者之异。王诗旨在凸现少年的英雄气概,其语言雄浑豪壮,气魄恢弘,能够“吞吐大荒”,犹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令人一目了然。
李诗意在表现少年的豪爽倜傥,诗的语言豪迈俊爽,乍看,似乎不及王诗气魄恢弘,其实,它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谓豪迈俊爽之至,令人百读不厌。
总而言之,王维的《少年行》(其三)与李白的《少年行》(其二)皆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少年形象,但二者同中有异:王诗里的少年,驰骋沙场,豪气干云;而李诗中的少年则放马花丛之中,“笑入胡姬酒肆中”,豪爽倜傥。王诗在塑造少年形象时,紧扣其英雄气概着墨,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表现之;而李诗在刻画少年形象时,则主要从其豪放不羁的个性特征下笔,既绘其貌,又摹其声,更传其神。王诗语言雄浑豪壮,李诗语言豪迈俊爽,二者皆别有风味,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李白《少年行》其三的翻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释义: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少年行三首·其三》唐代:李白
释义:
男儿生来就应该豪气冲天,征战立功,自己建立功业,不要凭借着与帝王的姻亲关系而爬上高枝儿。
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少年行三首·其三》唐代:李白
释义:
他们看起来虽然骄纵但其实却很谦和,与他们结交的人都是高人侠士。
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少年行三首·其三》唐代:李白
释义:
少年游侠,他们注重的只是经过,浑身上下装束华贵,遍身绮罗。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金朝:元好问
释义: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五代:韦庄
释义:
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翩翩。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少年行四首》唐代:王维
释义:
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宋代:贺铸
释义:
少年时一股侠气,结交各大都市的豪雄之士。待人真诚,肝胆照人,遇到不平之事,便会怒发冲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赠新平少年》唐代:李白
释义:
他屈体而就,形若无骨,而其胸中却怀有雄心壮志。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少年行二首》唐代:李白
释义:
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
王维的《少年行》,《观猎》,《从军行》和《使至塞上》四首诗。
别有风味少年歌——王维《少年行》(其三)与李白《少年行》(其二)比较谈
〔 作者:□ 王美春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43 文章录入:admin 〕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王维《少年行》(其三)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其二)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尽管专门吟咏少年的诗数量不及模山范水、状物言志之作,但这类诗大都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上录唐代诗人王维与李白的《少年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比较赏析这两首同题之作,对当代诗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当不无裨益。
“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王维的《少年行》,系组诗,共四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三首;李白的《少年行》,一组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也皆以寥寥数语勾勒少年形象,摹写其个性特征,但同中有异,异曲同工。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塑造的少年形象有别
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王维以山水诗著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历来的诗论者也往往视王维为隐逸诗人。其实,王维早年怀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之志:“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因此,他在《少年行》(其三)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显然,在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
李白是浪漫主义大诗人,青少年时期便醉心于剑术,仗剑任侠,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言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因此,李白的诗往往喜欢塑造豪侠少年的形象。其《少年行》(之二),虽仅寥寥数语,却使一个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人立纸面”,栩栩如生。从中,我们不难窥见任气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同时写少年,王诗突出其勇猛杀敌之气概,李诗则突出其豪爽倜傥之个性,二者之别不难发觉,也无须笔者赘言。
2、吟咏少年的笔法有异
王维的《少年行》,咏少年英雄,围绕“英雄”做文章。首句状其射技超群。诗人摄取了少年的一个造型:英雄力大无比,技高绝伦,可左右开弓,两手同时掰开两张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状其临阵胆气。“虏骑千重”,少年英雄豪气冲天,闯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这两句内容上互为因果,一个气贯斗牛、武艺高强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句摹其战斗风姿。诗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箭在弦上)这一特写镜头,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最后一句绘其赫赫战果。借“五单于”纷纷被射下马鞍的画面,再现少年英雄所向无敌,杀得匈奴溃不成军的辉煌战绩。全诗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
李白的《少年行》,刻画的是一个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因而,诗中写少年(“五陵年少”),不是像王诗那样将少年置身于战场这一典型环境中,而是将他置身于另一特殊环境——春光明媚的背景里,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此“五陵年少”骑着骏马出游,踏着春光,纵横于花丛之中,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已初见端倪,而他“笑入胡姬酒肆中”,则将这一个性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此中之“笑”字,堪称点睛之笔。这不仅着眼于视觉,使人如见其貌——笑貌,也不仅诉诸听觉,让人如闻其声——笑声,而且在绘其音容笑貌的同时尽传其神——豪放不羁的个性,笑傲群雄的豪情。也正是这一个“笑”字,使此少年明显有别于王维笔下的少年,也有别于李白笔下其他的任侠少年。若就“诗中有画”,画面动静结合而言,李白与王维的这两首《少年行》皆恰到好处,颇见功力,二者实难分轩轾。若就诗中所诉诸的感觉形象而言,王诗仅着眼于视觉,而李诗视觉、听觉形象并出,显然,在这方面李诗要略胜王诗一筹。
3、诗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
王维与李白的这两首《少年行》所体现出的诗的语言风格皆属豪放一类,但只要我们细加品味,则不难见出二者之异。王诗旨在凸现少年的英雄气概,其语言雄浑豪壮,气魄恢弘,能够“吞吐大荒”,犹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令人一目了然。
李诗意在表现少年的豪爽倜傥,诗的语言豪迈俊爽,乍看,似乎不及王诗气魄恢弘,其实,它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谓豪迈俊爽之至,令人百读不厌。
总而言之,王维的《少年行》(其三)与李白的《少年行》(其二)皆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少年形象,但二者同中有异:王诗里的少年,驰骋沙场,豪气干云;而李诗中的少年则放马花丛之中,“笑入胡姬酒肆中”,豪爽倜傥。王诗在塑造少年形象时,紧扣其英雄气概着墨,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表现之;而李诗在刻画少年形象时,则主要从其豪放不羁的个性特征下笔,既绘其貌,又摹其声,更传其神。王诗语言雄浑豪壮,李诗语言豪迈俊爽,二者皆别有风味,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
少年行(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分咏长安少年游侠高楼纵饮的豪情,报国从军的壮怀,勇猛杀敌的气概和功成无赏的遭遇。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象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第一首写少年游侠的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显示出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选材颇费踌躇。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游侠重意气,重然诺,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把饮酒的场景写活,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前两句分写“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二者本不一定相关,这里用对举方式来写,却给人这样的感觉:京华地区,著称于世的人物虽多,却只有少年游侠堪称人中之杰,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而这二者,又象“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存在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少年游侠,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第一句把酒写得很足,第二句写游侠,只须从容承接,轻轻一点,少年们的豪纵不羁之气、挥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见。同时,这两句一张一弛的节奏、语调,还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轻爽流利的风调,吟诵之余,少年游浃顾盼自如、风流自赏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两句写了酒,也写了少年游侠,第三句“相逢意气为君饮”把二者连结在一起。“意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等,都是侠少的共同特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似乎无所不包的“意气”之中。而这一切,对侠少们来说,无须经过长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谈数语,就可以彼此倾心,一见如故。这就是所谓“相逢意气”。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为对方干上一杯,所以说“为君饮”,这三个字宛然侠少声口。不过是平常的相逢论交,在诗人笔下,被描绘得多么有声有色,多么富于动作性、戏剧性!
“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采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等情景统统留到幕后。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蕴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看来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末句所用的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这一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正所以衬托侠少的英武豪迈。高楼则正是在繁华街市上那所备有新丰美酒的华美酒楼了。高楼旁的垂柳,则与之相映成趣。它点缀了酒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创造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服务。
同样写少年游侠,高适的“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邯郸少年行》),就显然渗透了诗人自己沉沦不遇的深沉感慨,而王维笔下的少年游侠,则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化色彩。但这种理想化并不给人任何虚假之感,关键就在于诗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诗意感受。
少年行其三拼音
王维《少年行》(其三)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王维的《少年行》,咏少年英雄,围绕“英雄”做文章。首句状其射技超群。诗人摄取了少年的一个造型:英雄力大无比,技高绝伦,可左右开弓,两手同时掰开两张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状其临阵胆气。“虏骑千重”,少年英雄豪气冲天,闯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这两句内容上互为因果,一个气贯斗牛、武艺高强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句摹其战斗风姿。诗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箭在弦上)这一特写镜头,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最后一句绘其赫赫战果。借“五单于”纷纷被射下马鞍的画面,再现少年英雄所向无敌,杀得匈奴溃不成军的辉煌战绩。全诗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 《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 释
1、诗题一作《猎骑》。《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取此诗前四句作一首五绝,题作《戎浑》,《全唐诗》亦以《戎浑》录入卷五一一张祜集中,皆误。
2、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北。
3、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是古代产美酒的地方。
4、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5、角弓:用兽脚装饰的弓 。
6、眼疾:目光敏锐。
7、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相连。
译 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像是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细柳营已经来到。
回头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的大地啊,暮云笼罩着原野静悄悄。
解析
此诗作年不详,当非晚年之作。从打猎的高潮写起,展开一连串飞动的场面,末两句以平缓反衬,使刚才的纵横驰骋之状仿佛仍然历历在目。风格轻爽劲健,结句又耐人回味。
《观猎》是王维前期描写将军射猎情景的诗作。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 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采取倒装句式,巧妙地点明了狩猎者的身份——将军、狩猎的地点——渭城郊野、天气状况——劲风鸣吹以及狩猎的方式——角弓利箭以射之。起句“风劲角弓鸣”颇具突兀之势,诗“先声夺人”让读者顺着角弓弓弦在劲风中所发出的尖利声响去翘首寻觅挽弓者的英武形象,给读者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悬念。这里一个“劲”字渲染出风势之大且猛;一个“鸣”字又反衬出"风劲"和弓力之强。起句极善“绘声”的五个字,为将军的出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气氛,并为稍后刻划将军姿态的英武、动作的敏捷和心情的欢畅作了"定场诗"般的铺垫,表现出将军那“挽弓当挽强”敢于傲风驰骋、勇于和困难作顽强斗争的坚韧不拔的强者的精神和气质。王维诗中的形象往往具有画的形态和动感,又吸收了音乐的精髓,因此就能兼收诗画音乐的综合魅力,特别深刻感人。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主要描写射猎时的情景。这里“草枯”“雪尽”在绘景的同时,给我们传达出了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鹰眼疾”“马蹄轻”正面写战马、猎鹰狩猎时的动作体态,并未直接描绘将军的神情,但"疾"“快”却是将军内心的感觉,从而准确地从侧面渲染出了将军驾鹰纵马追逐猎物时身势的灵巧敏捷和斗志的昂扬旺盛。
最后四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是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忽过”与“还归”的对称出现,既刻画出了将军骑术高超、猎技神奇和射猎一天犹精力充沛的形象,又表现出将军满载而归时喜悦轻快的心情。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相传是汉文帝时名将周亚夫驻兵之地。射雕:《北史》载:“斛律光尝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邢子高叹曰 :‘此射雕手也。’”这里诗人活用"细柳营"和"射雕"两个典故,不仅包含赞美将军身具周亚夫和斛律光的雄才之意,同时也暗示了这次射猎活动的战果辉煌。在踏进军营之际,将军的一个“回看”,更是别有韵味。它一方面显示出将军的豪兴未尽、希冀择日再往的心绪和情致,另一方面也使诗的结尾具有了余音绕梁的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这首诗很善于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这首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在这首诗中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从军行》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注释①《从军行》是汉乐府的曲名。
②吹角:军中的号角吹响的声音。
③笳:又称胡笳,是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④金河:又名金川,汉时属云中郡,今名大黑河,流经内蒙古中部,在托克托县注入黄河。 解析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中曾说:“《从军行》皆述军旅苦辛之词也。”但王维却另辟一辙,写军队出征、赴敌、激战、凯旋的情景,着力于气氛的渲染。“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茄悲马嘶乱,争度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三、四两句展现的是一个壮观的战斗场面:广漠无垠的沙漠上,夕阳低垂,鼓声阵阵,万马奔腾,烟尘滚滚,战士们骑着战马,举着大刀,英勇杀敌。此时的夕阳,圆圆地挂在树梢上,它洒下万道余晖,把战场染得一片金黄,独特的笔调,渲染了独特的战斗氛围,反衬出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勇气与豪气。此外,诗中的“夕阳”还暗示着天色将晚,战士们己杀敌无数,战斗己近尾声,胜利已经在望,所以这首诗中的落日意象,实际上表达了王维与战士一道镇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的战斗豪情。
在王维不多的边塞诗中,“落日”经常与“大漠”这一自然景观一道,构成了“奇特”的意象,展现了沙漠阔大的雄壮之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作者单车出塞,意气飒爽,看到茫茫的沙漠,浩瀚无边,一股燧烟,滚滚直上,升入云天,曲折的黄河上,一轮落日,浑圆、黯红的身影安详地“躺”在水面上,那是何等壮丽的景象,诗人完全被这一幅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感染了。因此,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勾划了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壮观宁静的黄昏。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以英雄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
少年行其三拼音如下:弓 gōng 背 bèi 霞 xiá 明 míng 剑 jiàn 照 zhào 霜 shuāng,
秋 qiū 风 fēng 走 zǒu 马 mǎ 出 chū 咸 xián 阳 yáng。
未 wèi 收 shōu 天 tiān 子 zǐ 河 hé 湟 huáng 地 dì,
不 bù 拟 nǐ 回 huí 头 tóu 望 wàng 故 gù 乡 xiāng。
一,诗词白话翻译为: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二,诗人简介:这首诗词由唐朝令狐楚所写,令狐楚长年担任地方节度使,“长于抚理”,政绩颇为显著。又擅写诗文,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诗“宏毅阔远”,长于绝句。有《漆奁集》《梁苑文类》《表奏集》等著作传世,今均佚 。《全唐文》《全唐诗》等辑录有其诗文。
好了,今天关于“少年行其三”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少年行其三”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