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经典诗歌鉴赏_经典诗歌鉴赏摘抄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经典诗歌鉴赏_经典诗歌鉴赏摘抄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经典诗歌鉴赏”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1.经典爱情古诗词

经典诗歌鉴赏_经典诗歌鉴赏摘抄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经典诗歌鉴赏”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1.经典爱情古诗词鉴赏

2.经典中英文诗歌对比赏析

3.冬至留滞舒州诗歌鉴赏

4.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大全

经典诗歌鉴赏_经典诗歌鉴赏摘抄

经典爱情古诗词鉴赏

       爱情,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情有独钟。在诗人灵动的笔下,它绽放着浪漫的遐思,开合着情感的悲喜,演绎着美丽的经典。回眸,众多争奇斗艳的“情诗”可谓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魅放成中国古典诗词一道别致的风景线。现撷取数首,浅斟慢品,与君共赏。

        1.最古老最浪漫的情诗是《诗经.关雎》。“关关之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那善良美丽的姑娘啊,是我心仪的对象。姑娘啊,我做梦都想追求你,那深深长长的思念,教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睡……一部中国诗歌史就在这淳朴而清丽的民歌中悄然盛开,清纯得犹如带着露珠的百合。《诗经》以这首《关雎》作为开篇,不得不让我们承认爱情在生命中处于重要和唯美的地位。

        2.最夸张最热烈的情诗是《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对于热恋的情人来说,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姑娘啊,我才一天没有见到你,可我感觉像是过了三年。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一个男子对姑娘的相思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俊不禁。成语“一日三秋”即源出此诗。

        3.最决绝最铿锵有力的情诗是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她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铿锵有力,气势豪放,被誉为“短章中神品”。如此决绝的誓言,如此铿锵有力的承诺,想来,这该是一位敢爱敢恨的古代刚烈女子吧!

        4.最伤感最缅怀的情诗当属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诗是作者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曾经与妻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如今却阴阳相隔。其惆怅之心,思念之心,溢于诗词一字一句中:经过沧海之后再也不会感到有比它更深更广的水,领略过巫山之云后,再也不会感到有比它更美的云彩。元稹以比拟的手法,抒发了怀念爱妻的深沉情感。其情之深,其伤之痛,其意之切,让人嘘唏无限。

        5.最大气最经典的情诗当属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一反常态,深刻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只要彼此相爱,即使终年天隔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无言可贵得多。真正的爱不是耳鬓厮磨,而是心有灵犀。心与心如果能靠近,那天涯也如咫尺一般亲近。这也体现了古典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距离产生美。距离,是产生美的条件,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一段唯美的距离。所以说,秦观的爱情观非常大气唯美,别具一格,远远超过了同类作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首词因而也具有了跨越时空和超越国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读来荡气回肠,品之唇齿生香,是爱情颂歌中的经典绝唱。

        6.最遗憾最错爱的情诗当属张籍的《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有人说,“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它之所以流传千古,是诗人的一语双关和理性使然。当时有个叫李师道的藩镇节度使想聘请张籍作幕僚,张籍写此诗婉拒,节妇暗指张籍本人。据说由于这首诗情真意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7. 最青梅竹马最天真无邪的情诗当属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跨骑着竹马蹦蹦跳跳而来,围绕井栏旋转快乐地奔跑;一个额前覆着留海的美丽小姑娘,则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刚刚折回的青梅花枝。美好的童年,开心的玩耍,一副其乐融融的儿童嬉戏图。“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由此诗句凝练而来,流传至今。童年的“爱情”很天真、很纯洁。历经岁月的流传,忍不住让人去深情怀念、回味、把玩。

        8.最咫尺天涯也是最天涯咫尺的情诗当属泰戈尔的《鱼和飞鸟的故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当飞鸟爱上游鱼,当香烟爱上火柴,当天空爱上大海,注定是一种错过,是一种相逢时的凄然,是一种不合情理的爱恋。“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但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的心里。”也许,人生路上,你曾经和她不期而遇,在偶然的瞬间,美丽的地点,却在错误的时间。那就珍惜所拥有的,放弃该放弃的,祝福该祝福的。

        9.最温暖最动情的情诗当属威廉·巴特勒·叶芝的《当你老了》。“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是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当初献给女友毛特·冈妮热烈而真挚的爱情诗篇。第一次初读,我立即被打动,眼前顿时幻化出一幅经年的油画:雪花飞舞的冬天,满头白发、一脸皱纹的爱人,相互偎依在温暖的壁炉前。情诗,他动情地读,她用心地听。朴素的语言,舒缓的调子,纯净的温暖,如此的浪漫、唯美,是相濡以沫的经典。

        10.最后悔最百感交集的情诗当属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当年陆游和表妹唐婉终结秦晋之好。每天弹琴赋诗,浓情蜜意,但结婚三年后无子。怎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迫于母亲的巨大压力,两人凄然分离。没有人会忘记,在宋朝,在沈园,在一个满城春色的日子,在相隔十余年后,陆游和唐婉有过一次不期而遇的相逢。突如其来的际遇让人措手不及,用多年光阴,努力沉浮的情感,就在刹那,奔涌而出。还未来得及想好第一句话要说什么,陆游随即就看到了走在她身边的夫君赵士程。那位宛若梅花的佳人,曾经飘逸在他的寒窗下,如今,却已经成了他人的暗香,这怎不让陆游黯然神伤?据说,在征得丈夫赵士程的同意之后,唐婉给陆游悄然送去了酒肴,而后伤感离去。这更让陆游百感交集,想起曾经的美好时光,他恨自己的优柔寡断,恨母亲的冷酷无情,悲愤之下,他提笔在沈园的墙壁上刷刷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钗头凤》,尔后仓皇逃离沈园。一首词,定格了历史上最伤感的一次相逢,让沈园成为一道永远的风景。

        11.最遗恨千古的情诗当属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有羞花闭月的美貌,曾经是多么恃宠而骄,曾经是多么风光无限!但自古红颜多薄命,她依然在权利面前做出牺牲。唐玄宗虽然贵为君王,但“六军不发无奈何”,在手下兵士们的步步紧逼下,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自缢在佛堂的梨树下,葬在马嵬坡,时年38岁。“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唐明皇虽然贵为君王,权至高无上,在关键时刻,竟不能保护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怎能不心如刀割?一首《长恨歌》,悠悠千年,爱恨情仇,掺杂其间,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诗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为结束语,“长恨”,可到底都是谁在恨?是杨贵妃在恨吗?曾经三千宠爱集一身的她,最终在权利面前做出牺牲;是唐明皇在恨吗?他恨自己身为帝王,关键时刻竟无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是大唐的百姓在恨吗?恨你们的爱情让生灵涂炭,让人们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是白居易在恨吗?恨两人的爱情伤害了太多人,所以写此诗歌给后人以警醒?诗歌里面有太多难以猜透却又值得索解的谜,令人遐思悠悠。

        12.最托物传情的情诗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之情,人所共有,却难于表达。此诗之妙,在于托物言情,托红豆,传相思,款款深情,天然渠成。点点相思泪,脉脉红豆情。一首诗歌开启一种美好寓意,红豆的相思传说让这诗成了千古绝唱。自此,“红豆”成为相思的代名词,生生不息,历久弥香。

经典中英文诗歌对比赏析

       经典的山水古诗词赏析1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经典的山水古诗词赏析2

        《鸟鸣涧》

        作者: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典的山水古诗词赏析3

        《清平乐题上卢桥》

        作者: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注释

        ①此闲居带湖之作。上卢桥:在上饶境内。上片咏景抒情,下片兴叹说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山抱水绕,居然有十里坦途;层嶂叠岭,清泉飞流却穿越无阻;奇壮秀美,动静交错,勃然生气。下片即景遐想,由惊叹眼前的山川,而转向对自然和人世变幻的思索:古往今来,高陵深谷,市朝耕桑,无不发展变迁,相互转化。由自然兴废而历代王朝兴废,自在不言中。

        ②碍:拦阻。按:稼轩《菩萨蛮》写郁孤台下清江水,亦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之句。

        ③盘盘:曲折回旋貌。更着:更有。溪山襟带:以山为襟,以溪为带,形容山水萦绕若衣服之襟带。

        ④“古今”两句:沧海桑田,世事变化莫测。陵谷:指山陵变为深谷,深谷化作山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市朝耕桑:繁华的都市化为耕作的田野。

        ⑤“此地”两句:作为今天的形胜之地,想来也曾经历过小小的兴衰变化。形胜:兼指形势险要和景色优美。

冬至留滞舒州诗歌鉴赏

        以往对?乌台诗案?影响苏轼创作的研究,过多集中于诗歌,而对于词创作的影响关注不够,或者略有提及。下面我整理了中英文诗歌对比,希望大家喜欢!

       

中英文诗歌对比摘抄

        《红楼梦?葬花辞》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细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

        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

        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

        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

        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

        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

        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

        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

        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

        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Burial of Fallen Flowers

        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

        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

        Softly the gos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

        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red screen.

        A girl in her chamber mourns the passing of spring,

        No relief from anxiety her poor heart knows;

        Hoe in hand she steps through her portal,

        Loath to treat on the blossom as she comes and goes,

        Willows and elms, fresh and verdant,

        Care not if peach and plum blossom drift away;

        Next year the peach and plum blossom will bloom again,

        But her chamber may stand empty on that day.

        By the third month the scented nests are built,

        But the swallows on the beam are heartless all;

        Next year, though once again you may peck the buds,

        From the beam of an empty room your nest will fall.

        Each year for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days,

        The cutting wind and biting frost contend.

        How long can beauty flower fresh and fair?

        In a single day wind can whirl it to its end.

        Fallen, the brightest blooms are hard to find;

        With aching heart their grave-digger comes now

        Alone, her hoe in hand, her secret tears,

        Falling like drops of blood on each bare bough.

        Dusk falls and the cuckoo is silent;

        Her hoe brought back, the lodge is locked and still;

        A green lamp lights the wall as sleep enfolds her,

        Gold rain pelts the casement and her quilt is chill.

        What causes my two-fold anguish?

        Love for spring and resentment of spring;

        For suddenly it comes and suddenly goes,

        Its arrival unheralded, noiseless its departing.

        Last night from the courtyard floated a sad song?

        Was it the soul of blossom, the soul of birds?

        Hard to detain, the soul of blossom or birds,

        For blossoms have no assurance, birds no words.

        I long to take wing and fly

        With the flowers to earth?s uttermost bound;

        And yet at earth?s uttermost bound

        Where can a fragrant burial mound be found?

        Better shroud the fair petals in silk

        With clean earth for their outer attire;

        For pure you came and pure shall go,

        Not sinking into some foul ditch or mire.

        Now you are dead I come to bury you;

        None has divined the day when I shall die;

        Men laugh at my folly in burying fallen flowers,

        But who will bury me when dead I lie?

        See, when spring draws to a close and flowers fall,

        This is the season when beauty must ebb and fade;

        The day that spring takes wing and beauty fades

        Who will care for the fallen blossom or dead maid?

中英文诗歌对比鉴赏

        《诗经--国风?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

        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

        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

        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

        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

        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

        无庶予子憎。?

        Cocks Crow

        "Wake up," she says, "cocks crow.

        The court is on the go."

        "It's not the cocks that cry,"

        He says, "but hums a fly."

        "The east is brightening;

        The court is on full swing."

        "It's not the east that's bright

        But the moon that sheds light."

        "Were it a humming fly,

        I'd dream with you and lie.

        But courtiers will not wait;

        None likes you to be late."

中英文诗歌对比赏析

        《诗经--国风?齐风?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

        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

        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

        在我闼兮。

        在我闼兮,

        履我发兮。

        Nocturnal Tryst

        The sunken sun is red,

        The maiden like a bloom

        Follows me to my room.

        The maiden in my room

        Follows me to my bed.

        The sunken moon is bright,

        The maiden I adore

        Follows me to the door.

        The maiden out of door

        Goes until out of sight.

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大全

       赏析:

       舒郡惊冬节,滞留在舒州时到冬至了,吴门忆岁时。在吴姓人家里忆起之前过年,天寒城闭早,天很冷,城门关的早。冻合水行迟。水也流的慢再拜为兄寿,这次吴姓兄弟过生日,作者滞留是为了祝寿。同声念母慈。席间一起聊到母亲的好穷年终是客。冬至才开始写这首诗。作者之所以在舒州是因为兄弟吴某过生日。

       译文:

       回家的船停泊在舒州城外,听说今天是冬至,心头一紧:离春节又不远了!不禁回忆起了去年春节泊舟平江门外的情景。北风呼啸,城门早早的关闭,江面也冻结了,真担心船无法航行,回家的行程会因此被延迟。回忆去年春节给兄长拜年时,共同思念远方的母亲的情景。想到自己一年到头都是客居他乡,一直到现在才写下这首诗真是感慨万千!

       诗词正文: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是宋代诗人曹彦约的作品之一。

资料拓展:

       曹彦约(1157~1228)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能力训练# 导语古诗词以其最浓缩的情感、最醉人的意境在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文学熏陶。下面是 分享的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篇二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篇三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篇四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篇五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好了,今天关于“经典诗歌鉴赏”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经典诗歌鉴赏”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