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_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读后感

zmhk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_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读后感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1.春江花月夜

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_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读后感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春江花月夜!本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2.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北宋 苏轼《昭君怨》

3.走进唐诗宋词350字作文

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_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读后感

春江花月夜!本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北宋 苏轼《昭君怨》

       1.

       关于宋词,你知多少?

       你是否还记得高中人教版教材上关于宋词的定义:又名长短句、诗余,便于歌唱,形成于唐盛于宋,代表词人有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然而,似乎也只限于此。

       词为什么分片?词牌名背后有什么故事?和韵、用韵、次韵指什么?二晏、三李说的是谁?北宋南宋的最佳词曲人是谁?为什么宋词中最常见的西楼,而不是东北南楼?

       太多疑问,在读到林玉玫的《宋词背后的秘密》时,都获得了解答。

       2.

       初知这本书,以为是一本一本正经的老学究模样的宋词“科普”书。待见庐山真面,瞬间就被目录逗乐了。

       六十章标题,全部采用问句形式。诸如“喜欢谈情说爱的宋词,能反映历史吗?”、“哪些词人因为词写得好而有绰号?”、“宋词的生日歌曲怎么唱,与现代的有何不同?”等。疑问,会迫使人寻求答案。带着解密的情绪,去追寻宋词背后的秘密,这样的编排与设置,状似“十万个为什么”,会给人求学问道的欲望。

       林玉玫是台湾淡江大学的中文系老师,主攻唐宋词研究。她一定可以写一本专业的词著。但之所以选用诙谐幽默、轻松愉快的问答式的文章体例,是因为她希望读者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洞悉宋词种种,然后就能无挂碍地进入宋词世界,去领略宋词之美。

       3.

       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章《宋词也有“热门金曲榜”?》。林玉玫提到中华书局的一本书《宋词排行榜》,里面通过大数据的算法,计算出了宋词中一百首最热门的词作。

       其中,十大金曲榜为:

       第一: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第二: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第三: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四: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第六: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第七: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第八: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第九: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

       第十: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在我印象中,第一、三、四、五、六曾出现在中学课本中,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姜夔相较于他人,陌生一些。但是翻过一本《宋词三百首》后,就知道,入选两首金曲榜的姜夔其实也是热门词人,有自己的江湖地位。

       苏轼拔头筹,理所应当。他的好,说的人太好,想我中学时,最爱东坡。而今大学都已毕业,最爱已变成东坡肉。每胖一斤,都有苏东坡的一点功劳。

       其中,我最喜欢的大概是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了。

       《雨霖铃》这个词牌源自唐玄宗入蜀,听铃声,念及杨贵妃,遂作此曲。曲调哀婉。柳永唱着“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够在一起”,写着慢词,在晨风晓月中,坐船离去。此景此情,让人慨叹。

       而没出现在中学课本中的姜夔的《扬州慢》(也可能别的版本的教材有这首词),我把全词贴出来: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是姜夔在宋孝宗三年,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破败与萧条,抚今追昔,感慨不已,发为吟咏,寄托对山河破败的哀思。词中,满是**镜头般对细节的捕捉。文学情境足,大到名都,小到红药,形成一种具象的可感的对比,张弛有度,甚喜。

       4.

       宋词背后的秘密,书中还讲了很多。

       如宋词的布局;大小词的区分;作词忌讳不协音律;和韵需同韵,用韵需同韵同字,次韵需同韵同字同次;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婉约、豪放之别;边塞词;二晏,即晏殊、晏几道,三李,即李白、李煜、李清照;词人的绰号及词中包含的历史;等等。

       林玉玫说:“读词的时候,要卸下文字的隔阂,去了解背后的情感。”

       卸下隔阂可谓本书宗旨。它不提供高尚与深刻,为的只是用简单、有趣的方式将一些与宋词相关的全部讲给你听。从而为宋词提供了多种样貌,让你感知背后的趣味与凝重,规矩与变通,情怀与兴叹。

       THE END.尹沽城,青年编剧,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签约作者,微信公众号|微博|简书 ID:尹沽城。

走进唐诗宋词350字作文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译文]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 [出典] 北宋 苏轼 《昭君怨》 注: 1、 《昭君怨》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2、注释: 一本题《金山送柳子玉(瑾)》。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绿窗”,碧纱窗。 客将远行,故如此说。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上片平稳。下片首句一顿,以下便顺流而下。叠用“飞絮”接上“落花飞絮”句,顶针接麻格,更显得生动。“落花飞絮送行舟”,以为调所限,只用了“飞絮”二字。 3、译文1: 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离别古曲?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找回梦中的欢欣。外面江天茫茫,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 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离别的人明天就要走了,送别的人伫立江边,不忍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 译文2: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离愁随之袭来,推开窗,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 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还是走吧,否则明天看见落花如同飞絮,那时别情更会使人黯然。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只有那多情的柳絮追逐着行舟,而滔滔江水却不理会我悲伤的心情,依旧东流而去。 4、苏轼生平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的。 词的上片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大概是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上片写夜愁。融情入景,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名白人的心愿,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身不由已地被引进其所创造的意境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6、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为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7、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东晋名将。《晋书》载,桓伊“有武干,标悟简率”,累迁大司马参军,淮南太守、历阳太守、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淝水之战,桓伊与谢玄、谢琰率八万汉家儿郎击破前秦大军于淮南,一战而保江南半壁河山,奠此后数百年南北朝之局。桓伊以淝水之功晋爵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可谓仕途得意,然“性素谦,虽有大功,始终不替”。后迁江州刺史,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后卒于任上,朝廷“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曰烈”。桓伊文韬武略,怀瑾握瑜,胸中锦绣,腹藏珠玑。他擅长吹笛,史载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所用之笛乃东汉名士蔡邕所制之柯亭笛。据传汉末天下大乱,蔡邕避难会稽,发现建造柯亭的竹子中第十六根竹椽与众不同,当即把这根竹子换下来做成笛子,笛声柔美不同凡响,其笛故名“柯亭笛”。一日桓伊坐马车从东晋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外的青溪岸边经过,恰遇赶赴建康,泊舟于青溪萧家渡的名士王徽之。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之子,风流自赏,名重当时,亦素闻桓伊之名。徽之听得有人说岸上车中的是桓伊,便令贴身小童前去对桓伊说:“听说桓使君善吹笛,可否为我吹奏一曲?”是时桓伊虽然名声显赫功业正盛,却也素来敬佩王徽之,听得此言更不迟疑,下车摆开胡床,坐于其上,吹奏一曲“梅花落”。笛声悠扬,扑面而来,清标雅韵,高妙绝伦。奏毕,桓伊登车扬长而去,客主之间,不曾交一言。这便是“桓伊三弄”的故事,见载于《晋书》及《世说新语?任诞》。后世所传《梅花三弄》琴曲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即改编自桓伊之笛曲。谱中解题称此谱即桓伊为王徽之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之谱。此曲是古琴曲中咏物的佳作,明杨抡《伯牙心法》评价道“以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审音者在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泛音三段,同弦异徽”,指旋律在不同的徽位上出现三次,全曲因此得名“三弄”。《枯木禅琴谱》评价此曲“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8、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也许这就是相思的苦,相思的幸福,她眼中那蜻蜓点水般的幸福...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9、历代词论家认为从神理风韵出发,诗词分界可归结为词贵婉曲,忌质直,贵轻倩,忌矜庄;而诗则不妨庄重,古雅,质直,词贵婉曲主要言其风格和表现形式,并非说不能表现刚劲的内容,而是要如刘熙载所言“寄劲于婉,寄直于曲”,显出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深境来。“庄雅固诗人首推,轻重实词家至宝”,相似的情绪在诗作和词作中呈现出的面貌是迥乎不同的,熙宁七年苏轼送其亲戚柳瑾赴舒州灵仙观,在同样的心境下作一诗一词相送。世事亦艰便猛回,此心未老已先厌。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 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月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两者相比较,前者质实,矜庄,充满人生的感慨和理性的思考,而后者就比较婉曲和轻倩,感性色彩极浓郁,善于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并达到情景交融。词中所用的意象是较柔美的,如“绿窗幽梦”,“落花飞絮”、“新月”与“愁烟”等,这些是词家惯用的一类意象,它们所构成的境界是清幽婉转的,风格亦是韵秀的,与诗的质直形成鲜明对比。上述区别性的特点是从总体风格神韵给人的感觉而言,假若将它们具体外现出来,便落实到题材的选择,词境的构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几个因素上。 10、我独倚在窗前,阳光静谧的在书页上流泻,一阵清茗萦绕着一股淡淡的墨香,我的心醉了,醉在这一片清幽的书香中......读,便是悟。读苏轼,读的是纵横恣肆,读的是清新豪健。读“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悟出的是幽愤与疑问;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悟出的是气度与高傲;读“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悟出的是孤独与落寞;读“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悟出的娇艳与妩媚。读苏轼,读豪迈,读潇洒,读慷慨。 11、细细清宵,又见那弯淡月浅照,朦胧的月光緾绵着夜的寂寥。缙云山的风吹拂起北温泉幽谷底的阵阵凉意,散落满庭夏夜的翦翦料峭。翠竹成林,乱红飞过,一瓣一瓣轻似梦,入心入骨的清香虽瞬间飘逝,却如梦中人儿的身影,久久萦绕心头又久久伫立,和着半栊淡月,令人无处不销魂也许,正是缙云山上千百年来萦绕的云雾,弥漫成与你小别后重逢深情相依的梦境。却无奈那温润游走的雾丝,不能为我多做一刻一丝的停留,徒让我与你梦中相逢也匆匆,别离也匆匆。也许,正是这梦境深处忆相逢,我的离愁才似从宋词里飞出那阕婉约的《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缕缕轻愁,随同一缕缕雾丝游走,穿过山下嘉陵江长长的水岸,溯游而上,回到故土,停留在你的窗前。可否惊醒你酣甜的一帘幽梦?

       我喜欢宋词!便经常走进宋词。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豪放着的激昂,明白了缠绵中的婉约。

       走进宋词,我明白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顽皮,也明白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苏轼的苦闷,哀伤了李清照的凄婉,品味了柳永的细腻。

       走进宋词,便也就走进了词人。词人的一喜一忧,一离一聚,一生一死,一情一爱,一心一意都在词中展露无疑。

       苏轼泛舟赤壁,留下千古流传的名篇《赤壁怀古》,词风豪放却蕴含哲理,苏轼定是一个性情刚直,正气浩然的词人吧,不然怎能写出如此雄放的词来?然而当我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又惊讶于他凝重的思想,多情的笔调,理性的眼光。

       走进宋词,便走进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岳飞“壮志饥餐胡虎肉,笑谈渴饮凶奴血”的精忠;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走进宋词,便走进 “愿我如水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完美爱情。

       宋词是宝,宋词是我们身心修养的一部分。走进宋词,我们的心将越来越美,我的思想也将越来越成熟。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宋词。

       唐诗宋词,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不去理它,它也不去理你,一旦你走近它,你会听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倾诉,你会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智慧光芒。品唐诗宋词,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熏陶,当你合上那微微泛黄的书本时,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朦胧,并不难以领略,但,他很高尚,很深奥。走近它,其实很简单,来,让我们踏上这“简单”的心灵旅程……

       ——题记

       那是你吗?迎着春而来。“万紫千红总是春”,花儿是你甜美的笑;“草色遥看近却无”,绿草是你明亮的眸;“春风吹又生”,和风是你柔顺的发;“春来江水绿如蓝”碧水是你俊丽的嘴。春之美,即是唐诗美。

       那是你吗?送着秋而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梧桐是你难言的凄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满月是你对亲人的思念;“无可奈何花落去”,败花是你沉默的无奈;“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雁是你思乡的苦涩。秋之悲,即是宋词悲。

       听你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听你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感悟到时间的流逝;听你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感悟到一往无前的勇气。

       听你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品味到苏东坡的狂放,豪迈;听你说,“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品味到岳飞的英雄气概;听你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品味到柳永的执著。

       你是平凡的,你又是深奥的;你是开心的;你又是惆怅的。走近你,我看到了春之美,秋之悲,战场上的英雄豪情,士兵们的思想盼归。

       唐诗宋词,中华之财富,世界之绝唱。正是一千年来的智慧结晶,缔造了无数的绝词妙句;留下了令人称道的千古奇词;贡献了百读不厌的人文经典;传颂了永不褪色的中华笑颜。

       走近唐诗宋词,如畅饮沁人心脾的甘泉,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澄澈而明亮;走近唐诗宋词,如感受熏人心醉的海风,我们的内心会变得纯净而宽敞;走近唐诗宋词,如领略令人心折的白雪,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安静而平和……

       在经历这心灵之旅后;在感受一千年前的智慧光芒后;在领略久经逝去的自然之美后,相信你也会喊出:“走近唐诗宋词很简单!”

       ————后记

       好了,今天关于“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