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道德经中最狠的一句话_道德经的20句顶级妙语

zmhk 2024-09-02 人已围观

简介道德经中最狠的一句话_道德经的20句顶级妙语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道德经中最狠的一句话”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1.你怎么看待“天道不仁,

道德经中最狠的一句话_道德经的20句顶级妙语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道德经中最狠的一句话”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1.你怎么看待“天道不仁,以万物为邹狗”这句话?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下一句是什么啊?

3.《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什么意思?

4.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出自道德经第几章

5.出自道德经里的这两句话到底哪句是真的?

6.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如何翻译?

道德经中最狠的一句话_道德经的20句顶级妙语

你怎么看待“天道不仁,以万物为邹狗”这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一句,表面上的解释,是说老天不仁义,把万物当做小草编成的狗一样。其实,这句话含义并不复杂。他的意思就是说老天不仁义,对待民众很不尊重。说白了就是我们人类一直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地球主人,觉着自己高于其余的物种,但是在老天爷看来,你们人类跟别的物种一样没有区别,都是草狗。人类虽然觉得自己很厉害,造飞船,搞科技,创文学,但是这些东西在老天爷看来没什么特别,他该欺负你还是欺负你,不会因为你想不被他欺负就不被他欺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下一句是什么啊?

       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2、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1、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12、治大国,若烹小鲜。

        1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1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6、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17、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1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4、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无所有。

        2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27、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8、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9、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0、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32、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3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6、有,是万物之所始;无,是万物之所母。

        37、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8、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9、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4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4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3、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44、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45、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47、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48、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4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0、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52、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53、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5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5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61、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62、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63、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

        64、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6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6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6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6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69、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70、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7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7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7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4、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隐无名。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美若臭,大善若恶,大真若假,大忠若奸,大贤若痴。

        7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7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79、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81、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82、清净为天下正。

        8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86、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7、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88、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89、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90、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1、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92、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9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什么意思?

       下一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时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悲悯,对待百姓也像刍狗一样,听其自然。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扩展资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道德经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出自道德经第几章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道本来无所谓动或者不动,反或者不反。但是我们毕竟是人,人是有主观、有立场的。所以我们现在,是站在 人的立场来做学问,而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中国人的学问都是为 人生而学问,为人要生活,为人要生存发展,为人的站天地而来 做学问,老子就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自然。 我们都认为死就是生的反,但是会有人会讲,生是死的反, 会吗?大概不会吧?生就叫来,死就叫去,因为那是不同的空 间。所以我们一般人的正反,他有一个,大家不约而同的,共同的认知,死就是生的反,祸是福的反,无就是有的反,从生到死,从福到祸,从有到无,都是一个反字。

       我们要知道反,其实有三个意思,第一,就是返回原点, 返回;第二,是发展到反面,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到了反 面;第三,相辅相成,你看车轮,上面是向前,下面是向后,向 前向后是同时发生,同时作用的。 动就是运行,所以反者道之动。我们可以解释说,道的动 变是自然循环,是返本归源,一下子回到本源,一下子又回到根 源,然后又继续向外面发展,反复循环,周而复始,才能够做到生生不息。

       反者道之动,我们可以从现实面来看,人越来越老, 东西越来越旧,事情越来越糟,这是事实。但是这个还是我们很难 去了解的东西,所以老子再加上另外一句话,叫做弱者道之用。 就是老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自处柔 弱,是道的动变,这是最有效的运用。 直的是无法直接变成弯的。你看钢铁直直 的,怎么弯都弯不了,所以你要把它加 热,让它柔软,这样它就很容易按照你所 需要的形状去弯曲。同样,你很刚强的时 候,是改变不了的,你要让它柔弱,它才 容易按照你所需要的形状,去做改变。反 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始终站在刚强那一面,不自处以柔弱,就无 法循环往复。从道的作用来看,道没有自己,道是虚的,道是柔的,道是弱的,所以它才能够生万有,天地不自生,所以天地生 万物,这就叫做弱者道之用。

出自道德经里的这两句话到底哪句是真的?

       这句话正确的来说应该是: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意思是人们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是候王切以此相称。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全文如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译文:道混沌一体生而为一,再阴阳开化生二,阴阳开化虚实相生而生三,阴阳开化虚实相生千差万别又由三而生万物,万物虽然万差万别但也都是背为阴气,前抱阳气,阴阳二气在看不见的虚气中交流和谐,相生相伴。

       人们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是候王切以此相称,因此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增益了它,有时增益它,反而是减损。人们用来教人的话,我们也用来教人。“强梁的人不得好死”,我将用这一句话来教导世人。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老子通过自已对自然世界的深入观察分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要论点,这里说的“道”,就是指自然世界事物运动发展内在的、固有的基本规律。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运动发展内在的、固有的基本规律,我们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如何翻译?

       我查到的是原文二。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深仇大恨虽然和解了,但必然留有阴影,正如树被钉了钉子,虽然拔了,必然留有伤疤。所以“和大怨”怎能算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不结怨”,那就需要自己有智慧,谨言慎行、管控好情绪,这才是根本的方法。《道德经》有不同的版本,我们要领悟其中的深意并运用到实践中,不必深究文字细节。“报怨以德”出自六十三章,也是体现了一个有道之人的宽广胸襟,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便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抱怨以德”的案例。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有三个。

       第一个证据:

       《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

       4、

       第二个证据:

       王弼在《老子注》中说: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5、

       第三个证据:

       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

       6、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

       7、

       第二个证据:

       《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

       8、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

       那么,老子的这两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

       老子这一句话是想说明: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听一个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当时有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学生叫子贡,出差的时候顺路赎了几个奴隶。但子贡道德高尚,视钱如粪,回国后懒得去报销。于是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一个人破口大骂:

       “自今以往,鲁国人恐怕没有人在赎奴隶了!”②

       9、

       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但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对不起,做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替奴隶赎身了。完美的印证了孔子的预言。也就是说:

       世人所喜欢和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

       因此老子才会感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参考资料:

       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

       2、《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作者:紫侠狼,《酷说老子》作者,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好了,关于“道德经中最狠的一句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道德经中最狠的一句话”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