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七步诗为什么改了_七步诗最正确的版本

zmhk 2024-09-02 人已围观

简介七步诗为什么改了_七步诗最正确的版本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七步诗为什么改了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1.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曹植的

七步诗为什么改了_七步诗最正确的版本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七步诗为什么改了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

1.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曹植的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2.为啥曹植的七步诗有两个版本?

3.为什么曹植的七步诗有两个版本

4.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七步诗为什么改了_七步诗最正确的版本

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曹植的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广为人知的《七步诗》只有四句,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深入人心。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意是煮豆子点燃豆萁(晒干后的豆茎沦为柴草),豆子也在锅中哭泣,本来是同一簇根上长出来的,为何要着急互相煎熬逼迫呢?

        一代枭雄曹操病逝后,曹丕在司马懿的帮助下如愿继承曹氏家业,迫不及待让汉献帝禅位,当上了魏文帝。对于此前争夺继承人的兄弟曹植十分忌惮,担心这位既有才能又有野心的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不能明着出手,便想方设法给他使绊子。

        《世说新语》里有载,魏文帝曹丕曾令即将离开都城前往封地的东阿王曹植七步成诗,如果作不出来就是杀头之罪,曹植心中苦涩不得不作,缓行七步当即就念出这首诗,魏文帝听完面露愧色,放他离开。

        河南许昌:曹丞相府景区

        《世说新语》只记录了这四句诗,兴许是曹植在传递抄写的过程中修改加工的,是否为曹植的最初手稿未有定断。

        另一版本的《七步诗》有六句,意思雷同,大抵因为不够简练,没有真正流传开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意是将豆子拿来作羹汤,过滤到豆皮糟粕只剩下汁液,豆茎在锅下燃烧成灰,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来是一条根上长大的,为什么急着互相煎熬呢?同样涉及到豆子、豆茎,用来比喻曹丕兄弟相残行为。曹植用近乎直白的口吻,满含深情夹杂着悲痛难掩,令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着实感人肺腑。

        为何会出现两个版本的《七步诗》呢?两相比较,私下推测。

        第二个版本应该是曹植当面写下的草稿,兄长逼迫七步成诗,曹植情急之下也许没有时间去考虑言辞犀利、精炼,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而《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四句诗,初步判断是曹植脱身后在原作的基础上精简而成的,更为朗朗上口。

        大型新编历史剧《曹植》

        推断的理由是,曹植在曹丕死后仍然壮心不已,多次上书自己的侄子魏明帝请求一展才华,却遭严防死守,抑郁不得志,活到41岁病逝。这十年间完全有时间去修改《七步诗》。

        《七步诗》流传甚广,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不可能用这首诗教育孩子,同学间要互相友爱,良性竞争;家长兴许用这首诗教育子女,兄弟姊妹要和睦相处,一家人要相互搀扶;兄弟姊妹若是起了争端,没准也会念叨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你是不是也用过?

为啥曹植的七步诗有两个版本?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附:

        现代《七步诗》——是后人所改

        三国·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为什么曹植的七步诗有两个版本

       说到七步诗,应该所有人都知道吧,小编上学的是: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可是看一下人教版最新教材,六年级下,上面却是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为何会出现这两个版本呢?

       词句意思挺简单,小编不再累赘,持,意思是用来,漉菽(lùshū),漉意思是过滤,菽意思就是豆子。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对曹丕的强烈不满。

       “七步诗”的流传本来就有两个版本,后来经过学者的校勘,认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两句,应以六句为可信,所以最新把六句版的编入教材。

       七步诗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原为六句,后面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也是大多数人熟悉的版本。

       现在又改回原来的版本,小编不敢多言,但是历史在发展,很多错误已经被误传千年,难道都能改回来吗?比如:

       本意“忘八端”后面说成“王八蛋”,

       本意“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说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意“不到乌江心不死”说成“不到黄河心不死”等等等等,难道都能改回来吗?

       七步诗真是曹植的吗

       七步诗创作背景:曹丕登基后,因为曹植在曹操亡故时没来看望,被押进朝廷,原本要杀他,母亲求情,便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果可以做出来就饶他一命。

       这剧情很熟悉啊,很多电视剧都这么拍,坏人明明可以一枪毙命,这时候不开枪,非要说上一段,你知道的太多了,要么就是数落一下,怎么不好,然后等着人来救他,一句刀下留人,主角安然无恙。细想之下,曹丕要想杀曹植,无论明里暗里有的是办法,何必要这样呢?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来说,曹丕文治武功也是首屈一指的,一点不比曹植差,为什么要杀他呢?

       再来看这首诗最开始出现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已经是尽两百年时间了,两百年的诗从来没人提到过,两百年后突然有了,是不是有点不太合理。就好比乾隆皇上到现在从来没说过的一句话,我现在杜撰说就是乾隆说的,然后再过个几百年,会不会都认为就是乾隆说的呢?而且这部书对曹氏父子多有贬低之意,实难公允。

       七步诗到底是不是曹植写的,从古至今都有争议,从未有过定论,小编更不可能肯定,只能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应该不是曹植写的。

       曹冲称象是真的吗?

       且不说用船装石子真假,只看一下曹操问怎么秤一下,身边的人的回答,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难道曹操身边的人都这么弱智吗?还不如小编聪明吗?

       小编加上这么一点,第一是因为他们是兄弟,第二个,这样的故事都可以见之于课本,耳熟能详的四句诗为什么一定要改过来,小编看了好多遍都没背下来

       反七步诗

       有趣的是,有七步诗,还有反七步诗,而且不止一首,很有名的鲁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都写过,相信有更多的学者、读书人写过更多的反七步诗,可惜默默无名,无为人所知。不知各位朋友,谁还能写上几句,小编一定给您点赞。

       鲁迅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首反七步诗呢?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和段祺瑞政府一同迫害学生,刘和珍和许广平两人带头组织游街抗议,最后段祺瑞政府带来警察镇压,刘和珍不畏惧强权,带领学生展开斗争,最终她在这场反抗运动中不幸牺牲。

       于是,校长和学生间产生了对抗,而且愈演愈烈,当时哲教系代主任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攻击学生们,称其为“今反杨者,相煎益急”。鲁迅显示坚定地帮学生们应战,于是针对校方“相煎益急”的说法,写下了这首《反七步诗》。

       郭沫若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郭沫若先生的这首反七步诗,有点费解,反问曹植,为什么豆萁被扔了,两者本是同根生,为何豆子却被人赞美,而豆萁却甘心自毁呢。

       鲁迅先生的七步诗被人纷纷叫好,郭沫若先生的反七步诗,却饱受争议。

       结束

       细想之下,曹植真的很亏吗?曹丕真的阴险毒辣,钩心斗角吗?历史总由后人写,时过千年无从考究,仅仅作为茶余饭后闲谈。

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就曹植本人的诗歌创作风格来看,华丽敷陈,高贵大方是其特色。六句版本的诗作中,第一二句,以对仗叙事承题,由远至近,娓娓道来,显得从容不迫,大气雍容。而第三四句,两个字“在釜”在上下两句的同一位置重复,正是古风特色。“本自”二字应作“本来都是”的理解,古意盎然而又有文人特色。东汉乐府诗《董娇饶》里“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之类的句子正是这类用法。

       笔者据此认为,曹植被逼七步成诗如果真有其事的话,那么六句版就应该是曹植的原作。后来在流传过程中,被好事者改为四句。

       《七步诗》有两个版本主要是距离时间太久远,很多无法考证的情况下,两首《七步诗》在流传中慢慢模糊了原来的出处。

       “七步诗”的流传本来就有两个版本,后来经过学者的校勘,认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两句,应以六句为可信,所以最新把六句版的编入教材。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

       好了,今天关于“七步诗为什么改了”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七步诗为什么改了”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