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寒食古诗赏析_《寒食》原文及翻译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寒食古诗赏析_《寒食》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寒食古诗赏析”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寒食的诗意简短 寒食的诗意是什么2.赵鼎《寒食》诗

寒食古诗赏析_《寒食》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寒食古诗赏析”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寒食的诗意简短 寒食的诗意是什么

2.赵鼎《寒食》诗词赏析

3.寒食这首诗的翻译 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原文

4.李山甫写的寒食其一这首诗什么意思?

5.古诗《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

6.寒食古诗原文

寒食古诗赏析_《寒食》原文及翻译

寒食的诗意简短 寒食的诗意是什么

       1、《寒食》诗意:春天,整个长安呈现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当时的风俗是寒食节要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2、唐代诗人韩翃《寒食》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赵鼎《寒食》诗词赏析

       《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的思想感情。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寒食这首诗的翻译 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原文

       寒食

        宋代: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译文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注释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赏析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李山甫写的寒食其一这首诗什么意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分别是《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

       1、《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春天的京城里,到处都是风吹花落的景象,寒食节的东风,吹得宫苑的杨柳低低倾斜。

       傍晚时皇宫中传出蜡烛来,赐给谁呢,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2、《迢迢牵牛星》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路途遥远牵牛星织女星,星光闪耀牛郎与织女。

       细长白皙的手指在摆动,札札之声是她操作机杼。

       织了一天竟没有织成布,涕泗交流啊脸上泪如雨。

       那银河清清河水也浅浅,两星间相距究竟是几许?

       只隔着一条清浅的河流,含情而望啊却不能相语。

       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怀人之作。前两句写出了庭中月色的空寂,意象层层相扣,地白映衬月色的皎洁,栖鸦映衬夜色的寂静,冷露映衬秋色的萧瑟,湿桂映衬中庭的寒意,让人浮想联翩。

       后两句点明诗人意图,凉秋之意,感人之绪,都缠绕在望月的相思之情中,明明是自己的秋思,诗人用“不知”两字将秋思扩大化,深沉而委婉。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深意长,想象丰富,将离情别绪表现得真挚动人。

古诗《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

       寒食(其一)

       李山甫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注]李山甫,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

       1、诗句巧用数量词,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个层面,借助比喻、借代的手法,点面结合,写出寒食初春美好和江山繁盛的景象。

       2、多年漂泊长安的失落;春景无人共赏的孤寂;年华消逝的悲伤;求取功名不得的无奈;渴望建功立业的期盼。

       春景 寒食即是寒食节 是古时一个重要节日 时间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清明节 故此诗描写应为春景

        李山甫,字明叟,一字公晦,号龙溪钓叟,军事家,诗人,北宋建昌军南城县龙溪保,今资溪县高田乡龙荫村。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宋神宗元祐二年(1087年),终年69岁。

       李山甫是李觏五服内堂侄,是南唐李氏在资溪的第二号人物,受到神宗皇帝的赏识,官居二品,官至西京作坊使、澧州(今湖南澧县)知州。

寒食古诗原文

       古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全文翻译: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全文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摹出寒食节时皇城的蓬勃春景和皇室的雍容富贵,不仅是节日礼俗的真切再现,更是盛世欢歌的具体刻画。这样的诗作,当然颇合封建帝王的口味,难怪它受到皇帝的直接赞赏。

       “春城无处不飞花”,出语精警,景象宏丽,浓墨渲染出长安寒食日花飞满天、一派迷蒙的动人春色。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诗人以此为出发点,先摄全景,为下面逐层深入的描写做好铺垫。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实际是将节令与宫廷、景物与皇恩联结为一体。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寒食”,直接点题,并且补明首句的季节背景。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是剪取了东风吹拂、御柳摇曳的镜头。寒食日有折柳插门的习俗,所以特别写到柳。诗人用清新疏朗的笔触,勾出皇城风拂御柳的淡雅画面,不着痕迹地烘托出皇家的富贵气象。

       一、二句写白昼,三、四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在寒食那天能得到皇室赏赐的火种,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礼遇,所以接受者都引以为荣。“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内侍奉旨传送烛火的动态,而且意味着按照次第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之森严。“轻烟散入五侯家”,与上句连贯而下,由“汉宫”进而演变成为“五侯家”的特写镜头,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轻烟散入”紧扣“传蜡烛”而来,并在字面上与“飞”“斜”照应,描绘出“五侯家”烛烟轻绕、袅袅飘散的迷人景象。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足以令人想见内侍代皇帝赐火而走马传烛、逐一送到“五侯家”的生动画面,至于“五侯家”如何感激浩荡皇恩,又如何烛照如昼、富丽堂皇,都在不写之中。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诗中以汉代唐,其实是唐代诗人的惯用手法,同时也已暗寓讽喻之情。

       《寒食》古诗原文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一、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二、翻译

       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三、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寒食节虽然禁火,但得宠的官员却可以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

       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全诗重在描写景物,以白描手法写实,结构严谨,蕴含多重转折,用笔含蓄,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

       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传烛示恩。这首诗具体作年不详,如果作于唐玄宗时,则“五侯”当指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及其姊妹等;若是作于安史之乱后,则是指唐代宗以来权势日盛的宦官政治集团,他们专擅朝政,使得中唐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韩翃见到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于是在这首诗中微露出讽谏之意。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寒食古诗赏析”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