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征人怨表达的思想感情_征人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征人怨表达的思想感情_征人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征人怨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征人怨表达的思想

征人怨表达的思想感情_征人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征人怨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征人怨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是七言绝句的古诗

2.初中文言文古诗词赏析答案

3.语文考试时如何赏析

4.古诗的问题

5.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哪些?急~!~!!

6.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征人怨表达的思想感情_征人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是七言绝句的古诗

       1.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2.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宵》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七言绝句,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春天的夜晚,即使一刻钟也价值千金。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远处高楼上,官宦贵族们还在尽情地享受着歌舞管乐,架设著秋千的庭院正沉浸在幽寂茫茫的夜色中。

       3.登科后

       唐代: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4.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作的七言绝句。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5.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当作于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七言绝句就是江边离别时所写。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6.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于公元1084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初中文言文古诗词赏析答案

       高三诗歌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看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 声绘 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全国卷)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5.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2004年,北京卷)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I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1)修辞手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 , “花”对“鸟” , “自落”对“空啼”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II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III卷)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全国I卷))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全国II卷)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浙江卷)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1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2006年,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年,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⑵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语文考试时如何赏析

       1. 初中古诗赏析题及答案(课外)

        (1刘一止《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辽宁卷第15题)王维《秋夜独坐》(节选):“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周弼《夜深》:“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①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②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①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②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②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尽管说

2. 初中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

        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 雪:指梨花。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3. 初一语文古诗词赏析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年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这些百度百科一下就全好了。

4. 初三语文诗词鉴赏大全,要问题和答案,谢谢~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 *** 花。浣溪沙宋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年代:宋作者: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其二) 朝代:南宋 诗人: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5. 谁有中考古诗文鉴赏试题 不要太难

        这是我们学校用的资料,一个超猛的老师编的,如果你增加悬赏分,我有更详细资料 怎样鉴赏古诗词(一)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明确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 *** 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 *** 怀抱负的诗作。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996年全国卷 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

        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2003年北京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 12.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

        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

6. 高中古诗词,文言文鉴赏提高我们班同学有人做古诗词鉴赏,遇到很

        拿到文言文后,先分析句子,划定句子成分,先分好主谓宾定状补,这样比较能摸准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经验找出关键字,一般来说一个句子里面关键字词会有两个,如果只两分的题,那就只有一个关键字.关键字一般是实词比较偏、难的用法,也可能是虚词的特殊用法,比如“所以”在古文中是两个分开的字,作为所字结构讲,它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用……的方法”.基本找准句子脉络和关键字词,那就能把大体的意思把握准了,然后在雕琢一下细节,如果是考试的话,阅卷老师会先看你关键字词的翻译,再看句子大意,你按照这样答题一般不会出大纰漏.还有一些很细的东西,得自己总结一下.如果你需要的话,以后可以hi我,虽然我挺少用百度hi的,但是看到一定会帮忙的.文言文的词的用法是有大致的规律的,而每一题的扣分除了整体意思的连贯有一份其他都是关键字眼的翻译的分.看到文言文句子翻译题的时候,先分析一下哪个字是关键字,一般是动词性的字或者用法比较特殊的虚词(如“所以”,可以理解为“用……的方法”,就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用法),你见过,但是和你平时理解的意思有区别的字.这是需要你多联系一下上下文和平时积累的一些常识或者答题的经验来猜测字的意思,之后整个句子连起来翻译就好.做文言文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大体理解全文,理解那句话的句意,找准关键句就很重要了,做这个用排除法比较好做.建议看文全文后,先看一下第三题选择题,那个一般是选择全文大意的题目,能帮你理解一下.其实文言文重在平时的一些积累,积累一些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并且要总结一些规律,因为我们现在很多词组在古代不是连用的,如“所以”“以为”等等,这些规律要靠你自己平时的注意与总结.建议买一本古汉语词典平时多翻翻,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你有疑义的字,不要急着听老师的讲解,先自己在下面查阅一下字典,这样印象更深刻的同时还很连带着记一点别的用法.字典的话,可以买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那个比较适合学生用,字义也比较全面.诗歌鉴赏,第一找意象,第二点出手法,第三透析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往往能体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但是很多意向喜欢混用,意义不一.不过拿到一首诗,首先确定这是一首咏物诗还是咏史,或者只是单纯地抒发自身情感.大多数考题是考抒情诗.其次将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情感的词句找出来就是了.然后分析诗歌中主要用的表现手法或者艺术手法,比如直抒胸臆、象征、比喻、夸张、拟人、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借物抒情等等,这个需要你将常见的表现手法背下来.最后的思想情感,就是通过第一步找出来的能体现情感的意象来分析情感.作答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格式,“诗人/词人借……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诗中意象)的景象,表达了……的情感”.。

古诗的问题

       一、解读诗句,整体感知,把握“六要素”

       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古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体例、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鉴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歌,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1、从标题、体例人手,参悟诗歌的内容大意。

       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交待了送别的对象、朋友的重任、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登高”,交待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京口北固亭怀古”,交待了作者登临的地点,内容是怀古伤己;“征人怨”,明示了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将士的怨恨……总之,诗歌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同学解题时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古代诗歌撞语言形式可分为古体许、近体诗、词、散曲等;技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待、咏物诗、军旅诗等。根据诗的体例,我们可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一些规律(诗的体例大都在标题中有所显示)。如咏史(怀古)诗,大都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借古而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如送别请,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抒发离愁别绪;再如边塞诗,其共同特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清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田园诗以清新自然幽雅见长;咏物诗则以托物言志明理为要。可见掌握古诗的·体例“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2、从诗歌作者人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

       这是同学们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诗歌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屈原愤世疾俗,陶潜厌恶官场,杜甫忧国忧民,李煜感时伤世“…他们的诗歌里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彰显出鲜明的思想特征。另者,诗人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其诗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原则。同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常以香花芳草寒托物言志,以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李白则以名山大川来扦怀述志,以张扬自己孤傲不驯的思想个性和清新飘逸的语言风格。同是田园诗作,陶潜的质朴自然,乐中蕴含不满;王维的许中有画,清新富含哲理。同是豪放派诗人,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虽感壮志未酬但不乏乐观旷达;稼轩的词沉郁顿挫,虽述报国大志但常带几多酸楚……解读诗歌时,同学们务必关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进而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常用创作手法,以利于尽快准确地分析诗歌。

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哪些?急~!~!!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

       1999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8、C 9、C

       200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理由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200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0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1(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

       “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9(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0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1(全国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全国卷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3(全国卷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8分)(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5(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1)荒村与古寺 断蔼与流萤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8(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9(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10(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11(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2)(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3)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12(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

       尾旺: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3)"为拂绿琴埃"

       13(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14(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答:⑴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⑵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1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16(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 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边塞诗词鉴赏要诀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字里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用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来出一道练习题:“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简要的分析。”在解答之前应抓住“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看到作者对边塞险峻山势的描写里隐含的杀机,在从全篇上加以把握,领会其主旨,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而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妨把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作品,也可以归为同类。例如沈佺期的《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以闺中**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全诗言浅意深,感慨深沉,耐人玩味。你看,东北前线战火连年,至今仍然没有休战,多少将士长年征战,“誓扫匈奴不顾身”,多少军人妻子盼望“良人罢远征”,却不知“黄龙戍卒几时归”。“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明月照在家乡和黄龙两地,闺中月即营中月;夫妻两地所望之月,也是当年他们团圆时所望之月。一轮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而“可怜”和“长照”两个词,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他们现在思念的痛苦,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悱恻。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意无限。又如王昌龄的《闺怨》、陈玉兰的《寄夫》,岑参的《逢入京使》、高适的《别董大》等,都是这类诗中的顶尖之作,可细心琢磨之。现即以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在考虑怎样回答时,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再以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出一道题:“有评论家认为‘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请你为之做深入而简要的诠释。”解题前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的象征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回答:“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刻,其意思是说只要我军发动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明。”这和一般的送别诗有着极大的差异,诗人将惜别与祝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拿王昌龄的《从军行(七)》(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来说,首句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北风振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再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不妨先以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出道题做做,以巩固对这把钥匙的认识,题曰:“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思考时要先对画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分析出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便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抒发了戍边将士殷殷的思乡之情。其感情基调是感慨而不哀伤。”

       第三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所以,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来做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的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喜剧性,极富弦外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即借用此法。但罗氏的语言尚不及此诗之简练,多了“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等笔墨,当然这是因为小说与诗歌的创作方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理一也。我们可用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出一道题以巩固之,题曰:“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自可答之曰:“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钥匙有了,而且不只一把,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这就要灵活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能对锁的那把钥匙,自是不言而喻。

关于人性的古诗有哪些?

       古诗赏析方法 诗歌,特别是我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高度浓缩的汉语言的精华。由于古代诗歌远离当代生活,时间久远,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意象比较模糊,加上目前的学生对古代诗歌读得较少,鉴赏能力较弱,所以历来是广大学生学习的一道难题。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 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已接触了不少诗歌,这些诗歌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基础。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观瀑用了夸张的手法,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给人好象是瀑布从九天落下之感;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远观君山,描绘洞庭湖的秀丽姿容。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君山全貌,但诗人把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颗“青螺”。这种想象是现代人不借助其他工具而无法企及的。 还有诗歌的“注”对于鉴赏诗歌也是一个好的提示。在鉴赏时,凡是有“注”的地方,我们一定要重视。既然出题者有意将“注”附在诗歌后面,肯定是有某种目的,要么是某些词句太难,“注”用来解释;要么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这两点对于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解释词句,为我们理解内容扫除障碍;背景介绍,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总之,诗歌的“注”为我们鉴赏诗歌起到了一个提示的作用,为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它是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二、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 诗歌或是点明或暗示情感,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沈如筠《闺怨》中的“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要么直接描写对象,要么透露所写的事情或背景,如陈子昂的《春夜送友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些怀古诗,怀古诗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又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本题的命题思路,就是用诗歌的内容来印证题目。第一题问: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它实际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征人”的理解。学生如果理解“征人”,去寻找描写“边塞”的景物和描写征人生活的细节,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很显然,诗歌里“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词都是一些边塞的地名,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诗歌描写了战士年年与“马策”“刀环”为伴,守卫边关的戍边生活。第二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中“怨”的理解。整首诗没有一个与“怨”有关的词语,也没有很明显的“怨”情的抒发。但是题目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是写“征人之怨”的。所以我们还得从题目出发,到字里行间去寻找“怨”的痕迹,体会“怨”的情感。诗的开头两句写征人生活。“岁岁”、“朝朝”句就有怨戍守边关时间之长,征调之频繁,战争之艰辛的意思。后两句写景色,写征人埋骨沙场之景,写边塞景物亘古不变,以无限雄浑的自然来反衬有限的人生,衬托出战士的悲惨遭遇。后两句的“白雪”和“青冢”、“黄河”和“黑山”不但在视觉上给人凄怆之感,而且在境界上显得沉郁悲凉。理解了这些就可以感觉到这首诗实际上是字字含怨,而且怨得深沉,怨得悲怆。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情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我们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三、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雨”和“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寒”和“孤”,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句子,特定的意象构成一幅幅特定的画面,都饱含着诗人特定的浓浓情感。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四、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诗是诗人情感的外露,诗眼和关键句恰好是表露诗歌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特别关键词语,是指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给我们明确的信号。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现了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抒写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范中淹《渔家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五、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我国诗歌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原因就是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大致说来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秦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象征手法,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渲染烘托,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 2.修辞格的运用。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运用醒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要注意到诗歌中运用的典故。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古代诗歌的赏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只要多读、多背一些诗歌,掌握一些赏析方法,就基本上能够较为正确地赏析诗歌了。

       

参考资料:

/s/blog_4c11352f0100hd4x.html

       关于人性的古诗有以下这些:

       1、《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3、《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4、《送琴师毛敏仲北行三首》

       宋?汪元量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5、《征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情感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2、《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译文

       美人卷起珠帘,

       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

       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情感

       这首小诗抒写一位美人的幽怨,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作美人神态的描绘: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

       3、《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译文

       几行归雁消失在遥远的塞外,不知你形单影只要往何处飞?

       暮雨中呼唤同伴已失去联系,想要落下寒塘却只畏惧迟疑。

       沙洲上层云低垂慢慢地穿过,只有关山冷月与你紧紧相随。

       虽说不一定会遇到强弓暗箭,独自奋飞难免让人疑虑凝眉。

       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孤雁独自飞翔,孤苦无依的凄凉情状,借此以喻诗人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感情真挚,凄婉动人。

       4、《送琴师毛敏仲北行三首》

       宋?汪元量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译文

       西塞山前,落日昏黄,北关门外,风雨飘摇。(元军正移师湖州,首都已沦入敌手)亡国的南人将悲恸化为血泪,得胜的北人狂笑发泄着横行无阻的*威。面对这残破的故国河山,你我都会(像杜甫那样)闻鹃啼而下拜,永远怀念。

       情感

       友人北行,诗人自己也不知将流落何方,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失去根柢之感使诗人在友人面前慷慨悲歌,一诉衷曲。结句用典以表心志,南宋拱手亡国的耻辱在汪元量心里留下了时时作痛的伤疤。

       5、《征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情感

       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的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之意。

       好了,今天关于“征人怨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征人怨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