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_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词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_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词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

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_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词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1.古诗赶考的著名诗句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什么意思?

3.孟郊写的关于母爱的两句诗句

4.孟郊报答母亲的深恩的诗句

5.孟郊的落第诗

6.唐诗千古绝唱:孟郊《游子吟》歌颂母爱精品之作赏析

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_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词

古诗赶考的著名诗句

       古诗赶考的著名诗句出自《登科后》、《及第诗》、《及第后作》、《长安落第》等,诗句如下:

       1、《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赏析:贞元十二年孟郊进士及第,在极度的快乐中他写下了这首诗。以前的失意落拓都不值一提,今天中举后的开心得意让我神采飞扬。

       唐制,新科进士要举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一项,是游览京都长安著名花苑。诗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孟郊将登科前后的境遇对比,来表现自己极度的欢乐之情。

       2、《及第诗》唐白居易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赏析: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是十七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自豪之情洋溢: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在及第的士人中,白居易是最年轻的,这够让白居易自得的了。

       3、《及第后作》唐袁皓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

       赏析:袁皓中举后,盯着榜单上自己的名字看了许久,才相信这是真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他说就像自己摘到了一枝“春”一样,他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在这样太平的时代中举,连龙门都不觉得惊险了。

       4、《长安落第》唐钱起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赏析: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冠,早些年,屡次落第,他感叹,天子之门怎么就那么难进呢?跟朋友喝酒眼泪不停地留把衣服都打湿了。因为屡次落第,诗人感慨每年的春天都是伤心的时候。屡次落第,诗人这是伤了很多次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什么意思?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思是: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

原文

登科后?孟郊〔唐代〕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

       以往不如意的处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飞扬,兴致高涨。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

注释

       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称登科。

       龌龊(wò chuò):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放荡(dàng):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思无涯:兴致高涨。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疾:飞快。

鉴赏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

创作背景

       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已经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立即作了此首诗表达难以自抑的激动心情。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写的关于母爱的两句诗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思是:在和煦的春光下,得意洋洋地骑马疾驰,一天之内就把整个长安的繁花胜景看完了。

       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诗文如下:

登科后

       唐 ·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

       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注释

       (1)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厚授予官职称登科。

       (2)龌龊(wò chuò):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3)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4)放荡(dàng):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5)思无涯:兴致高涨。

       (6)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7)疾:飞快。

作品简介

       《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全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在“思苦奇涩”的孟诗中别具一格。

作品赏析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前两句“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诗一开篇就直抒胸臆,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这就如同一下子从苦海中被超渡出来,登上了快乐的峰巅;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

       后两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状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可知诗中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主观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哪容得他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然而诗人尽可自以为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可以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

       全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快畅达而又别有情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是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创作背景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满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于是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写下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一说洛阳人)。祖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孟郊报答母亲的深恩的诗句

       1.孟郊写的有关母爱的诗有哪些

        孟郊笔下关于母爱的诗有:《游子吟》、《游子》。

        原文如下:

        《游子》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 上述诗的意思:

        (1)堂前的萱草长得有台阶那样高了,游子啊,仍然漂泊在外,慈祥的老母亲倚在堂门外,却不见萱草开花,寓意等不到漂泊的游子。

        (2)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 关于作者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汉族。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年),任为溧阳尉。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不事曹务,还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时为元和九年,孟郊的朋友韩愈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贯,“为遗孀永久之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3. 《游子吟》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2.唐代诗人孟郊关于母亲的诗句

        孟郊笔下关于母爱的诗有:《游子吟》、《游子》。

        《游子》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中《游子吟》就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经典诗作,千百年来广为传唱,感动了无数人。孟郊出生于751年,湖州武康的一个小官吏家庭,家中比较清贫,而且从小性格孤僻,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他亲眼目睹了在河南的藩镇之变。

        孟郊人到中年,三四十岁,在孔子眼里应该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年纪,可是他依然没有什么成就,在社会上来回漂泊,受到当时社会上很多人的冷眼和嘲讽。直到46岁,才在母亲的鼓励下,终于考中进士。也许正是因为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他才写的出《游子吟》。

3.关于母爱的诗句两句

        诗词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名言

        1 冈察尔的名言: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说明母爱是非常伟大的,是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的。

        2 老舍说的: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我觉得这句话说明慈母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想根对花一样重要。

        3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4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5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7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8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9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10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1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12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3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日本)

        14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15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16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17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18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9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20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21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22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纸 船(寄母亲) 冰 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样可以么?

4.关于母爱的诗句两句

        1、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墨萱图》作者:元代王冕

        2、无父何?无母何恃?——《小雅·蓼莪》作者:周代无名氏

        3、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母别子》作者:白居易

        4、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燕诗示刘叟》作者:唐代白居易

        5、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思母》作者:宋末元初与恭

        6、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别老母》作者:清代黄景仁

        7、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作者:汉末曹操

        8、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燕诗示刘叟》作者:唐代白居易

        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作者孟郊

5.关于母爱的诗句(两句)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译句: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译句:掀开帷幕为母亲河梁去,白头发愁看泪眼憔悴。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译句: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译句: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译句:母亲告别孩子,孩子与母亲告别,白天没有阳光哭声苦。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译句:慈母爱,爱幼雏,赵家赵光义为皇太子。

        7、《谁氏子》唐韩愈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译句:白发老母拦门哭,拉断衫袖留不停。

        8、《岁暮到家/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译句: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

        9、《豫章行》唐李白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译句:老母与儿子离别,十分悲痛,呼号不绝,她们远远相送儿子到野间,仍然不愿离去。

        10、《别老母》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译句: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6.孟郊写过什么关于母亲的诗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

        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孟郊的落第诗

       1. 关于报答母亲的诗句孟郊写的

        关于报答母亲的诗句孟郊写的 1. 报答母亲的诗句

        孟郊

        《游子吟》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2. 报答母亲的深恩诗孟郊

        游子吟(唐乐府·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这真切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3. 当我们要想报答母亲的深恩时,就会想到孟郊的诗句

        当我们回忆起母爱 想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 我们会很自然的吟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什么诗

        当我们回忆起母爱想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 我们会很自然的吟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什么诗展开

        我来答

        皓凌back

        LV.15 2017-05-24

        当我们回忆起母爱 想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 我们会很自然的吟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游子吟》是一首表现骨肉深情的诗歌,诗文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是与他的身世命运相关联的。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有“诗囚之称”。他10岁丧父,他与两个弟弟孟酆、孟郢由母亲裴氏辛苦养大,他们相依为命,母爱深厚。《游子吟》语浅情深,每每忆起会引起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的强烈共鸣。

        4. 哪些诗句是写报答母亲的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岁末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墨萱图》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5. 孟郊写的关于母爱的诗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6. 唐代诗人孟郊报答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活copy了64岁,除了写的这首赞颂母爱的诗作以外,从史籍上看,至少在50岁以前的为官生活,一直秉承母意。知请参看有关孟郊的史迹记载:1、贞元八年(792年),下第(未中举)。

        贞元九年,孟郊应进士试,再下第。2、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

        3、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为溧阳尉。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一岁,又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

        试想,孟郊一个五十余岁的“道老人家”,不是想着在哪儿做官,而是以母命是从,这是一个多么孝顺的人啊。

唐诗千古绝唱:孟郊《游子吟》歌颂母爱精品之作赏析

       封建时代,科举考试是一项牵连家族故里,攸关姓氏荣辱的事业,富贵之家希望通过科考延续门庭,寒门子弟试图通过科考改变命运。士子考中则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其喜洋洋者矣;士子落榜则落魄潦倒,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无言见江东父老。唐代诗人孟郊对此深有体会。孟郊出身寒门,生活贫困,周游各地,无所遇合,砺志科举却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再下第》和《登科后》就是他的悲酸苦恨和轻狂得意心情的直观反映,对比欣赏,很能体味封建士子的苦乐人生。

       《再下第》顾名思义,是诗人第二次科考名落孙山的抒愤泻恨之作。诗歌是这样写的:“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全诗以下第之“一夕”和空劳之“两度”概括诗人落第的辛酸苦痛。晚上睡觉,忧心如焚,长吁短叹,辗转反侧,彻夜不眠;哪怕进入梦乡,也是夜长梦短,魂惊魄悸,愧回故里,羞见乡亲。白天出行,尽管长安陌上春暖花开,姹紫嫣红,人流如织,美女如云,可是落第诗人心如绞痛,肠似百结,面如刀割,泪似雨下,哪里还有心情观花赏景呢?多年的摸爬滚打,艰辛苦恨,到头来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这首诗写出了古代士子的深度压抑和沉痛自责,锥心之痛,泣血之苦,出自肺腑,愁杀肺腑。孟郊另一首《落第》结尾这样写“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更是写出了那种科场失意的万箭穿心,刀刃滴血的创痛。孟郊还有许多落第之后告别朋友,游走四方的诗,更多表现了一种穷愁失意、低人一等的嗟叹,心灰意懒,万念俱灰,全是一种彻底失败的人生体验。

       科场失意的孟郊直到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他心花怒放,欣喜若狂,挥笔写下了《登科后》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思往昔,生活穷困潦倒,思想拘谨局促,读书呕心沥血,为人暗淡无光;看今朝,科考金榜题名,前程如花似锦,性情自由自在,人生富贵发达。以前的屈辱失意,郁闷伤心,全都如过眼烟云,消失得无影无踪,诗人仿佛从无边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来,登上了光辉灿烂的欢乐顶峰。眼前天空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等他四蹄生风,天马行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诗人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的高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随,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古道上的高兴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的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吹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科进士们往往在此赏花、宴饮,吟诗唱答。在这样一个美好时节,诗人走马观花,得意洋洋,心轻自觉马蹄疾,神爽贪求看尽“花”。春风花海、大道青天,快马飞蹄,写尽了士子中举的骄狂疏放和自命不凡,我们能够感受得到与“泪眼见花”不同的兴高采烈。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人,先世曾居洛阳。孟郊家境贫寒,早年苦读,奋发有志,自负不凡,曾历游河南、江西、长安、苏州等地。他仕途坎坷,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考中进士,五十岁时选为溧阳尉,后因拙于政务,而辞官。元和初年,郑庆余为河南尹,举孟郊为水陆转运判官。后来郑庆余主镇兴元,又保荐孟郊为参谋。孟郊因暴病,死于赴任的旅途中。有《孟东野诗集》传世。

        赏析

        《游子吟》是孟郊最著名的诗篇,也是唐诗中的精品。这首诗的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一生道路坎坷,穷困潦倒。他家境贫寒,幼年丧父,老年失子,对亲情有特殊的体验。他年轻时曾静居嵩山,发奋苦读。后来曾经历游四方,足迹半天下,他在放浪形骸、诗酒流连中,度过了自己的壮年时光。年过四旬以后,孟郊才跻身仕途,施展才华,实现济世经邦的抱负。但“文章憎命达”,他满腹经纶,却又久困文场,经历了多次的科场磨难,直到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脱却蓝衫。他漂泊南北,奔走东西,又过了几年的苦日子,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溧阳尉这样的一个职位,虽然是官,但仍不免沉沦下僚。尽管官微禄薄,毕竟有了进身之地,于是孟郊把老母亲接到了溧阳任所,以尽人子的孝道。

        经过半世的奔波、饱受雨雪风霜、遍尝人间冷暖、已到天命之年的诗人,此时深感母爱的博大无私,于是,《游子吟》发乎其心,出乎其口,落于纸笔,传之万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句,写在儿子即将外出宦游,或因事远行之时,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衫行装,这是在母子分别前,最常见到的情景。这首小诗的选材,十分典型,更十分平凡。这是任何一个外出者,都曾经历过的事情。正因为这一细节极为普通,所以也为一般作家所忽略。孟郊却慧眼独具,抓住了这一生活细节,用来表达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感情——母爱。可算是以一滴水映出大海之波澜,是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是对母亲缝衣时的形象描写,也是对母亲彼时心理的明白剖示。它不仅描绘出母亲飞针走线、为游子缝制行装的细节,而且通过这平平常常的十个字,我们可以透视肺腑,看到母亲那颗温暖的心。母亲对游子的担心、牵挂、疼爱和嘱咐,没有用言语来表达,而是在用针线说话,用绵针密线,织写母爱!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没有饱尝离乡背井之苦,没有养育过子女、做过父母的人,是很难清晰地回忆出这个生动细节、体会出此时母亲心中的炽热感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是说:儿女对母亲的那么点儿孝心,即使再多,也不过像寸草一样: 微不足道!而母亲对儿女的养育抚爱之恩,则像三春的太阳光一样:难以估量!所以儿女对母亲的恩情,无论如何都是报答不过来的!“寸草心”:诗人在此,以小草抽出的嫩芽,比喻儿女对母亲的孝敬之心,极言其小,微不足道。“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三个月合称为三春。三春的阳光哺育万物,此处用以比喻母爱,极言其恩德之浩大、深广。这里是把儿女的孝敬之心与母亲对儿女的抚爱之情,互相交结而言的。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既感恩又深怀愧疚的复杂感情。诗人的比喻生动确切,极富形象感,在歌颂伟大母爱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深厚炽烈的赤子之心,情真意挚,感人至深。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很短,只有六句三十字。但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不事雕琢,而沁人肺腑。孟郊的诗以追求古拙、刻意苦吟著称,但此诗却不加藻饰,不用典故,以平易通俗、浅近自然的词句,写出了情味至浓的母子真情。

        《游子吟》作为一首含意隽永、流传久远的诗篇,其艺术魅力还在于它能通过最普通的生活细节,来表现最伟大的母爱和最纯洁的赤子心,它洞穿肺腑,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宋人曾季理,在《艇斋诗话》中,称赞此诗:“精确婉转,人不可及也!”

        明代诗人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曰:“仁孝不言,自然风雅!”

        明代竟陵诗人谭元春,赞扬此诗说:“写母子恋恋之情,极真,极隐,极痛,极尽,一字一呜咽!”(《唐诗选评》)

        总之,这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好诗,她所表达的感情,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和历史的久远性。因此它能够脍炙人口,传诵百代,流播到永远。

       好了,今天关于“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孟郊最著名的十首诗”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