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激变的意思_激变的意思与拼音
zmhk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激变的意思_激变的意思与拼音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激变的意思”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激变的意思”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1.“目瞪口呆”的意思是什么
2.目瞪口呆的意思
3.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是什么意思
4.戏剧性什么意思
5.目瞪口呆的意思及造句
6.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是什么意思
“目瞪口呆”的意思是什么
目瞪口呆 [mù dèng kǒu dāi]
目瞪口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ù dèng kǒu dāi,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出自于元·无名氏《赚蒯通》[1]。
中文名
目瞪口呆
外文名
Stunned
拼音
目瞪口呆
出处
《赚蒯通》
成语故事
成语辨析
近义词 :瞠目结舌、张口结舌、呆若木鸡 、惊慌失措
反义词 :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泰然自若、淡定自若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
示例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殷、雷二将见众官激变,不复朝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武松见了,也自目瞪口呆,只叫得屈。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麝月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麝月等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
鲁迅《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4]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目瞪口呆的意思
1869年9月托尔斯泰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 “阿尔扎马斯的恐怖”是托尔斯泰思想激变的前兆,对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人来说,精神危机是多重的,比如1867年10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鲁宾斯坦为托尔斯泰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当弦乐四重奏弹出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如歌的行板”时,托尔斯泰突然哭了,柴可夫斯基本人深受震动。托尔斯泰此时正写完《安娜?卡列尼娜》后半部,从“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转向他那著名的内心危机:我懂得了,它不是偶然的病痛,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这些问题不断发生,答复它们乃是必需的。问题似乎是一些愚蠢的、简单的、孩子气的,可是我一碰到它们,尝试着要解决它们,我立刻肯定了(一)它们不是孩子气的,不是简单的,而是最重要的,最深刻的人生问题;(二)我尽力试图解决,但我决不能解决它们。正是由于面临诸多对托尔斯泰来说必须解决的问题他却不能解决它们,令托尔斯泰对生命突然产生了极度的荒诞感和强烈的死欲,这就是导致“阿尔扎马斯的恐怖”的心理根源所在。从此,托尔斯泰从“共同世界”走向“个人世界”。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是什么意思
目瞪口呆的意思是: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出自:元·无名氏《赚蒯通》。
成语辨析:
目瞪口呆的近义词:瞠目结舌、张口结舌、呆若木鸡 、惊慌失措。
目瞪口呆的反义词: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泰然自若、淡定自若。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
示例:
1、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殷、雷二将见众官激变,不复朝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
2、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武松见了,也自目瞪口呆,只叫得屈。
3、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麝月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麝月等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
目瞪口呆的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戏剧性什么意思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意思是:我自信我的一生将有二百年,那当然可以以手击水就是三千里。“水击”:游泳。
“自信人生二百年”是言勤奋,珍惜时光,夜晚也当白昼使用,这样就会拥有两次人生的时间;(俗称人生百年,两次人生的时间即:二百年)。毛主席那时正值青春年少之时,身体又好,又酷爱锻炼,在抒发豪情壮志时,当口吟出这么一句诗来理应极自然的,而且这个“二百年”也是用得既大气又稳健的。
“会当水击三千里”典故出自《庄子》,是说定能施展鲲鹏之志。诗人跃动英姿在水中迎风劈浪,何等畅快淋漓,有水击三千里之感既豪迈又对自己未来的前程满怀无穷的信心,此生鸿鹄之志定将实现,而且会像击水三千里一样痛快无比。
这两句诗出自毛泽东早期(1916年冬)所作一首诗中的诗句,只有两句。
在《西行漫记》中毛泽东自己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句诗写游泳中透出了自信和豪迈。
扩展资料:
毛泽东诗词特色
1、意境博大。读毛泽东诗词的最鲜明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2、气势磅礴。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主席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3、景物明丽。毛泽东诗词在意境的创造和场面的描写上极具特色。它的意境静中寓动。如《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词的首句就创造一种空旷寂寥,寒凉的意境,接着写出词人橘子洲头望江流的情景,三句词写的是静态,却蕴蓄着词人内心的世界的澎湃激荡。
4、富含哲理。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5、浪漫主义。毛泽东诗词在内容上是现实主义的,在艺术上却继承了中国古代屈原、李白等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创造出比前人更加奇特的艺术风格。毛泽东诗词把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作家丰富的情感和姿态万千的内心世界。
6、运用典故。毛诗词曾多次引用典故,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这就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包孕。毛诗词的用典非常有特色,他不走贾岛、辛弃疾等 古代作家用典艰深晦涩之路,而是开创了用典故增强生动性、形象性的风格。
目瞪口呆的意思及造句
戏剧性(theatricality)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现。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戏剧性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所谓戏剧性,就是那些强烈的、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那些由一种行动所激起的内心话;也就是一个人从萌生一种感觉到发生激烈的欲望和行动所经历的内心过程,
以及由于自己的或别人的行动在心灵中所引起的影响,也就是说,意志力从心灵深处向外涌出和决定性的影响从外界向心灵内部涌入;也就是一个行为的形成及其对心灵的后果。
扩展资料:
小说家戏剧修养的贫乏或者说对戏剧艺术营养的漠视,往往是当下一些小说存在的问题,也是读者抱怨小说“可读性差”、“越写越长”、“连故事都写不好”、“结构能力差”的原因之一。无论从小说的发展历史还是从艺术形态特征来考察,小说向戏剧汲取营养都是很有必要的。
戏剧与小说在人物、冲突、情节、情境、对话、意象、场面、结构等很多方面有共通性,但因媒介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双方如果能从对方汲取艺术营养,简言之,戏剧增强文学性,小说增强戏剧性,那就会对充实、提升各自的艺术品质有所裨益。
小说是可以有戏剧性的。我们阅读或评价一部小说,常常用“很有戏剧性”来评述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细节,为什么不说“很有小说性”呢?小说性可以用“艺术性”、“文学性”来代替,但戏剧性所表达的意义远远大于人们日常化的表述,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或者替换。
作家创作有时会不自觉运用了戏剧原理,使小说呈现出戏剧性的品质,如果戏剧性能够增强小说的艺术性,研究“小说中的戏剧性”,并倡导小说家自觉运用戏剧性原理进行创作就很有必要。
小说中的“戏剧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偶然性、巧合性”等日常化的表述意义,这只是戏剧性最浅显的外在含义。这里说的“戏剧性”,主要从创作方面来考察,并且更多地从文学和美学的范畴来衡量。
戏剧性不仅表现在戏剧各种基本的艺术技巧中,也蕴含在戏剧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中,体现在戏剧主人公的性格、行为、心理活动的方式和过程中。
因此,戏剧性不仅是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结合,也是“动作”、“冲突”、“情境”、“悬念”等的叠加,更是剧作对于人性、人情、人的命运模式的直观建构。由于角度不同,戏剧性也呈现出内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一台两三个小时的戏剧仿佛是一部精致的小说,它要在两三个小时内推进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个性的人物,表达思想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与戏剧的艺术功能、精神价值是一致的。只是,戏剧比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着更多重的限制,因而戏剧在艺术追求上的设定更加严格。
有一种理论认为,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的确,在艺术手法上,戏剧比小说有更多重的限制,比如,时空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叙事方式的限制、效果的限制等。
而从人物、冲突、情境、情节、意象、场面、结构等方面分析优秀小说中的“戏剧性”,探讨小说创作中戏剧性存在的可能和必要,倡导当前小说从戏剧中汲取营养,引领小说家自觉运用戏剧性原理,研究“小说中的戏剧性”,就显得很有必要。
用艺术的手法、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创作意图,是小说的基本诉求。今天,由于网络等传播平台的大大开放,小说也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形,艺术品质的鉴别难度加大,在这样的氛围中,提倡小说向戏剧借鉴,具有特殊的意义。
文学是很多艺术门类的基础,反过来文学向戏剧学习也很有必要。一个作家在有了一定量的作品呈现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这是很多作家面临的困惑。
作家的知识结构全面优化,创作才能触类旁通。戏剧艺术也是其中的一味营养,而且从艺术特征、创作规律、艺术功能上,二者有许多共通之处,可借鉴的意义更大。
百度百科—戏剧性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是什么意思
目瞪口呆的意思是什么呢?如何用它来 造句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和造句,供大家参考学习。
目瞪口呆的意思:
词目目瞪口呆
拼音m? d?ng kǒu dāi
解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
出自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殷、雷二将见众官激变,不复朝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
近义瞠目结舌、 张口结舌、 呆若木鸡
反义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泰然自若、淡定自若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
目瞪口呆造句:
1. 我目瞪口呆,完全没有了反应,只觉得四周空荡荡的,寒风像无情的箭,扎进我的心窝里。很无奈,只好平静好自己的心绪,硬着头皮回忆书本上的一页页文字,希望老天保佑,让我灵光一现,把该要的内容给背出来。
2. 描写人物神态的 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3. 他惊得目瞪口呆,嘴巴大张,简直可以丢个汤团进去。
4. 一个个观众,好像被用了定身法似的,站在原地。目瞪口呆。仿佛失去了知觉。
5. 她看见这惊险的一幕,吓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6. 他听了父亲的话,一时目瞪口呆,大气都不敢出。
7. 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8. 银行倒闭的消息有如晴天霹雳,惊得他目瞪口呆。
9. 眼前这位小家碧玉,明眸皓齿,光艳照人,看得大家目瞪口呆,疑是仙女下凡。
10. 他有点脸红,目瞪口呆地望着她。刹那间他感到她的话淋漓尽致。
11. 员工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近棺木,当他们朝向棺木里看去的时候,他们突然变得目瞪口呆。
12. 哈尔伍德变得目瞪口呆,他不知所措地瞧着道林格雷。
13. 我目瞪口呆的看到父亲抓住母亲的手腕,开始把她扔向垃圾桶。
14. 他是剧作家,对我的探险旅行目瞪口呆。
15. 普瑞斯莱给弄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16. 当他们目瞪口呆的对着如此巨额的公共财政漏洞时,公众健康就成了从未如此之妙的增加税收的旗号。
17. 但是,有不少记者都目瞪口呆地盯着这封电子邮件,陷入了难以置信的恐慌状态,而不是付之一笑。
18. 她这席话说得咄咄逼人,令人目瞪口呆。
19. 由於闯下大祸,孩子们都吓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20. 我目瞪口呆的看着他的嘴很长时间,他眼睛看天空,因为他希望用更多的词去表达他妻子的辉煌这个画面总有一天会有用的。
21. 当他得知事情的真相是如此凄惨时,让他惊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22. 这个消息实在太震撼了,一时之间每个人都目瞪口呆地反应不过来。
23. 一位歌手满面春风地走上台,他唱的歌娓娓动听,让人目瞪口呆。有一位仪表堂堂的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不能骄傲。"。
24. 坐在听众席上的董事会成员目瞪口呆。
25. 大家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吓得目瞪口呆。
26. 他为我的举止目瞪口呆。
27. 你大可不必坐在看台上,目瞪口呆地盯着别人的战绩。
28. 闪电忽然劈倒了大树,让他们吓得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不敢动弹。
29. 有一天一个电话如青天霹雳般震得昔日的中国骑士目瞪口呆。
30. 令人目瞪口呆的冷门金牌被一匹非常年轻的黑马摘走!
31. 远处传来了隐隐约约的雷声,一场大雨就要来了。一道闪电像一条长蛇张牙舞爪的向我扑来,接着又是一声震耳欲聋的雷声在我耳边炸开,把我吓得目瞪口呆。
32. 音乐喷泉的表演十分精彩,引起人们一阵阵的欢呼,有的人看的目瞪口呆,有的人拍手称好,有的人说:?设计师太伟大了!?我们用照相机拍下了这美妙的瞬间。
33. 田鼠跟随家鼠来到城里,家鼠给田鼠看豆子和谷子,还有红枣、干酪、蜂蜜、果子。田鼠看得目瞪口呆,大为惊讶,称赞不已,并悲叹自己的命运。
34. 这位医生以往都是非常和气友好的,可这会儿竟是如此地愤怒,使得这些仆人目瞪口呆。
35. 此次受阅部队装备极为先进,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各种先进武器登台,更让人眼花缭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歼10,歼11战斗机翱翔于苍穹,尤为令人目瞪口呆。
36. 有一天我跟弟弟谈话,只见他侃侃而谈,出人意料,我饶有趣味地听着,不禁目瞪口呆。
37. 他们两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居然忘情地亲吻起来,看得大家目瞪口呆。
38. 当繁荣破灭时,入不敷出的国家可能感到有理由自责,盈余国家则对他们的困境目瞪口呆。
39. 简觉得从这屋子可以看出尼格尔的德性,他动作拘泥笨拙,还有他目瞪口呆的样子,好像是因为反光强烈而使他不断地眨着眼睛。
请问商周之变是什么事情呢? 商周之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意思是:我自信我的一生将有二百年,那当然可以以手击水就是三千里。“水击”:游泳。
“自信人生二百年”是言勤奋,珍惜时光,夜晚也当白昼使用,这样就会拥有两次人生的时间;(俗称人生百年,两次人生的时间即:二百年)。毛主席那时正值青春年少之时,身体又好,又酷爱锻炼,在抒发豪情壮志时,当口吟出这么一句诗来理应极自然的,而且这个“二百年”也是用得既大气又稳健的。
“会当水击三千里”典故出自《庄子》,是说定能施展鲲鹏之志。诗人跃动英姿在水中迎风劈浪,何等畅快淋漓,有水击三千里之感既豪迈又对自己未来的前程满怀无穷的信心,此生鸿鹄之志定将实现,而且会像击水三千里一样痛快无比。
这两句诗出自毛泽东早期(1916年冬)所作一首诗中的诗句,只有两句。
在《西行漫记》中毛泽东自己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句诗写游泳中透出了自信和豪迈。
扩展资料:
毛泽东诗词特色
1、意境博大。读毛泽东诗词的最鲜明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2、气势磅礴。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主席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3、景物明丽。毛泽东诗词在意境的创造和场面的描写上极具特色。它的意境静中寓动。如《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词的首句就创造一种空旷寂寥,寒凉的意境,接着写出词人橘子洲头望江流的情景,三句词写的是静态,却蕴蓄着词人内心的世界的澎湃激荡。
4、富含哲理。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5、浪漫主义。毛泽东诗词在内容上是现实主义的,在艺术上却继承了中国古代屈原、李白等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创造出比前人更加奇特的艺术风格。毛泽东诗词把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作家丰富的情感和姿态万千的内心世界。
6、运用典故。毛诗词曾多次引用典故,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这就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包孕。毛诗词的用典非常有特色,他不走贾岛、辛弃疾等 古代作家用典艰深晦涩之路,而是开创了用典故增强生动性、形象性的风格。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意思是什么?
商周之变是权谋主宰中国的开始—商周文化冷风景
历史的混沌是如何被开窍的
中国历史从无言到有言、从没有文字记载到有文字记载、从无为而治到有为而治、从原始的民主联邦政体到后来的中央集权专制、从沉默寡言的圣贤到喋喋不休的圣人立言,好比是一个混沌被渐渐开窍的过程。混沌一旦被开窍,再要回到原先的混沌状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能够变换一个维度,那么混沌就将在一个新的时空里获得再现。历史有时候就像现代物理学一样的奇妙,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座标也同样适用于历史的时空转换。
从商周之交到百年激变的历史时空维度变换,可说是无意中发现的。笔者在二年前写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商周春秋》自序中,曾详细描述过整个过程。
我对史家和文人所描述的商周之交那段历史的怀疑,最早是从阅读《尚书》开始的。当我读到周武王打败纣王,向箕子请教为政之道,然后箕子给周武王讲了洪范九畴时,发现这里面大有名堂。比如,周武王释放了箕子,为什么箕子非但没有对此感恩戴德,反而象老师一样地给周武王上课?甚至可以说是耳提面命?箕子究竟凭什么又为什么要对周武王说那些话?后来,再进一步联系到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劝阻,以及他们在周王朝建立之后所采取的坚决不认同立场,联系到就连《封神演义》也写到的箕子对周王朝的不认同,使我猛然醒悟,这段历史远比后人所讲说的要复杂,远比《封神演义》所描写的要精彩。就拿《封神演义》所写的那个封神榜来说,除下其神神鬼鬼的面具,也是饶有意味的。因为在那个封神榜上,列出的名单里不仅有胜利者一方的将士们,该榜也同样列入了包括纣王在内的失败者。由此可见,所谓的封神榜,其实是一座阵亡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的意味深长,则在于把战争双方的阵亡者全部刻在了上面。
由阅读《尚书》而生出的怀疑,最后集中到了对纣王形象的重新思考上。我以为,一个对女人痴迷到不可救药地步的男人,其心应该是相当柔软的;就象我首部历史小说《吴越春秋》中的夫差那样,具有情种品性。一个男人坠入情网,通常都是性情所致,而不是基于什么理念的结果。理念会人为地把人群类分成同类和异类,但性情的张扬,尤其是爱情的生发,只会使人的心变得更加柔软,而不会增加对人的敌意,不会陡生阴森森的杀气,如同《封神演义》所写的那么愚蠢可怕。
为此,我仔细阅读了《尚书》中的有关记载。结果,我发现,在武王姬发有关声讨纣王的二次演讲之间,有很大的出入。相比之下,先前讲的“泰誓”远比后来讲的“牧誓”要严厉。我仔细对比了这二个演讲,感觉“牧誓”比“泰誓”更为可信。虽然“泰誓”并非是其他什么人虚拟的,但其中的某些段落,我怀疑是后人按照成王败寇的原则给添加的(注)。比如焚炙忠良,刳剔孕妇;比如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忠良贤人之类的概念,这都是孔子学说尤其是孔子学说成为儒教以后的说法。就从句法上说,诸如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之类的句子,也都象是汉唐散文的笔法,与《尚书》古文的遣词造句不相符合。历史其实是很容易被改写的,而后来的文人学者,又大都是胜利者的同谋,只消朝古代文献中悄悄地塞进几句话,就可以坐实了失败者的罪状。当然,改写又总是难以完满的,改写者改了“泰誓”,却忘了同时也改一下“牧誓”,以致使后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周武王在跟纣王决一死战的当口,反而忘了敌人最为严重的罪状,尤其是那些最能激发将士斗志的罪状?而去掉了这些罪状,那么纣王的过错就只剩下“牧誓”所列举的那几条了。相比于武王先做的“泰誓”,他临战之际所作的“牧誓”,其口气十分奇怪地变得缓和得多,并且,其例举的罪状也要轻得多。其中,最严重的首条罪状,无非是“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也就是纣王过度信任了女人。为了强调此罪的严重性,武王姬发还特意借古人之口说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也就是说,母鸡不能代替公鸡打鸣,否则家中就乱套了。可见,纣王的首要罪状,乃是听信女人的话,换句话说,让自己喜欢的女人参政了。首罪不过如此,其他罪状就可想而知了。无非是“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即是不祭祖宗,没有善待家族成员。至于后面一条“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实在很难成立。因为姬昌姬发父子自己所用之人,也是从下层提拔的,比如那个头号军师姜尚,就是个出身低贱之人。
周武王姬发当然至死都不会想到,后来的文人会那样的拍他马屁,在他此前所作的演讲“泰誓”里,塞入比他的“牧誓”所例举的远为严重的纣王之罪,从而按照儒教的纲常,把他的敌人刻画成一个杀人魔王。对此,不要说姬发本人知道了是否同意;就是《封神演义》列出的那个封神榜,都不曾把纣王作为妖怪,象妲己那样地剔出榜去。
我不知道封神榜的出处是什么,但就从把阵亡双方一起列在榜上来看,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后来那样的黑白分明。把周武王和纣王分为黑白两方,乃是后来那些史家和文人的作为。但即便是那样的区分,也并没能全然掩盖住历史的真相。因为按照那种黑白分明的分法,周武王把箕子从牢里放出来后,箕子理当感激涕零才是,周武王也乐得以解放者自居才是,为何周武王反过来会恭恭敬敬地向箕子请教,而箕子又可以对他耳提面命呢?在箕子面前,周武王显得理不直,气不壮,好象是做错了什么事一样,希望能够得到箕子的谅解。而箕子却对周武王不太客气地说了一通洪范九畴,与其说是开导,不如说是教训这个经由暴力建立了新王朝的主儿。相比于周武王的这种心虚,伯夷叔齐两兄弟却显得理直气壮,一旦新朝建立,他们拂袖而去。对伯夷叔齐如此的不把新主以及周王朝放在眼里,非但周武王本人没有任何指责,就是后来那么奉承文王武王乃至周公他们父子三个的孔子,也不敢有所非议。
就在我写完上述这段文字之后,我读到了那本我一直想看而没有能够看到的《王国维文集》第四卷,里面收有这位学术大师十分重要的史学代表作,《殷周制度论》。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找到了其中的有关论述。
夫商之季世,纪纲之废,道德之堕极矣。周人数商之罪,于《牧誓》曰:“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于《多士》曰:“在今后嗣王,诞*厥失,罔顾于天显民祗。”于《多方》曰:“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图天之命,屑有祗。”于《酒诰》曰:“在今后嗣王酣身,厥命罔顾显于民,祗保越怨不易。诞惟厥纵*失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尽伤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恨,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由前三者之说,则失德在一人;由后之说殷之臣民其渐于亡国之俗久矣。此非敌国之诬谤之言也,殷人亦屡言之。《西伯戡黎》曰:“惟王*戏用自绝。”《微子》曰:“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方兴沈酗于酒,乃罔恒获。小民方兴,他为敌仇。”又曰:“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弗其苟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全牲,用以容,将食无灾。”
---《王国维文集》第四卷第55页—56页《中国文史出版社》
从王国维所引所述中,人们可以看到,其一,王国维在列举商周兴亡原因时,从四处不同的历史文献里,一连引出四则列证;而这四则列证又完全一致,并且可以互相作证,时人及后人认为,纣王之过主要在于“惟女言是用”等等,没有任何人提到“泰誓”中所说的挖贤人心和剖孕妇腹。
其二,王国维在《尚书》中只援引了“牧誓”,而没有引用“泰誓”也没有接着再引用“泰誓”。且不说王国维是否也怀疑“泰誓”的可靠性,但至少,他认同的乃是“牧誓”的可信度。而且,与另外几则史料完全吻合的,也恰恰是“牧誓”,而不是“泰誓”。假设他引用了“泰誓”,那么就会跟其他三条史料有很大的不同。也即是说,纣王的罪过就不仅仅是所谓“惟王*戏用自绝。”
其三,这四则史料又跟另外的二则史料相吻合,也就是说,跟当时殷人自己承认的情况也是完全一致的。一则是《西伯戡黎》中纣王的大臣祖伊所说的“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戏用自绝”,一则是《微子》中纣王的兄长微子启所说的“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方兴沈酗于酒,乃罔恒获。小民方兴,他为敌仇。”在《微子》中,商朝的大臣父师也只是对上上下下沉湎于喝酒感到担心:“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弗其苟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全牲,用以容,将食无灾。”
其四,这六则史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证明纣王的罪过无非酒色而已。这里既有后人的总结,又有时人的评说;有敌方即周武王的声讨,又有己方即微子和商朝其他大臣的批评,其中没有一个提及纣王虐杀什么人的罪过,也根本看不到什么所谓“贤人之心”的“贤人”,或者“焚炙忠良”的“忠良”之类的概念。
其五,王国维本人对此的评说,更是意味深长。他在援引了前面四则史料后,指出“由前三者之说,则失德在一人;由后之说殷之臣民其渐于亡国之俗久矣”。这意思就是说,商朝的亡国,不仅仅是因为纣王一人之过,商朝的全体臣民“渐于亡国之俗久矣”。这就涉及到一个值得历史学家们好好重新思考商周之变的关键性课题,周武王灭商,究竟是仅仅灭掉了纣王及其商王朝,还是灭掉了整个商朝上至君王下至臣民的整个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
对此,王国维作出了他的回答,我想,这可能是《殷周制度论》最具思想文化价值的地方。以下,我引出他几个结论性的论述,与读者分享。
其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是该文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就凭这一句话,就显出了王国维的过人之处。因为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把秦始皇的统一,看作是中国历史最为重大的转折,唯有王国维慧眼独具地发现,商周之变才是关键所在。
其二“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别小看这地理上的不同,地理文化的差异,可是相当饶有意味的。当时的东方之人与西土之士的差别,可能就象当今天下的上海人和北京人的不同一样,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异同。
其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在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弟子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这可说的《殷周制度考》的一个大纲,也是为什么王国维认定中国历史文化的变革莫剧于商周之变的一个关键论述。有关这个论述,请继续看看他的进一步阐说,便可明白其石破天惊之处。
其四,“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当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世称王。汤末放桀之时,亦已称王。当商之末,有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初亦然,于《牧誓》,《大诰》,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分未全定也。”这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由于秦始皇的统一战争,而是由于周武王的灭商而奠定的。假如说,在周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存在着回归到禅让的可能,那么周之后这种可能性的完全不存在了。因为诸侯之间已经没有了联盟的意味,而全然变成了君臣关系。王国维此见之高,高于巍巍昆仑山。
其五,“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四者之结体也。此之谓‘民彝’。其有不由此者,谓之‘非彝’”。“非彝”者,礼之所去,刑之所加也。殷人之刑惟“寇攘奸宄”,而周人之刑,则并及“不孝不友。”从王国维的这段论述里可见,在周之前,刑律是和道德不相干的,而周之后,道德便和刑律互相补充互为依托。后人所谓的王道霸道并重,即始于周。并且,“此种制度,固亦由时势之所趋,然手定此者,实惟周公。”
其六,从以上论述,人们回过头再想想后来的孔子究竟想干什么,究竟向往什么梦想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孔子着急的不是整个社会和整个历史回不到周之前的那种状态里,即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天子不是事先指定的而是后来选拔的,人们的道德观念比较开放,上上下下都可以轻轻松松谈情说爱,饮酒高歌,如此等等。孔子担心的是整个社会和整个历史又要回到周以前的状态里,从而使周公的努力以至于周朝的全部历史意义丧失殆尽!
我想,这是《殷周制度论》最为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最为伟大的学术价值。虽然王国维的结论是和孔子完全相同的,“是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但只消换一个角度理解,事情正好相反,有周以降,人的自由程度降低了,以此换取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地方的自治程度削弱了,以此换得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强化;由于君王完全成为父子相传,儿子对父亲的从属地位由此确定;与此相应,由于男女有别,女人对男人的从属地位就此明确。假如说,这在当时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那么在如此数千年的一个历史轮回之后,那样的进步意义在今天正好已然走向其反面。
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似乎是一不小心说出了一个历史的关键性秘密,由此,人们不仅可以读解商周之变之于中国历史的深长意味,还可以顺便解开五四时期没有真正解开的有关孔家店的迷团。因为孔子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复古,而恰恰在于不复古,恰恰在于对周王朝的制度和周公制定的伦理道德的标榜和捍卫。同时,孔子又修订了《尚书》,以他的历史观为后人修剪出一部不无可疑的上古历史。
当然了,即便孔子不做任何修订,《尚书》本身的历史价值也是相当有限的。因为里面的所有篇什,几乎都是当时的官方文件,记载的也都是官方言论,并且全部是一面之词。就以商周为例,里面记载了西岐方面以及后来投靠了西周的微子启等人对纣王的指控,却偏偏没有主要当事人纣王和妲己本人的言论,也没有当时一般民众对纣王的看法,更没有据称是被纣王迫害的那三个殷商政坛要角,即箕子,商容和比干如何劝谏纣王的记载。假如说,这是一场历史审判的话,这三个人物是最为关键的证人。然而,《尚书》里有关这三个人物与纣王之间的意见分岐,恰恰是完全缺如的。也就是说,在经由孔子修订的历史法庭上,人们所见所闻的,只有控方的控诉,没有辩方的声辩,也没有主要证人的证词。也许是由于那样的缺如,致使后来《史记》及其诸多注释中有关这些主要证人的描述,会离谱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添油加酱地杜撰出诸如箕子为奴被囚禁,商容辞职,最后又迎接西岐的“王师”进城;而至于比干,则连心都被挖掉,然后那些把比干之心挖掉的人们再反过来把罪责强加到纣王头上。为了突出纣王如何暴虐,西伯侯如何仁慈,人们又进一步添加了纣王使用炮烙的酷刑制造冤案,而西侯伯又如何劝说纣王放弃这种残暴手段的故事。而在渲染纣王的如何荒*上,人们则想出了鹿台和酒池这二个脍炙人口的画面。再加上后来《封神演义》所提供的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蛊盆”,以只有生活在东厂西厂恐怖之下的明朝人才想得出来的残暴,在纣王的荒*暴虐形象塑造上完成了最后一笔。倘若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一句助纣为虐的成语就可以吓得没人敢开口。千百年来,人们居然从来没有想过如此简单的一个事实,上述所有森然可怖的细节和画面,在正本的《尚书》里全都是所闻所未闻的,孔子再修订也不曾修订出来的。如果说孔子的修订,还不过是个观念问题;那么后来的那些个篡改和添油加酱,却是基于了人心的阴暗。由此可见,文革当中制造冤假错案的种种手段,其实早在人们伪造《尚书》以及添油加酱地篡改历史时已经初现端倪。且不说《封神演义》中的种种荒唐以及在那些荒唐背后的阴暗心理,即便是堂堂正正的司马迁,也难免有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之嫌。虽然司马迁本人未必存有篡改之心,但他至少是相信了别人所编造的种种细节。可见,发愤著书虽然精神可嘉,但也容易偏信和过火。(注)
从某种意义上作个比方,人们所讲说的中国历史的成形,有点像圈地运动。先是孔子骑着他调教过的那匹叫做《尚书》的马儿,在空地上跑上一圈,然后由后人在这个圈定了的地盘里,制作出种种细节,最后经由《史记》完成定型。也即是说,《尚书》本身已经有失偏颇,孔子的人为修订更是雪上加霜,而后来的司马迁写《史记》,完全是以讹传讹,将《尚书》里的种种偏颇,以一本正经的史传方式作了定格。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主要是孔子和司马迁二个人搞定的。先是孔子站在周公的立场上,给出了一个基调,然后由司马迁以极具感染力的文笔,以小说家的叙述方式,将所谓的历史弄假成真。最后由历朝历代的学者学究们,其中有不少是腐儒,作出了无数个似是而非的考证,从而一遍又一遍的肯定说,这就是历史,一点不假;真的,不骗你的,就是这样的。几千年来,人们如此这般地重复讲说着,谁也不怀疑谁,皆大欢喜。倘若说,三人成虎,那么这历朝历代,成千上万的人一遍又一遍的讲说,又成了什么?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当年胡适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历史是个让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在我看来,历史更像一个怎么做都可以的布娃娃。小姑娘是有生命的,再打扮也是小姑娘,而布娃娃不过是一种玩具而已,怎么个做法都无伤大雅。顺便说一句,当胡适把历史比作小姑娘的时候,他恰好也犯了中国男人通常会犯的一个毛病,不把女人和小孩子看作是享有种种权利的生命个体,从而可以随意处置。可见,中国男人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创伤已经深入到了什么程度,连胡适都没能免俗。
(引自长篇历史小说《商周春秋》自序
应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意思是:我自信我的一生将有二百年,那当然可以以手击水就是三千里。这两句诗出自毛泽东早期(1916年冬)所作一首诗中的诗句,只有两句。在《西行漫记》中毛泽东自己回忆说:“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扩展资料 毛泽东诗词特色1、意境博大。读毛泽东诗词的最鲜明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2、气势磅礴。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主席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好了,今天关于“激变的意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激变的意思”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上一篇:热的拼音_热的拼音怎么写
下一篇:灸疮疤的意思_灸疮疤的意思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