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赠刘景文背景_赠刘景文背景图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赠刘景文背景_赠刘景文背景图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赠刘景文背景”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2.“赠刘景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赠刘景文背景”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2.“赠刘景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赠刘景文的诗意是什么?!
4.赠刘景文古诗带拼音
5.荷尽已无擎雨盖用的修辞手法是?
6.《赠刘景文》是谁所写的诗?
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塘残败再也看不到遮风挡雨的伞盖,菊花残了,还有顶霜傲雪的枝柯存在。
景文啊,一年最好的风光且莫要忘记,是那橙黄橘绿、两色相间的金秋季节。
『注释』
擎雨盖:指伞形的荷叶如雨盖一样。
傲霜:不畏寒冷、藐视风霜。
最是: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深秋季节,橙子黄了,橘树经霜犹绿。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哲宗元佑五年(1090)冬,作者任杭州知州,时年五十四岁。刘景文:名季孙,开封人,时任两浙兵马都监,在杭州与东坡时有唱酬。刘为将门烈士之后,博学能诗,曾受王安石赏识和提拔,苏轼赞誉刘为“慷慨奇士”,以国士视之,并向朝廷推许和表荐。
『全诗赏析』
此诗为作者任杭州太守时所写,写的是残秋初冬景色,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激励朋友警策自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作者首先描绘了残秋景象,那夏天碧叶连天的塘荷,已是茎叶枯败,绿叶衰破,再也举不起遮雨伞盖了。独立寒秋的残菊,花凋叶缺,唯有那挺拔枝干依然劲节,斗风傲霜,雄姿犹存。“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季节更换,新陈代谢,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败荷残菊毕竟都已过时,不得不退出竞争。请友记住,初冬已至,这是一年最好的季节,它有橙黄橘绿的好风光,尤其是橘树“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它的坚贞节操和高贵品质,是春之花、夏之荷,甚至秋之菊都不能比拟的。荷花谢了,荷叶凋零破败,菊花残了,犹有劲枝,而朋友,你还不是败荷残菊,正是橘黄橘绿的好时光呢!
这首小诗,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深和豁达胸怀。他自己当时已五十四岁了,屡受打击,备尝艰辛,可他还写诗激励比他年龄还大的朋友刘景文(当时已近六十岁)。他形象地比喻自己已过五十,好比深秋残菊,犹还枝干劲节,斗风傲霜,你虽然比我大几岁,不正是人生最好的时节吗?初冬的橘黄桔绿,那是多么好的旖旎风光啊!正像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垂壶。(引自《次韵刘景文见寄》)激励友人千万不要垂头丧气。
“赠刘景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意思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出处《赠刘景文》——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扩展资料
1、《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2、《赠刘景文》鉴赏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赠刘景文的诗意是什么?!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百度百科-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古诗带拼音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出处《赠刘景文》——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扩展资料
1、《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_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2、《赠刘景文》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荷尽已无擎雨盖用的修辞手法是?
hé jìn yǐ wú qíng yǔ gài ,jú cán yóu yǒu ào shuāng zhī
荷 尽 已 无 擎 雨 盖, 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
yī nián hǎo jǐng jūn xū jì ,zhèng shì chéng huáng jú lǜ shí
一 年 好 景 君 须 记, 正 是 橙 黄 橘 绿 时。
《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作者:苏轼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 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赠刘景文》是谁所写的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将荷叶比作擎雨盖。该句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宋代 苏轼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扩展资料: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赠刘景文》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百度百科-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谁 是哪代诗人
《赠刘景文》是北宋苏轼所作,全诗根据语境划分节奏停顿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白话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作者欣赏其友人,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所以用比兴手法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通过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表达了对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诗人。《赠刘景文》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作者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全诗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赠刘景文》原文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赏析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全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赠刘景文》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赠刘景文》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下面是古诗赠刘景文,希望对你有帮助。《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
如今,荷叶都已经枯败了,再也看不到夏天那样碧绿的,好像举着一把遮雨大伞似的荷叶,亭亭玉立在那里繁茂的样子了。傲霜耐寒的菊花,虽然还有挺拔的菊枝依然生机勃勃,但美丽的花朵早已残败。不过,在这一年中仍然有值得你记住的最美景致,橙黄橘绿满眼收获正是初冬最美的时节啊!
词语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赏析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习,从直观的到字词练习,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好了,今天关于赠刘景文背景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赠刘景文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赠刘景文背景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上一篇:轮换的近义词_轮换的近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