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_邹忌讽齐王纳谏解词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_邹忌讽齐王纳谏解词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_邹忌讽齐王纳谏解词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1.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3.《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赏析

4.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进谏成功的关键因素

5.谤讥于市朝的谤讥是什么意思

6.皱讥讽齐王纳谏原文与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_邹忌讽齐王纳谏解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相当于今天的五尺多。据考证古一尺相当于今天的七寸多。

       ②、形貌昳丽:容貌光艳美丽。

       ③、朝:早晨。服:动词,穿戴。

       ④、窥镜:照镜子。

       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徐公,人名。

       ⑥、君美甚:你美得很。

       ⑦、及:赶上,比上。

       ⑧、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

       ⑨、复:又。妾:小老波。

       ⑩、旦日:明日。

       ⑾、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⑿、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同“熟”。之,指,徐公。

       ⒀、弗如远甚:不如徐公,差得很远。

       ⒁、暮寝而思之:夜晚睡在床上思考它。暮,夜晚。寝,睡下。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5)之:助词。美我:赞美我。美,用作动词。

       (16)私:动词,偏爱。

       (17)诚:确实。

       (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以”下省去“我”。

       (19)方千里:周围千里。

       (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以及左右侍从的人。莫:没有谁。

       (2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2)王之蔽:王所受的蒙蔽。甚:厉害。

       (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4)能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讽刺(我的过失)。讥,讽刺。市朝,指市街等公共场所。

       (25)闻寡人之耳者:传闻到我耳朵里的。

       (26)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里人挤得象集市一样。

       (27)时时:隔一些时候。间:间或,偶然。进:进谏。

       (28)期年:一周年。

       (29)虽欲言无可进者:虽然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赏析: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合理。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只有一个区别,就是宾语前后置导致的意思上的区别。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城北的徐公哪一个美?

       2、“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哪一个美?

       3、“吾与徐公孰美”意思是我和徐公谁美?

       这几句话出自西汉刘向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

       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出自于《战国策》的经典故事,讲述了关于美言及不受蒙蔽的道理。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篇1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西汉时候刘向重新编校,定名为《战国策》 。

        解读这篇文章写的是战国时齐国的国相邹忌巧妙地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寓言性质和故事性。文章成功地刻画了见微知著、善于讽谏的邹忌和从善如流、锐意改革的齐威王两人的形象,其他几个次要任务虽然都只寥寥几笔,但也都写得十分传神。

        赏析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篇2

        邹忌以小见大妙谏威王,威王虚心纳谏,下令劝谏有赏,自始门庭若市,后赵魏韩燕纷纷朝拜齐国,齐称雄一世。

        威王的举措实为开明圣举,通过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逐渐完善自我,以至于群臣欲见无以言,四国纷纷朝于齐。这些惊人的成就足以告诉我们:“从谏如流,巧善自我。”

        三国时期,袁绍与曹操上演了一场精彩战争,可是拥有十倍曹军之多的袁绍却被曹操击败,其原因是田丰、诅授向袁绍献计献策,而绍不允诺,认为他人意见如废纸,最终惨败曹军。别人的意见像细微的沙粒一样放进你的嘴里,明白人懂得像蚌一样将其转化为晶莹剔透的珍珠,而像袁绍这般人便会口吐沙子,破口大骂。

        往往意见就像子弹精准的射入了你的心房,直中要害,所以意见就是对个人的清醒明亮的镜子,引人深省,发现不足并改正。

        “满招损,谦受益。”自负自满不接受意见只会使己处于不利,反之,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刘备行诸葛亮之计而鼎立三国,符坚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国力,李世民纳魏征之谏而贞观天下,文种弃范蠡之谋而招杀身祸。

        位卑可以令其尊,学少可以奋其盛,而虚心接受意见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易失而不易得。这恒古不变的常理为何不去接受掌握呢?三个臭皮匠各抒己见也能令事物臻于完美,因此我们应该心怀一颗敞亮的心,耳听他人真诚的意见,巧善自我的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真诚建议,我们应该予以肯定,通过意见正视自身的不足和毛病,从而完善自我,将他人给予我们的石头巧妙接取并铺设自己的人生路,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完美,直抵成功。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篇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国家要生存发展乃至称霸当然离不开明君的治理,一个君主要成为明君当然离不开贤臣的辅佐,而一个臣子要成为贤臣当然离不开善于发现的"眼睛"。两千多年前,齐国名臣邹忌正是有这样的"眼睛"。邹忌采用了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这一极为普通的事件作为进谏的突破口,生动而极具说服力地反映了"王之蔽甚矣"这一情况,使齐威王坦然地接受了进谏。

        邹忌所处的时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我们的时代呼吁探索与创新,而发现则是探索的动机,创新的前提。

        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法国的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日本的川端康成能写出《花未眠》就是因为他凌晨四点醒来发现了海棠花未眠的美。可见生活中的微小发现是他们创作的灵感。对于我们来说,善于发现可以增长经验,得到一些转瞬即逝的心灵感悟。

        科学研究要善于发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身体沉入澡盆时盆内的水不断溢出,深入研究就有了今天的阿基米德定理。18世纪晚期,天文学家们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与理论值有极其微小的偏差,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46年发现了海王星。发现是科学进步的力量。如果没有科学家们善于发现的"眼睛",无数真理将不为人知。

        学习中要善于发现。我们在学习中时时刻刻都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善于发现书中精彩的地方,不足的地方,重要的地方,难懂的地方,要善于发习题的解答思路,其它解法……只有善于发现,才能自我提高,才能最大效率地利用书本,才能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的。

        人在生命的各个时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人们常说发现用的是眼睛,事实上发现用的是心灵,是智慧。美国的海伦凯勒天生双目失明,还是个聋哑人,但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相反,看到听到却不去思考,不去感悟是得不到什么东西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察是不会有所发现的。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往往不会轻易露面,它会隐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等着你睁大"眼睛"去发现。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篇4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篇很好的文章,其中运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也给了我们一个很深的生活道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解析这篇文章的经典,事实就是如此。

        比如文中有,邹忌问妻子说:“吾熟与城北徐公美”?而妻子回答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又去问小妾:“吾熟与徐公美”?小妾回答说:“徐公何能及君也?与客座谈曰:“吾与徐公熟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当邹忌问妻子时,语气缺乏底气。而妻子的回答很肯定。毕竟,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问道小妾时,语气有了些底气,但还是将信将疑。而小妾的回答是因为她怕失宠、惧怕邹忌才像这样回答的。而问到客人时语气就比较强硬了。客人的回答是因为有事情想请邹忌帮忙,才这样说的。邹忌固然是很帅的,但是徐公是美男子,自然邹忌比不过徐公的,见到徐公后,邹忌也承认了比不过徐公,后来明白了原因去向齐王提建议,对齐王说:“侍卫齐王的人,家里的人偏私于齐王。广大朝廷,没有一个不怕齐王的,因为哪怕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过不好日子。而四海国境之内,没有一个人不怕齐王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哪里能听到所谓的真话呢?自己会被自己蒙在鼓里,刚愎自用。真是要解除这种限制才能够进步,这也是生活、处事的道理。

        其中还有一个细节,为什么邹忌去进谏,为什么齐王会那么听话呢?而历史上别的.皇帝有些却听不进去呢?因为邹忌用的是生活中的事实,身边的道理来打动人。忠言逆耳虽然好,但是却会让人听不舒服,从而可能会出现反效果,忠言顺耳利于听。只有听了进去,才能行动,有所广益。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你能够看得透吗?忠言逆耳与忠言顺耳你愿听那种呢?真话,你听得到多少呢?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篇5

        古人早就有爱美之心,不仅女人,男人也有爱美之心,邹忌就其中一个,而且很有有趣,所以背下来,经常玩味。

        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妻子:“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妻子说:“当然是你更美,徐公哪有你美!”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他有点不自信,又问小老婆,小老婆也说他比徐公美,他又问客人,客人也说他比徐公美。一天徐公来了,他自己仔细看看,又对照镜子看了,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就想通了:老婆说我美于徐公是爱我,有私心;小老婆说我美是怕我,客人说我美有求于我。第二天他就去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威王,并且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唉!”

        齐王是个十分开明的人,不仅称赞他说得对,而且马上向全国的官员、百姓下令:“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过了一年,想提意见,也没有话说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都来拜见齐王。

        如果我们的各级官员,都能像邹忌那样,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敢于对上头说真话;都能像齐王那样,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我们的社会主义早就建成了。如果做不到,就说明我们的官员,还没有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开明、有觉悟。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篇6

        《邹忌讽齐王纳谏》阐述的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邹公高大美貌的身材与徐公比,得出三种相同的答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在周遭的赞美声中,邹公没有陶醉,迷失自我,而是善于反思,认识自我,坚持内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一个人能在别人一再表扬之下,躬身自省,真令人刮目相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邹忌在问美、比美、思美的过程中,能够敢于反思,认识自我,在阿谀奉承重重表象面前具备了清醒的头脑,保持了高度的自知之明,与曾子的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齐威王从邹忌的故事中悟到的结果仍然是“自知之明”。今天,面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面对下属的进谏能够虚心接纳,指陈弊病,广开言路,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等气度和胸怀,实在令人感奋不已。

        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明己之长短,知己之斤两。不因过去有些许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实事求是地估计比较与同行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唯我独能,盲目地小瞧他人。也不会在奉承话面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迷失本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篇7

        人的一生如同一只前行的船,需要开足马力勇往直前,但不时会遭遇困境停滞不前,此时我们便需要张开船帆,吸收四方意见,合理扬帆助我们扳正航向,更快更好的驶向目的地,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齐王无一不是在合理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后矫正了自己:邹忌拒“徐公不若臣美”“徐公何能及君”的过分吹捧于外,避免了骄傲自满的可能,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以汲各方精英言论完善自己,富强国家,战胜别国与朝廷。

        由此看来,学会合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在各方言论中寻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我们在自己这块料石上雕琢修改,成材成器。

        中国古代成就一代伟业的君主唐太宗,正是由于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取得成功。他朝中有一位谏臣魏征,时时向太宗提出有益的谏言,虽然多次触犯太宗的禁忌,但太宗明白损益,强压怒火,依然汲取改进,从而在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感慨:“我失去了一位明镜。”可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更有助于我们的进步,因为有时我们的错误往往不能被自己发现,他人的意见能挡住我们的错误,助我们完善。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然而他的晚年却毫无亮点。原来他听不进他人的任何意见,坚持说自己的思想是无人能及的,于是迷失了航向,被后人所超越,由此看来,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是不利于我们的进步的。

        由邹忌、齐王、唐太宗、爱迪生的经历可以看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进谏成功的关键因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u)余,而形貌昳(y?)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ng)讥于市朝(ch?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 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昳(y?)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什么。孰与:连用表示比较。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0)诚:确实。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2)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第二年,明年。

        (32)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词性

        朝

        zhāo 早晨(名词)

        ch?o 朝廷(名词)

        ch?o 朝见(动词)

        私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修

        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孰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方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

        a.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 《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如果,果真)

        方

        a.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将要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谤讥于市朝的谤讥是什么意思

       因为邹忌知己知彼,善于思虑,勇于以忠言规劝,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再加上齐威王犯了错误能改正,革除缺陷,改格军事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文章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皱讥讽齐王纳谏原文与翻译

       谤讥于市朝的谤讥意思是:指责,议论。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该句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选段: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翻译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与翻译如下:

       原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翻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

       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 文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至梁惠王问道“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时,不免掩卷感叹。心想:可叹啊,功利确实是一切祸乱的根源。孔夫子之所以极少说到功利,是为了时刻对祸乱的根源加以防范。因此,他老先生说:“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从天子到普通百姓。追求功利所带来的恶果,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邹国人,跟孔伋的学生求学。在通晓了儒家学说以后,去游说服事齐宣王,宣王没有任用他。他前往魏国,魏惠王不信他那一套,认为他的话迂曲玄远,空疏而不切实际。在当时,秦国任用商鞅,国富兵强;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敌军,削弱了敌国;齐威王、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等人,致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见齐王。天下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但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所到之国,都合不来。于是退身,与万章等人编订《诗经》和《书经》,阐述孔子的学说,撰述《孟子》七篇。他以后又有邹先生等学者。

       齐国有三位邹先生。在先的是邹忌,他借弹琴之机游说齐威王,因而得以参预国政,被封为成侯,执掌丞相大印。他生活的年代先于孟子。其次是邹衍,后于孟子。邹衍看到各国君主更加骄奢*侈,不崇尚德政。他认为,如果能用崇高的德行修行自身,就能推行到老百姓中间去。于是他深入观察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探究各种怪诞迂曲的变幻,作《终始》、《大圣》等篇,约十余万字。他的话海阔天空,不合常理。他坚持先从细微的事物验证起,然后推而广之,以至于无边无际。他首先从现在叙述起,直至远古的黄帝,是学者共同称述的,大体随世事而盛衰,因而记载下那些祈神求福、就吉避凶的各种制度,并推而远之,直至天地尚未形成之时,飘渺玄远而不可考究其始。他首先列述中国的名山大川,深山大谷中的禽兽,水陆繁殖的生物,各种物类中的珍品,以此类推,论及海外异域人们所看不到的东西。据称天地分剖以来,五种德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每个时代都应采取与五德相应的政治制度,天命和人事互相感应就是这样。他以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仅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称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又有九州,就是大禹所分定的九州,但这种州不能列入大州之数。中国以外像赤县神州的州有九个,这才是所谓九州。在这块土地上,有小海四周环绕,人们和禽兽与外界不相通,像在一区之内,这就是一州。像这样的州有九个,九州之外有大海环绕,就是天地的边际。他的学说就是这样。但总括他的学说宗旨,一定归结到仁义节俭上来。这种学说用在君臣、上下、六亲关系上,就显得空泛了。那些王公大人最初接触他的学说,感到惊奇,并想身体力行,但过后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重视。前往魏国,魏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并用贵宾之礼来接待他。前往赵国,平原君侧身而行,并为他擦拭座席。来到燕国,燕昭王手持扫帚在前为他清路,并请求坐在学生中间,向他求教,为他修筑碣石宫,亲自前往请教。这时他撰写了《主运》篇。他游说诸国,是如此被尊敬,难道能和孔子在陈国、蔡国忍饥挨饿,孟子在齐国、梁国受困厄同日而语吗!所以周武王以推行仁义讨伐商纣而成就王业,伯夷饿死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孔子避而不答;魏惠王谋图进攻赵国,孟子以周太王避敌离邠来作答。这些难道有奉迎世俗、苟且求合之意吗!拿方榫对着圆孔,能放进去吗?有人说,伊尹凭他的烹饪术接近商汤,鼓励他成就王业;百里奚在秦国车下喂牛,秦穆公任用他成就了霸业,先事迎合,然后引导对方实行王道。邹衍的言论虽然越出常轨,或许也有百里奚饭牛、伊尹烹饪的用意吧!

       从邹衍以至齐国稷下学宫的诸位学者,像淳于髠、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人,各自著书立说,探求冶乱的原因,以此游说当世的国君,这些怎能记述得尽!

       淳于髠,是齐国人,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学术上不专主一家。他对君主的讽谏劝说,很仰慕晏婴的为人行事,但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君主的察颜观色、揣度对方的想法上。有个客人把淳于髠引见给魏惠王,惠王斥退左右侍奉的人,独自一人两次召见他,但他始终没说一句话。惠王感到奇怪,以此责备引见的客人,说道:“您称许淳于髠先生,说是管仲、晏婴都比不上他,可是见到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难道说我不配和他谈话吗?是什么原因?”客人转告淳于髠。淳于髠说道:“本来就应如此。我前次见到君王,王的心思在车马游猎上;后来再见君王,王的心里在声色女伎上,我因此默然以对。”客人把淳于髠的话原原本本告诉惠王,惠王听了大为惊骇,说道:“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圣人哪!前次淳于先生来见我,有人给我进献了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过目,恰逢先生来到。后一次先生来见我,有人给我进献歌舞伎,没来得及面试,恰逢淳于先生来到。我虽然斥退左右服侍的人,但内心在想马和歌舞伎,确实是这么回事。”后来淳于髠晋见,一谈起来连着三天三夜毫无倦意。魏惠王想任用他为卿相,淳于髠谢绝而离开魏国。于是魏惠王赠送给他四马驾的轿车,成捆的丝织品,厚重的玉璧,黄金一百镒。淳于髠终身没出来做官。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国人。他们都研究黄老道家学说,从而发挥阐述道家学说的旨意。因此慎到撰著十二论,环渊撰著上下篇,田骈、接子也都有所著述。

       邹奭其人,是齐国众邹先生中之一,他也采纳吸收邹衍的学说撰述文章。

       于是齐王嘉许诸位学者,从淳于髠以下诸人,都任命为列大夫,为他们在四通八达的街市旁修建宅第,高门大屋,以此来尊宠他们,也以此向各国的宾客显示,表示齐国能招致天下的贤能之士。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时来齐国讲学。邹衍的学说迁曲浮夸,而富于雄辩精神;邹奭的著述徒具空文,难以实施;淳于髠呢,如果和他相处久了,往往能听到一些有益的言论。因此齐国人颂扬说:“谈天说地数邹衍,锦绣文章数邹奭,智慧过人数淳于髠。”当时田骈等人都已去世。齐襄王时,荀卿是当时资格最老的师长。齐国正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三次任学术领袖。齐国人有的诋毁荀卿,荀卿于是前往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县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废黜,就在兰陵安家。李斯曾是荀卿的学生,后来在秦国当了丞相。荀卿嫉恨昏乱世道的政治,国家被灭亡,君主遭乱离,接连不断,不遵循王政大道,而被神鬼所迷惑,迷信吉凶之兆。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细枝末节,如庄周等人以其能言善辩淆乱世俗,于是他考察儒家、墨家、道家的所作所为及成败得失,加以整理论述,著作数万言而去世。因而葬在兰陵。

       赵国又有公孙龙,挑起“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论,还有剧子的有关言论。魏国有李悝,倡导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楚国有尸子、长卢,齐国的阿邑又有吁婴。自从孟子以至于吁婴,世间广泛流传他们的著作,所以这里不论及他们的学说内容。

       墨翟是宋国的大夫,精通防守御敌的战术,提倡节约用度。有人说他和孔子同时,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

       好了,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