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许浑的诗_唐朝许浑的诗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许浑的诗_唐朝许浑的诗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许浑的诗”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许浑《早秋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2.许浑两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许浑的诗”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许浑《早秋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2.许浑两首千古名句
3.晚唐诗人许浑
4.许浑:晚唐最清醒的诗人,一首诗名扬天下,其中一句成为千古警句
5.谷雨时节的唐诗《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6.欲满楼是什么诗
许浑《早秋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早秋三首原文: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早秋三首翻译及注释翻译 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萝叶问吹起了西风。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花草之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涌起。
注释 遥夜:长夜。泛:漂浮貌。清瑟:清凉寒冷。翠萝:翠绿的草地。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玉露:晶莹的露珠。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墀(chi):台阶,也指阶面。蹉跎:时问白白过去,光阴虚度。青汉:即天汉,指银河。比喻官高爵显。迢递:亦作迢遘,高远之意。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代著名辞赋象。他少年好读书、学击剑,但由于景帝不好辞赋,对他不看重。后作梁孝王门客,梁孝王死,他回归家乡。武帝即位后,召见相如,并任为郎,曾出使西南,最后病死家中。「相如渴」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VI吃而善著书,常有渴疾。」曼倩:东方朔,字曼倩。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计俳词得亲近,为武帝弄臣。生公:梁时僧人,名竺道生,为罗什法师弟子。传说尝于苏州虎丘寺讲《涅檗经》,人皆不信。后聚石为徒,宣讲至理,石皆点头。故世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园吏:指庄子。他曾为漆园吏。蓟:古地名。因城西北有蓟丘而得名。旧址在今北京西南。
早秋三首创作背景
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表现作者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臣归隐,而又不甘心终 *** 边,写下这三首诗。
早秋三首赏析其一
《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像一动一静,一俯一仰,一远一近,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拂晓来到,所看到的景物也更加清晰。五、六句写了高大的树木,显得更加茂密,远处的山岭,由于秋高气爽,天气晴好,看得更真切,显得也像更多了。以上六句诗,不仅时间顺序安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所选的景物,也都具有早秋特定时间里的典型物色,使我们有如看到一幅幅早秋的联环画。而诗中凄清,萧瑟的景物,又隐隐透露出诗人无奈的孤寂之情。
结尾二句是诗的点睛之笔。从淮南一片树叶的落下,而引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为自己要终老于雾霭苍茫的江边而哀伤。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一片落叶不仅可以预示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引发了作者的身世飘零,身不由己及仕途无路的感慨。作者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将终 *** 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哀痛之情不言而喻。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实际上都是为最后的感情抒发作铺垫。此外,本诗的最后一句,还为第二首诗预留了表现空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二
第二首,起句直抒胸臆,由台阶前的落叶引发出作者之悲,一个「悲」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而悲又从何而来呢?
三、四两句作了解说:随着时光的流逝,仕途渺茫,高官显爵已经没有希望了,而要想归隐成仙又可望而不可及。可见,一种对未来前途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情,始终困扰著作者。而这种感慨在封建文人的笔下出现,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 魏晋 时期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就曾发出「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的感慨; 唐代 的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甚至要大声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常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从而使他们感到前途未卜,世路艰难,对未来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情绪自然在诗歌中反映出来,五、六句,引古人以自况,到了老年才理解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贫病交加的艰难,穷困时更加体会到东方朔的苦辛。作者从自己的际遇,联想到古代著名人物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坎坷遭遇,相比之下自己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分子遭受排挤和打击的现实。诗的最后从古人想到自己的未来,以反诘的语气作结。生公虽能令顽石点头,庄周虽能抛却尘世追求逍遥游,但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师法榜样呢?
这是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卜,表现出对目己禾采雨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要归隐,而又不甘心终 *** 边,这种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的矛盾,正是作者「悲」的缘由。
其三
第三首,开头两句,又以「悲」字领起。虽然蓟北南归的大雁离这里还很远,但身在淮南的作者,却已经感到悲伤。这里景情之间似乎出现了某种矛盾和不协调,使人感到作者的「悲」好像是毫无来由。但接读下文我们就会明白,尽管雁犹远,但秋天的脚步却还是毫不客气地临近了。
三、四句景物描写,剩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渐渐地接近了篱笆。这里作者通过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表现方法,把环境写得非常空灵,寂静,正好衬托出作者孤寂无奈的心情。
秋天的来临,标志一年又将结束,而自己却仍然是仕途无望,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场呢?难道是读书习剑两相耽误,如孟浩然《自洛之越》诗中所说:「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吗?思来想去,也难有一个完满的答案。最后只好暂且以琴和酒,聊以消遣自持,并且在西书房中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写下了咏贫的诗作。表现出一种类乎于「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的旷达态度,从而结束了全篇。
诗词作品:早秋三首 诗词作者: 唐代 许浑 诗词归类:秋天、写景、抒情、孤寂、无奈
许浑两首千古名句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抒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
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
“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
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
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
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
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
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
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
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
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在朦胧仿佛中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二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晚唐诗人许浑
许浑两首千古名句如下:1.在《咸阳城东楼》中,“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这首诗的首句直接写景,描写了自己登上高城,而触动万里乡“愁”。乌云升起,太阳下沉,群山环抱,雨意正浓,大鱼将至,城楼上狂风吹动。颔联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2.在《山行至岳家次香山寺寄潘述》中,“一上香山寺,高低路未分。经窗宿猿惊,行药宿龙闻。净界临沧海,平流值日闻。岩花多佛处,石路入青云。”这首诗中,“一上香山寺,高低路未分”,意思是只要一走上香山寺,就被它高低错落、弯曲回旋的山路所吸引,不管不顾往前去。
经窗宿猿惊,来到经窗外边的时候,能听到猴子被惊醒的叫声。“行药宿龙闻”,在香山寺里边行走、用药的时候,能听到龙的声音。“净界临沧海,平流值日闻”,净土离沧海不远,寺庙前面一条溪流与沧海相连。此诗中的“行药”指行走在路上吃药。
扩展知识:
千古名句,是指在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中,经过历史沉淀和广泛传播而得到世人公认的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著名句子。
这些句子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精湛的文学造诣和思想智慧,能够启迪人们的思考,唤起人们的情感,鼓舞人们的行动,对于传承人类文化、弘扬价值观念、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千古名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凝结了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代表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名句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传承和发扬,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名言警句跨越时空,被人们广泛接受和推崇。
千古名句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的闪光点,能够启迪人们的思考和智慧。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至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等。
这些名言警句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可以引导人们正确面对人生、思考问题、处理事务,使人们能够更加明智地做出决策和行动。
许浑:晚唐最清醒的诗人,一首诗名扬天下,其中一句成为千古警句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许浑介绍
(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 《咸阳城东楼》、 《金陵怀古》、《 故洛城》、《 途中寒食》、《凌□台》,追抚 山河 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 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 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另外,许浑是 《清明》一诗的作者,由于南唐编 《千家诗》时出错,导致《清明》一诗的作者至今仍误传为 杜牧,在此改正。
其 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 七言律诗居多, 圆稳工整, 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 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 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 方回《 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 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 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 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许浑的诗: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翻译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塞下曲》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翻译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早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尊聊自持。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翻译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谷雨时节的唐诗《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许浑晚唐最清醒的诗人,一首诗名扬天下,其中一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成为了千古警句。这句诗的意思是“过客不要问从前在这里发生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人生的感慨。这句话寓意深刻,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成为了后人引用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许浑简介
许浑是晚唐时期一位著名的诗人,出生于大约791年,去世于大约858年。他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许浑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其中以怀古、田园诗为佳,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他的诗歌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评价其作品“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许浑的诗歌虽然多以水、雨为题材,但并不是因为他对这些自然元素有着特殊的喜爱或者情感寄托,而是因为这些元素在当时是诗歌创作中比较流行的主题,许浑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也体现了这一点。
许浑的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汴河亭》等。其中《咸阳城东楼》是最为著名的一首,该诗描写了咸阳城的古迹和历史,表达了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感慨,其中“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成为了千古警句,流传至今。
许浑的诗歌作品在晚唐时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被后人评价为“晚唐第一人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成为了后人引用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欲满楼是什么诗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关于许浑的跟谷雨时节有关的唐诗——《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希望大家喜欢!《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唐·许浑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
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
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
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
赏析
好友华强者,姬姓,唐僧故里河南偃师市缑氏(gōu shì)人。缑氏有山,相传为王氏祖先周太子王子乔乘白鹤升天之所。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二:“范蠡舟扁小,王乔鹤不群。”屈原《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曾与华强有约,愿做数月“缑氏山人”,为祖先子乔先生树碑立传。
颇喜“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二句,历代文人大抵皆以之自况。许浑诗多写“水”,后人将其与诗圣杜甫并称,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像评价。代表作《咸阳城东楼》,“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即出自此诗。
但因标题中“前缑氏”语意不明,华强疑此处“缑氏”为官职,并告“百度无解”。
跑了两个图书馆,终于查到该诗原文出处及诗解(如图)。原来,“韦明府”系韦姓官名,“明府”为刺史或太守之别称。韦姓家族在唐为望族,时称“澧州韦明府”者即有5人。
如此说来,“缑氏”绝不会是官名。许浑《丁卯集笺证》一书所做注释为:“缑氏县,在河南偃师南,因境内缑氏山而得名。”既是地名,那么,标题中的“前”字何来?古文中罕见这种将定语前置至地名、职务最前面的欧式句法。比如,不会用“前合肥段总理”、“前项城袁大总统”。有之,亦为别例。
如此,这个“前”字,只能存疑。
诗作特点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
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
另外,学术界说许浑是《清明》一诗的作者,多有争论,有待考证。
其诗现存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
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
《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文学评价
从总体上说,许浑缺乏对现实的自觉关注与刚健高朗的性格,追寻旷逸闲适、逃避社会的思想在他诗中显得更加突出。所以,尽管他也写过不少咏史诗,如“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鹜占浅莎”(《姑苏怀古》),“行殿有基荒荠合,陵园无主野棠开”(《凌歊台》)之类,但他在叹息的同时并没有批判意味,而是情绪更偏于消沉,一味哀叹岁华变迁,给人以灰暗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大量地写的是消极恬退的闲适诗。
从艺术角度来看,正他反复咏叹个人境遇和描写闲适的生活,诗的内容很单调,虽然技巧娴熟,意境却容易重复。像“扣舷滩鸟没,移棹草虫鸣”(《送同年崔先辈》),“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洲》),这种以鸟禽虫鱼来点缀的句子或许清新,却也过繁。
后人所谓“许浑千首湿”(《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的说法,就是对他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构成诗境的讽刺,但后人也同样认同他在这片领域开拓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主题。
洛阳道中 许浑
“欲满楼”出自《咸阳城东楼》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唐代诗人许浑的诗作,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诗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许浑《寄殷尧藩先辈》原文及赏析
作者:许浑
年代:唐朝\代
诗文:
洛阳多旧迹,一日几堪愁。风起林花晚,月明陵树秋。
兴亡不可问,自古水东流。.
出处:
全唐诗:卷531-43
Xu Hun
许浑
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
苏)人。生卒年不详。大和六年 (832)进士。任当涂、
太平县令。大中三年(849),为监察御史,“抱疾不任朝
谒,坚乞东归”(《乌丝阑诗自序》),居润州丁卯村
舍。后复起为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
史,世称许郢州。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辑缀诗作,因名
《丁卯集》。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
陵怀古》、《故洛城》、《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
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
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
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
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
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
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
通病。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
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
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
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
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
“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
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
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
“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
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
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
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
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
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
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陈伯海)
相关资料:
说青阳元处士墓
□ 李 晖
历代修撰和印行的池州地方志书,被文坛和学术界引用最多而又视为最有史料价值的,则是明代成书的《嘉靖池州府志》。这部著名地方文献出版的具体时间,是明世宗皇帝的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就是这部方志大典里,留下了这样一条令人寻味的历史信息:“元处士墓,在青阳县七里云鹤山麓。”这一“信息”,也给后人带来一些需要解析的问题。诸如:这位“元处士”何许人物?他有何功绩或名望,值得府志为他的墓地撰文留存?他又为何死后葬于青阳县境内“云鹤山麓”,等等。追溯、探索和解析这些问题,对了解和认识历史上的池州,尤其是唐朝的池州,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要想能解析上述这些问题,首先得弄清楚“元处士”这个人。
据我多年对池州的历史考察,以及池州相邻的皖南的原宣城地区、徽州地区的历史探索,综合文献史料和文物遗存,认定这位“元处士”,当是 唐代大诗人杜牧《樊川诗集》中《赠宣州元处士》、《题元处士高亭》诗题里的“元处士”。除此之外,整个皖南历代再也无“元处士”的称谓了。从《樊川诗集》原注中可知,这位“元处士”的名字是元孚。据缪钺先生《杜牧年谱》、《杜牧传》等著作,考证出杜牧与元孚的相识与结友,是在杜牧第二次任宣歙观察使幕府吏期间,即唐文宗皇帝的开成二年(公元838年)秋末至开成四年(公元840年)初春。在这一期间,与元孚交往的还有唐才子许浑。因为这期间许浑正在宣州辖属的当涂县任官。许浑写有《题宣州元处士幽居》、《灞上逢元处士东归》、《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冬日宣城寺赠元孚上人》等。许浑诗题中所见的“灞上”“东归”的元处士,所归城是宣州;“自洛归宛陵”的,归的依然是宣州,因为“宛陵”历来是宣州的代称和别名。诗题还透露出“元处士”的真名以及他的僧人身份。因为“上人”,即是僧人。古代文坛上,历来有将有德、智、善行的高品佛僧,一式地赞称之为“上人”的习惯。这种“习惯”,至少起之于晋代,《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注中,就引用了晋朝大书法家王右军(王羲之)对僧人用过这种称谓。在《全唐诗》和其他诗集中,更可以见到诸多的这个对僧人为“上人”称谓。
《全唐诗》在收录元孚诗作时所留下的作者小传这样写道:
“元孚,宣城开元寺僧。与许浑同时。或曰楚中僧。”
《全唐诗补编》在“补”元孚诗作时,亦附有相同的作者小传。“宣城开元寺”,始建于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原名永安寺,唐名开元寺,唐之后名是景德寺。《名胜志》称其为“若兰中之最胜者”。“若兰”者,寺院也。可知其在佛门中的重要地位。据《唐会要》记载:“(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十月二十九日,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月一日,并改为开元寺。”可知,宣州开元寺在武则天授元年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之间,曾名之为“大云寺”。“开元寺”之名,源自于玄宗皇帝的开元年号。
元孚既然是佛僧,杜牧诗题中何故称其为“元处士”呢?这也得到文坛风气中去寻觅答案。中国古代对那些拥有睿智才华和高尚道德而又不愿当官的文人,概尊称之为:处士。正史《后汉书》的“崔骃传”,即有“处士山积,学者川流。”可知古代把“处士”放在了“学者”等同的地位。杜牧诗题中称元孚为“处士”,而不称寺僧,足见在杜牧眼中,元孚首先是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学者,其次才是位德高行善的僧人。称其为“处士”,并不否定他的佛门身份。
其实,历史文献中也有元孚自标为僧人的记载。比如宋朝人陈思《宝刻丛编》的第十五卷,所收录的《唐福田寺经藏院记》碑文,文的落款处即写道:“崔龟从撰,僧元孚书。”这里明白地告诉人们:元孚是僧人。同时,也透露:元孚是位书法家,否则他绝无资格为佛教名碑书丹的。唐代的福田寺,在今湖北监利县境内。元孚还有首题名为《元孚五十年前游天台,宿建公院,登华顶,攀琪树,观石桥之险绝,缅怀昔游,因为绝句,寄知建长老,兼呈台州王司马》诗。从长长的诗题内,可知元孚“五十年前”游今浙江的天台山时,所宿的是“建公院”。此“院”是座以僧建为主持僧的寺院。诗“寄知”的“建长老”,也即僧建。“僧建”, 乃唐时名僧。唐时的台州,则今浙江的临海市。诗题中的“台州王司马”,则是时任台州刺史的王谟。元孚的这首负有“寄知”、“兼呈”两项任务的诗,诗题下即署有:“上都左街保寿寺文章应制内供奉大德元寺”的字样。唐时有上都、东都两京师。“东都”,是洛阳,而“上都”,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唐时的“保寿寺”,则在今天陕西西安市东北唐长安故城内的翊善坊。当年“台州王司马”王谟,收到元孚“兼呈”诗后,也写了首和诗给元孚,诗题为《奉和元孚上都左街保寿寺文章应制》。诗题的提供,我们即可知晓,元孚不仅是位名僧,而且是位当了官的大和尚。因为“大德”,就是唐朝时的僧官名称。这种官,是管理佛教界事务的专职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它具体职责是,代表大唐朝廷整肃寺院的法务;规范和执行佛门的纲纪,对违纪的僧人与以处罚;同时负责向僧侣传授经业。佛门的管理、教育两种重任一肩挑,可窥探此官的显赫和重要的地位。“大德”,是官名,同时也显示出元孚在道德、智慧、善行各方面的高品位,否则不会当上这种朝廷的命官的。
元孚这首“寄知”又“兼呈”诗,对他“五十年前游天台”的情态和环境,给予了“缅怀”。因为他署下“大德”官名,可知此时他不在江南,而是在长安。当年他游天台山,并且“宿建公院”,透露出“五十年前”,他已经入了佛界。因为佛门,起码自南北朝时期起,就有个规矩:寺院对南来北往的僧侣,负有接待责任和义务:管吃又管住。“五十年前”四字,亦揭示出元孚写这首诗时,早已步入老年岁月,至少也是七十老翁了。高龄的和尚,还当着僧官,又驻节于保寿寺,元孚于“保寿”环境下,获得高寿,这可谓是佛门的禅趣和禅乐。
值得探讨的最后问题,是死后的“元处士墓”,何故葬到青阳县的云鹤山。由于历史文献没有留下这方面记录,这个问题确切有点难于回答。但根据元孚的友人,几次赠于他从长安“东归”的诗来看,他对宣州和宣州开元寺,有着极为密切的情感和无限的眷恋。他是宣州开元寺僧,“东归”的当然是宣州。对于他的墓地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卒于长安,死于“左街保寿寺文章应制内供奉大德”僧官任上,按其愿望归葬于江南;一是元孚于衰垂之时,辞去了官职,致仕后回到了宣州,最后圆寂于宣州开元寺。开元寺,处宣州城内,一时对圆寂的元孚难于安置,故移葬青阳。青阳属池州,池州乃宣歙观察使管辖的三州(宣州、歙州、池州)之一,故也属“归葬”地域的范围之内。同时,自从新罗国僧地藏卓锡青阳县境九华山和住持化成寺之后,国内僧侣乃至新罗国僧,纷纷奔向九华山。作为一代名僧的元孚,他也将九华山当做想往之地。因此,元孚圆寂后,将他葬于青阳县的大九华山下,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青阳云鹤山麓的“元处士墓”,按佛门规矩,是座塔墓。
杜牧《赠宣州元处士》诗,诗的全文是这样地。诗云: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语;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陵阳”,是古代对宣州的代称。“默与玄相语”中的玄语,则是佛话。而“宽于一天下”五字,则将元孚的胸怀、志向、道德、善行,一并地推向了顶峰。细嚼这首诗,即可大致了解元孚的人生和命运。
纵观近现代成书的池州辖境的地方志书,再也不见了“云鹤山”这个地名,也没有关于“元处士墓”的记载。足可知,“云鹤山”作为古老地名,今已更改成了新地名;“元处士墓”,已经毁废无存了。但唐代名僧元孚葬于“青阳县云鹤山麓”这一历史的真实,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代晚期池州佛教事业的兴盛,尤其是九华山佛教的发展,对海内外佛徒包括佛门名僧,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寄殷尧藩先辈》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诗词。十载功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沈。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带月独归萧寺远,玩花频醉庾楼深。思君一见如琼树,空把新诗尽日吟。
赏析:十年功名翰墨林,为从知道自己相信浮沈。青山有雪熟悉松性,天空没有云称为鹤心。带月独自回到萧寺远,玩花频喝醉座楼深。想你一见到像琼树,空把新诗整天吟诵。
今天关于“许浑的诗”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