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谭嗣同的诗词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谭嗣同的诗词       对于谭嗣同的诗词的问题,我有些许经验和知识储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1.《诗词曲赋文·道吾山》原文与赏析2.谭嗣同临死前写下的诗的原

谭嗣同的诗词

       对于谭嗣同的诗词的问题,我有些许经验和知识储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1.《诗词曲赋文·道吾山》原文与赏析

2.谭嗣同临死前写下的诗的原文是什么谭嗣同临死前作的古诗

3.谭嗣同临死前的一首诗是什么?

4.谭嗣同的《绝命诗》全文?

5.秋风吹散马蹄声的前一句

6.谭嗣同临刑前的名句是什么?

谭嗣同的诗词

《诗词曲赋文·道吾山》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道吾山》原文与赏析

        谭嗣同

        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

        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

       

        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入于禅而又出于禅的咏禅诗。诗题作《道吾山》,点明了诗作所咏所感的地点。此山在诗人的家乡湖南浏阳县城之北约10里,东西走向,势如浏阳县城之屏风。山上有古寺、深潭与群峰。古寺处所幽雅,佛事颇盛。潭水颇深,号称老龙潭。群峰林立,状如莲花,号称七十二峰。

        首联“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是诗人西望之远景,也点明了全诗的时间背景。夕阳西下,将落而未落,仅有一树之高,似乎是依恋着树木山峰而不忍下落。但是,毕竟暮色是愈来愈浓了,曾几何时,已经日落西山,暮色与山色已经浑然一体。“恋”字写将落之残阳,以情写其动态。“入”字写残阳之落山,以动词写暮色。

        二联“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是诗人所见之近景。古寺,上有闲云,下有仙鹤,闲云俯首伫足如依恋仙鹤而不去。旁有龙潭新月初照,宁谧深邃,略有神秘之感。

        三联“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是诗人禅机触发之所感。夕阳西下,飞鸟投林,行人还家,万物思归,很容易引发人们天地有时而尽的惆怅之情,也很容易引发人们何处是归宿的遐想。闲云野鹤,初月深潭,古寺钟声,又很容易诱发人们超凡出世之想。置身于上述境地,诗人果然触发了禅机。他一时之间万念俱消,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尘消百尺瀑”,比喻尘缘之念如同被百尺瀑布冲刷得干净净,荡然无存。“心断一声钟”,意即尘世之杂念已经被佛门的钟声所警醒,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比喻。

        最后两句“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自问自答,是诗人对于禅机的追求和走出禅机的所闻所感。“著”同“着”,是“着落”之意。“何著”,是在何处之意。“蛩”,指蟋蟀。诗人自以为万念俱消,触发了禅机,但是诗人又禁不住发问,那渺茫的禅意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好似迷途知返,诗人又回到了尘凡世界。如梦初醒,只听蟋蟀唧唧。

        这首诗的前六句的画面和意境是那么庄严和静穆,而结尾的画面是如此琐碎,轻巧。前后反差如此之大,诗人当有几分自我解嘲的意味。

        谭嗣同生于北京,长于北京,长期在南北各地从事政治活动,但从12岁起多次回到过原籍浏阳,这首诗当作于他21岁至30岁之间。

        谭嗣同短暂的一生学过儒、佛、也曾研究过基督教的经典,但他学儒只是取其积极用世精神,学佛是取其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的献身精神,研究基督教也只是取其众生平等的精神。他始终是社会改革的志士,不曾笃信过任何一种宗教,这首诗也可以当做谭嗣同思想历程中的一个例证。

谭嗣同临死前写下的诗的原文是什么谭嗣同临死前作的古诗

       望海潮·自题小影原文: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望海潮·自题小影注释

        1骨相:人的体格状貌,古人常以此估测一个人的前程后事。2颜酡:饮酒脸红。周履靖《拂霓裳·和晏同叔》词:「金尊频劝饮,俄顷已酡颜。」3科:古典戏剧中表示动作的用词。

望海潮·自题小影赏析

        谭嗣同的这首自题小影,上片「曾经」三句,先写自己年来踪迹,他小时居京师,十三岁随其父外放甘肃,十五岁回湖南浏阳拜师读书,再返西北,天南海北,道路遥远,故颇多感慨。「骨相空谈」三句,谓己少有壮志,从骨相看,必成大业,但岁月匆匆已历十八春秋,却一事无成,只有肠轮自转,暗自感叹。「春梦」三句转入小影,曾对春帆细雨,做过美丽的人生之梦,回首十八年春秋,无所作为,他只有对己大喝一声「春梦醒来」。面对小影前的几枝瓶花,他想到国事日非,外侮迭至,真是百感交集,郁塞难抑。

        下片从写小影转而写自身。从湖南水乡来到西北高原,对镜自照,风尘满面,镜中人与影中人对比,镜不随人意,那醉后的红颜,实为风尘所致。还想慷慨高歌,但对现实的失望,使他发出「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的慨叹,再看镜中之人那风尘挂面的模样,他几乎不能相信那就是自己。

        全篇借题小影而抒壮志消磨,事业难成的感慨,表现了词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有怀抱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抑塞之感,慷慨激昂,颇见风骨,正如词人所评:「尚觉微有骨气」。

       

        诗词作品:望海潮·自题小影 诗词作者: 清代 谭嗣同 诗词归类:豪放、感慨、壮志难酬

谭嗣同临死前的一首诗是什么?

       1、原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3、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

谭嗣同的《绝命诗》全文?

       《绝命诗》。这首绝命诗是这样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就的。我们都知道,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三大领袖人物之一,排在康有为梁启超之后。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完全是可以逃走的。但是,他没有。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主动求死的节奏。而当时,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同仁和友人都苦劝谭嗣同逃走,被他拒绝了。于是,他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

详细介绍: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据说谭嗣同五岁时曾经昏死三日,后来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书生,还在湖南办报纸,倡导开矿山、修铁路,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8年,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但是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却没有逃亡而是英勇就义了。

秋风吹散马蹄声的前一句

       谭嗣同《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释:审一首绝命诗。戊戌政变失败后,许多人劝谭嗣同到日本去避难,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后被杀。他死得很壮烈,所以这绝命诗也极壮烈。“横刀向天笑”,确有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气概。“肝胆两昆仑”指肝胆相照的两位朋友,一般人认为指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诗句对爱国者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谭嗣同临刑前的名句是什么?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秋,自己游历潼关的季节。马蹄声,指历史上发生在潼关的战争,比如曹操与马超,明朝与李自成。整句诗就是说,过去的战争历史远去了。

       诗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出自古诗《潼关》,作者为古代诗人谭嗣同,其内容如下: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诗人谭嗣同资料

       谭嗣同的诗词全集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

       谭嗣同的诗词全集: 《冬夜》 《似曾诗》 《潇湘晚景图》 《牡丹佛手画幛七绝》 《除夕感怀》 《三鸳鸯篇》 《江行》 《戊戌入都别友人》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相关信息

       空使风头卷絮,为他飘荡花城。

       一别杜陵归未期,只凭魂梦接亲知。

       听裂岸、怒涛惊。

       微笑遮纨扇。

       牵吟过夏惟忧尽,立看移时亦忘回。

       传语无忘晒蓑句。

       夜深青灯耿窗扉,老翁稚子穷相依。

       阿瞒那可语,平日笑桥玄。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尽还生。

       八关六腑三宫,总和畅,万神悦。

       虽沾寸禄已后时,徒欲出身事明主。

       与君同一醉,明日旋分愁。

       只今犹有疏野调,但绕莓苔风雨畦。

       烟起药厨晚,杵声松院深

谭嗣同最著名的一首诗

       谭嗣同临刑前的名句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出自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

       “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谭嗣同最著名的一首诗是《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是一首视死如归、慷慨悲壮的就义诗,是诗人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捕后在狱中墙壁上题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诗文如下: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中通过描写张俭和杜根这两个历史人物受迫害而人们却暗中保护他们的故事和诗人自己为维新变法以身殉难、甘愿牺牲的情景,表现了维新变法的正义性和深得人民的支持与同情以及诗人以死赴难、壮烈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这首诗运用历史典故,并以昆仑山作比喻,感情饱满,笔力千钧,读起来感人至深。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准备为维新变法慷慨就义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崇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诗句格调高亢,大义凛然,悲壮慷慨,肝胆照人,是诗人决心选择牺牲,用鲜血为后继者开路的大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流传最广,自:依然,当然。横刀:手中握着宝刀。指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向天笑:仰天大笑。这里表示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去:出奔,出走。

       这里指康有为、梁启超出走。留:留下。指诗人自己留下。肝胆:比喻赤诚的心。昆仑:昆仑山。这里比喻去留两者都是顶天立地的人物。这两句大意是:我依然手中握着宝刀仰天大笑,出走还是留下,赤诚之心像两座昆仑山顶天立地。

       好了,今天关于“谭嗣同的诗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谭嗣同的诗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