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明月皎夜光注音_明月皎夜光注音版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明月皎夜光注音_明月皎夜光注音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明月皎夜光注音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明月皎夜光注音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遗迹怎么造句
2.蝉刘禹锡诗句拼音版
3.明月皎夜光拼音版
4.唐宋时期的官方语言和当代哪个地区的方言更接近?
遗迹怎么造句
遗迹的造句有: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生命是蜡烛,一点一点地燃烧,等到燃尽的时候,不留下一点遗迹。
遗迹的造句有: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拼音是:yíjì。结构是:遗(半包围结构)迹(半包围结构)。注音是:一_ㄐ一_。词性是:名词。
遗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遗迹yíjì。(1)前人留下的痕迹。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遗_”。亦作“遗_”。⒉指留下的脚印。引《晋书·卫恒传》:“邕(蔡邕)作《篆势》曰:‘鸟遗_,皇_循。’”唐柳宗元《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_。”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周公告诫成王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禹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⒊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引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胤天资聪朗,才通行_,昔_选曹,遗迹可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今池林_灭,略无遗_矣。”宋苏轼《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湘东碑。”宋苏辙《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_令人看。”元虞集《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_,足以风动其人。”明谢肇_《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_也。”明沉德符《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登封县有观象、测景二_,乃周公营洛邑时,手建遗_,其土圭表漏尚存。”清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_。”杨朔《永定河纪行》:“在翠微峰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⒋犹遗墨。引《北史·崔宏传》:“_崔宏_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丹徒盗发晋郗_墓,大获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_。”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_杜羔_忽_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_。”宋王谠《唐语林·伤逝》作“遗迹”。宋苏轼《墨宝堂记》:“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_至多。”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_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_片幅耳。”清王士_《香祖笔记》卷七:“唐李石《续博物志》:陶隐居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焦山《_鹤铭》,皆其遗迹。”⒌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引《国语·楚语下》:“灵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韦昭注:“灵王不君,罢弊楚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_手好,弃我如遗_。”北魏杨_之《<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_资财若遗_。”《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⒍谓忘乎形迹。一本作“遗迹”。见“遗迹”。引《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_之下,遗_江湖之上。”李善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郭象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张铣注:“遗_,谓心相知而_相忘也。”
三、国语词典
前人所遗留的陈迹。
四、网络解释
遗迹(遗留下来的痕迹)遗迹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íjì,指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语见明·归有光《项脊轩志》:“瞻顾遗迹。”
关于遗迹的近义词
古迹奇迹遗址事迹陈迹
关于遗迹的诗词
《梅花百咏·含章遗迹杳难详》《苍梧访绿珠太真遗迹》《小憩月华寺问智药眉山两公遗迹》
关于遗迹的诗句
遗迹白云隈十步一遗迹遗迹白云隈
关于遗迹的单词
monumentvestigeremaintracesruinsremainsrelic
关于遗迹的成语
遁迹黄冠流风遗迹恶迹昭著匿迹隐形浪迹天涯梗迹蓬飘
关于遗迹的词语
杜门屏迹比肩叠迹梗迹蓬飘匿迹隐形浪迹天涯闭门扫迹人迹罕至流风遗迹比肩接迹遁迹黄冠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遗迹的详细信息
蝉刘禹锡诗句拼音版
固的组词:闭固、必固、固必、感并固、绸固、醇固、胆固醇、类固醇、_固醇、固氮菌、固氮、凝固_、固定工、固定、_固、鲠固、巩固、固然、
固的笔顺是竖、横折、横、竖、竖、横折、横、横。
固字的笔顺图解
共八画
固
1
竖
2
横折
3
横
4
竖
5
竖
6
横折
7
横
8
横
固字的笔顺分布演示图
固的拼音为gù,部首为口,结构为全包围结构,注音为ㄍㄨ_,笔顺编号为25122511。
固字的具体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本解释
(1)(形)结实;牢固:稳~|本~枝荣|基础已~|大堤要加高、加宽、加~。(2)(形)坚硬:~体|凝~。(3)坚决地;坚定地:~辞|~请|~守阵地。(4)(动)使坚固:~本|~防。(5)(Gù)姓。(6)(副)〈书〉本来;原本:~有|~当如此|~所愿也。(7)(副)〈书〉固然:坐车~可;坐船亦无不可。
二、百科解释
基本解释:1、结实、牢固:稳~。2、坚硬:~体,凝~。3、坚决地、坚定地:~辞,~请,~守阵地。4、使坚固:~本,~防。5、鄙陋:~陋。6、同“痼”:~疾,~习。7、本来,原来:~有。8、固然:~可。9、姓。固,[古慕切],四塞也。从囗古声。
三、详细解释
形容词(1)(形声。从囗(wéi),“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本义:坚,坚固)(2)同本义固,四塞也。——《说文》亦孔之固。——《诗·小雅·天保》。传:“固,坚也。”_陈固列。——《左传·成公十六年》弱颜固植。——《楚辞·招魂》筋骨欲其固也。——《吕氏春秋·达郁》秦孝公据_函之固。——汉·贾谊《过秦论》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荀子·王霸》良马固车。——《韩非子·难势》(3)又如:固项(牛皮制的护领);固阴(隆冬时阴气固结);固植(根基巩固。比喻意志坚定不移)(4)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资治通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5)又如:固塞(坚固的要塞)(6)久固,久也。——《小尔雅·广诂》臣固闻之。——《国语·晋语六》皆以太子为非固相也。——《战国策·魏策二》(7)疾病经久难治的。后作“痼”季冬行春令,则“国多固疾。”——《礼记·月令》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商言有固疾。——《汉书·王商传》(8)安定,稳固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国可以固。——《国语·晋语二》(9)又如:固色(安定的情绪和神色)(10)固执,专一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唐·杜牧《阿房宫赋》(11)又如:固护(精神专一,意志坚定)(12)鄙陋鄙人固陋,不知忌讳。——汉·司马相如《上林赋》(13)又如:固陋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14)坚定上无固植,下有疑心。——《管子·洁法》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15)又如:固植(固志。坚定的意志);固色(坚定的志节);固宠(宠幸眷爱,坚定不移)动词(1)安定。如:固圉(使边境安静无事)(2)巩固;使坚固;加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3)又如:固堤;固垒(加固营垒);固壁清野(固壁,加固壁垒,使敌不易攻击;清野,转移人口、物质,使敌无所获取);固位(巩固保持权位)(4)安守;坚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晋·陶渊明《饮酒》诗十六(5)又如:固穷(信守道义,安于贫贱穷困)(6)禁锢;闭塞。如:固扃(牢牢关闭);固塞(闭塞,不开朗)副词(1)执意;坚决地蔺相如固止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少年固强之。——《聊斋志异·促织》(2)又如:固守阵地;固却(坚决拒绝);固获(坚持据为己有);固谢(执意推辞;谢绝);固让(再三辞让)(3)必,一定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4)又如:固必(引申义:一定;必然);固当如此(5)原来;本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韩愈《师说》(6)当然;仍然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宋·苏轼《教战守》余固笑而不信也。——宋·苏轼《石钟山记》(7)确实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8)已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9)又如:固众(固然很多)(10)通“胡”(hú)。何,何故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庄子·天地》
四、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固卷六囗部四塞也。从囗古_。古慕切说文解字注(固)四塞也。四塞者_罅漏之_。周_夏官掌固注云。固、_所依阻者也。_曰固。野曰_。按凡_牢曰固。又事之巳然者曰固、_故之假借字也。_官掌故、唐官多作掌固。从囗。古_。古慕切。五部。
五、辞典解释
固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基本字义固读音:gù怎么读:形容词结实、坚硬。_组词:「牢固」、「稳固」、「坚固」。《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形容词坚定、确定。《韩非子.五蠹》:「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动词安定。_组词:「巩固国防」。《国语.鲁语上》:「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动词禁闭。《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副词坚决、坚持、极力。_组词:「固守」。《书经.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辞。」《老残游记.第四回》:「那人再三固让。老残仍送出大门,看那人上马去了。」副词原来、一向。_组词:「固有道德」。《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副词当然、诚然。唐.柳宗元〈封建论〉:「州县之设,固不可华也。」《聊斋志异.卷一一.王大》:「谄者固可诛,谬者也可恨也。」副词姑且、暂且。《老子.第三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若之,必固强之。」名词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固来。固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基本字义固读音:gù怎么读:结实、坚硬。_组词:牢固、稳固、坚固使稳定。_组词:巩固、固定、守源固本坚决的。_组词:固守、固辞、固执己见原来、一向。_组词:固有、固知、固所愿也→固然固的解释(来源:小字典)基本字义固安定、牢靠。_组词:「坚固」、「稳固」、「牢固」。坚定不移。_组词:「固守」、「固请」、「固辞」。原本。_组词:「固有文化」。坚硬。_组词:「凝固」。使稳定。_组词:「巩固」、「固定」。固体:不会流动,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体。如金、银、石、木等。固然:虽然。_组词:「玫瑰固然美丽,却容易凋谢。」
下面介绍下固字的其他相关知识:
关于固字的英语有:
steady、fixture、immobilized、firm、set、fasten、immobilize、obdurate、
关于固字的诗词有:
《菩萨蛮(淹泊平山堂。寒食节,固陵绿事参军表弟周元固惠酒,为作此词)》、《北固楼·北固横江尽》、《固陵道中·固陵城下两龙争》、《固陵道中·茅舍荒凉旧固陵》、《晓过固城湖·放船快度固城湖》、《答吴伯固·伯固读我诗》、《北固山·登临来北固》、《北固山·名山推北固》、《戏鹤林·柱下固能官老子》、《题黄亭虞丈·修爵固当修天爵》、
关于固字的组词有:
闭固、必固、固必、感并固、绸固、醇固、胆固醇、类固醇、_固醇、固氮菌、固氮、凝固_、固定工、固定、_固、鲠固、巩固、固然、
关于固字的成语有:
安之若固、本固邦宁、根结盘固、根牢蒂固、根深柢固、根深本固、根深蒂固、根深_固、固不可彻、固壁清野、固执成见、固阴冱寒、固若金汤、将夺固与、将取固予、君子固穷、名我固当、磐石之固、盘石之固、蟠据固结、
关于固字的书法图有:
明月皎夜光拼音版
1. 刘禹锡关于蝉的诗句
刘禹锡关于蝉的诗句 1.有关于蝉的诗句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
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
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异,各臻其妙。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小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4)与咏燕诗不同,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之污浊者。代表之作当属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 。
陆龟蒙:“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罗隐:“大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偕君绥。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在陆之笔下,蝉是卑鄙无能之辈;而罗之笔下,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两诗借蝉言志,旨在讽刺批判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昏暗。
(5)其余如:唐人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蝉》)、清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
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咏蝉》),也。
2.所有关于蝉的诗句
原发布者:杏猫网
关于描写蝉的诗句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11、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12、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13、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14、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15、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16、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
3.有关蝉的诗句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青翠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蝉 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早蝉 唐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晚蝉 唐 卢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4.描写蝉的诗句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 司空曙《新蝉》)。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 白居易《早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宋 杨万里《听蝉》)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宋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唐 雍陶《蝉》)
5.写蝉的诗句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唐初]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齐天乐·蝉 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齐天乐·蝉 仇远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音早鸣秋树。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齐天乐·蝉 周密
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
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凄凄切切。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
现代人咏蝉诗句
《秋蝉》
袅袅迎来二月天,阡上农夫说丰年。
待到清秋白露日,又是秋风送秋蝉。
6.有关于蝉的诗句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唐 卢仝《新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听秋蝉,秋蝉非一处。
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
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异,各臻其妙。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小序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4)与咏燕诗不同,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之污浊者。代表之作当属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 。
陆龟蒙:“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罗隐:“大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偕君绥。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在陆之笔下,蝉是卑鄙无能之辈;而罗之笔下,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两诗借蝉言志,旨在讽刺批判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昏暗。
(5)其余如:唐人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蝉》)、清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
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咏蝉》),也都。
7.有关蝉的诗句
蝉 唐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青翠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蝉 唐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早蝉 唐 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晚蝉 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8.关于蝉的诗句或含有“蝉”的诗句
咏蝉 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作者:虞世南 垂蕊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唐 卢仝《新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听秋蝉,秋蝉非一处。
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
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唐宋时期的官方语言和当代哪个地区的方言更接近?
明月皎夜光拼音版如下:ming yuè hé jiǎo jiǎo ,zhào wǒ luó chuáng wéi。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yōu chóu bú néng mèi ,lǎn yī g pái huái。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kè háng su yún lè ,bú rú zǎo xuán gu 。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chū hù dú páng huáng , chóu s dāng gào shuí!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yǐn ling hái rù fáng ,lèi xià zhān shang y。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译文: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深秋的夜,东壁的蟋蟀在低吟着。
此时夜空中玉衡、开阳、摇光 三星显示时节已进入了初冬,那闪烁的星辰,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深秋的草叶上,已沾满晶莹的露珠,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了。
从那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听到了断续的蝉鸣声,往日的那些玄鸟都哪里去了?原来是此时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和我一起携手同游的好友中,有些已先飞黄腾达了。
可是他们不念同门携手的情意,把我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不屑一顾!
夜空中那叫作"箕星""斗星,"牵牛"的星辰,,它们既不能颠扬,斟酌和拉车,为什么还要取这样的名称? 真是虚有其名!想到当年友人说同门之谊“坚如磐石”""而今却已荡然无存,虎名又有何用呢?
北流话·唐宋音
陈高林
前几年,我阅读广西作家张发财的著作《一个都不正经》,在最末的一页有这样的叙述:王力先生认为广西北流话就是唐宋普通话。作为北流人的我,免不了产生好奇心。张发财先生是个学者型的作家,虽然所写有点“八卦”,但是所写的东西总是有依有据,不至于胡说八道吧!出于好奇,我用了近五年的时间进行探讨,结论是:这是真的。依据基于两点:海丝路古道的节点北流必定流通官话;南宋初该海丝路古道的改道形成北流河自然封闭,必定会产生语言化石。
一、中国官话的发展脉络
所谓“普通话”,应该是普遍使用的语言。为了上传下达,官方往往以相对普遍流行的一种语言定为官话。我国最早流行的官话是雅言,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雅言便发展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雅言也”。
雅言是中原官话的雏形,那么秦汉语则是发展期,唐朝及北宋语是中古中原语言
南宋之后,中原受西夏、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占领,汉语开始胡化,一般认为
到了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急剧地向北京官话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又出现了不属“平上去入”传统的四声的轻声声调。
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北京话为普通话的标准音,并且不再称为官话。
由此看来,中原官话有三个转折点,北宋以前,南宋(客家话)、元以后。
那么,保留和延续唐及北宋中原官话的语言还存在吗?
存在的,就是粤语,粤语不受客家话和元朝官话影响而独立保存和发展了。
粤是现在广东的简称,但从历史上说,粤是指两广、即广东、广西。两广在秦统一中国之前被称为“百越”,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即湖南)也没有统治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形势,派兵南下征服百越,因此造成中原军力空虚,以至于“陈胜吴广起义”及“楚汉双雄”横扫中原,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秦
不少专家认为梧州是粤文化的发源地,是广信县的县
广西的粤语有四个片系。
梧州粤语(梧州话):梧州粤语属广府片,与广州话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区、平南大安、丹竹、武林三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州及附近。
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在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
钦廉粤语(钦廉话):钦廉粤语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异小,主要分布在钦州、合浦(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北海市。
勾漏粤语(北流话):分布在北流河沿岸、南流江上游,藤县、容县、北流、陆川、玉林、博白、兴业一带。此外,还有贵港、蒙山。
广西粤语四个片系中,勾漏粤语与广州话相距最大,其余三个部分都与广州话接近。哪一种方言最有可能保留着唐宋(北宋)官话呢?我认为是勾漏语,因为勾漏语具备了唐宋官话的流通和保留的两大基本条件。
二、海丝古道的节点必流通官话
北流是中国南方古道最重要的节点。在西周时期,越南中部越棠,遣使万里迢迢到周都镐,向周王室进贡。使者从本国乘船沿北部湾海岸向北航行,至合浦海边登岸,再取水路和陆路北上,最后到达镐。这条路必须经北流鬼门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大军攻打岭南,由于“百越”之地山高林密,彰气四伏,粮草运输极为困难,用了三年时间久攻不下,于是下令开凿灵渠。灵渠,也称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在此同时,一条通往钦州、交趾、海南的古道形成了,走南闯北的人可以从中原乘船入汉水沿长江进湖南湘江再进入广西灵渠,从灵渠漂桂林漓江,然后沿桂江到西江,再沿北流河逆流而上到达北流,在北流的沙街码头上岸,再步行或坐轿骑马到玉林南流
东汉交趾征侧、征贰姐妹暴动,沿此道北上占领六十座城池。马援将军领兵三万沿此道平乱于交趾。
西晋石崇作为采珠使常走此道,经南流江上游博白时,迎娶了绝色美女绿珠,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骆宾王有诗曰“绿珠犹得石崇怜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与牛党之争中失利,被贬到海南,在北流留下了诗句“千之千不还,今度鬼门关”。唐朝张说《南中送北使》诗之二有:“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宋朝黄庭坚《竹枝词》之一有“鬼门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张说和黄庭坚未必经过北流,但可见此古道上的鬼门关名声远扬。
北宋苏轼确确实实在被贬海南时,往返经过北流。北流的桥头公园景苏楼中有一块石刻,曰“东坡筏河图”。图中刻着苏东坡离岸下筏的情景。苏轼《竹枝词》有:“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鮓瓮头船”的词句。他在海南时接还京旨意之后,也吟出“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的诗句。
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在投降派的围攻下,于建炎二年(1128年),被贬谪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纲与儿子李宗之南渡琼州,二十九日被赦放还。往返之间,曾在容县都峤山留下足迹,所以必走此道。
唐朝诗坛“神童”王勃是否经过北流河过鬼门关往交趾呢?有人认为王勃死前到过广州,应该是在广州乘船至交趾。不对,唐朝时虽然广州有海外贸易,但多是海外船只,而且由于造船与航海技术尚未发达,海上行船风险很大,王勃不会冒这个风险。他在广州会友后,会从广州乘船逆上,经西江、走北流河这条古道。越南北部的义安省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基地及祠
由此可见,此古道是人来人往的。
北流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地节点。北海的合浦已经定为了古代海丝路的始发港,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13年,西汉汉武帝征服
这段陆路大约有三十公里,货物运至北流沙街码头上岸,经现北流的水浸社、过鬼门关,到达玉林南流江古渡装船,然后顺流到合浦。沙街,就是作家林白笔下充满童趣的沙街。五十年前,沙街还有一个古老
不少人南来北往,大量的货物运输,必定需要大量的轿夫、车夫、搬运工。这些人也必定要学会中原官话,否则是没法沟通、抢到生意的。这就是北流话的来源。现在才改革开放四十的上,蜂涌出国旅游才二三十年,越南泰国的旅游点都能流通普通话,连美国的一些街头小贩也会操着美式的北京音与中国游客讲价。而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起着重要作用的海丝古道的节点——北流,不可能不流通官话,而且会随着朝代的更换,与时俱进。
三、古航道的变更,必然留下语言化石
株罗纪时期,整个地球的大陆都是恐龙的世界,但能留下恐龙化石的地方却岭外代答》之中。
《岭外代答》刊刻于淳熙五年(1178年),宋代地理名著,共十卷,作者周去非。
周去非(生卒年:1134~1189年),字直夫,浙东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周去非在29岁那年得中进士,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周去非赴广西任钦州教授。“教授”是宋代的地方教职官,州里的教授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教育局长。第二年他回乡丁忧。回永嘉没住多久,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周去非“再仕峤南,备历崎岖”,又回到了岭南的工作岗位。这回是在静江府(桂林)所属古县任县尉,成了范成大的幕僚。他的职务工作是揖盗,一介书生当了“公安局长”。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赴成都上任,周去非回钦州继续任教授。此时名将
南宋偏安江南,广西变成了派官、经商的重要门户,士子官商都想了解此地,就因为穷于酬答那些打听岭南情况的访客,从而写出了一部《岭外代答》。这部书稿
后世人研究认为,“代答亲故”只是周去非自谦的说词。他在广西时已经处处留心,自序云“随事笔记,得四百余条”,而且所词皆为“疆场之事 、经国之具,荒忽诞漫之俗、瑰诡谲怪之产”。这明显是为写志书做准备。“导时训方氏其将有考于斯”才是他作书的真正动机,即供时人与后世参考,从而达到他“立言”的目的。
果然《岭外代答》在内容丰富方面都要大大高于之前各种广西史志著作,受到近现代学者重视,被推为唐宋时期广西史志的压卷之作。
《岭外代答》中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岩洞、山川、河流,对外贸易等等,都有较详尽的记录。但是有些方
为什么要改道?原因有三。一是到了南宋,造船技术和航运水平大大提高,船只高大,载货多,且经得住江海风浪的冲击。二是走北流河段有三十公里的陆路,需搬运换船,而到广州港则一路水运。三是北流河逐渐浅
航运改道之后,北流河和南流江上游自然封闭,其程度虽然不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相差出不会很大。不然,周去非不会全然不知。
据说明朝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徐霞客,他还是走过此古道的,他“游山川如会知己,探穷凹如掘至宝”。他的目的是探险猎奇,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明朝北流河的闭塞程度。
古航道的变更,时间点正好与中原官话发展的节点吻合,南宋初期以前的官话就这样被保存下来。此外,因为南宋前此古道热闹,大量的中原汉人于秦汉时期就南迁于此地,当地的少数民族早就被迫离开,他们的语言也不可能与官话融合,由此保住了中古中原官话的纯度。
一座巨大的古中原语言的化石山形成了。
四、王力大师与
1900年,王力出生在广西博白的一个叫岐山坡的小村落,当地人讲的是地佬话。这是一种古老的汉语言。地佬话有声母24个、韵母46个、声调10个。30年后,从山村走到法国巴黎的王力,用现代科学仪器测试博白地方话
王力(又名王了一)的著作有两本与勾漏语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力是博白人,博白位置南流江的上游,当地流行的有两种方言,客家话和地佬话。王力所在的岐山坡村是讲客家话的。另一种是地佬话,属粤语勾漏片语。王力也会讲流利的地佬话。王力的儿子秦似(原名王辑和)教授说:“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白话,跟玉林、北流、容县、陆川的土白话差不多,属于粤方言的分支,这种土白话保存了《广韵》的声调系统,至今有十个调数”。这里所说的土白话就是地佬话。王力就是凭着他对地佬话的熟悉和研究,用法文写成了10万字的毕业论文《博白方言实验录》,从而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一举成名。
另一本著作是王力的《汉越
为什么王力对汉越语会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下决心去研究?我认为,王力作为一个语言学家,他了解古汉语的发展史,他知道古汉语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成熟定型,因为历史的原因,从南宋开始中原汉语不再传承及北宋的语言系统,而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唐宋语似乎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还有没有唐宋语的活化石呢?他希望去寻找,去挖掘,努力填补古代汉语史上的这一段空白。此外,他感觉到自己家乡土白话(勾漏语)与
王力是常翻阅《广韵》的。《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南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广韵
所谓的土白话就是勾漏语,粤语的一个分支,其代表就是北流话。北流话是否就是唐宋普通话?王力打了个大大的问号。除了
以下是王力在《汉越语研究》中写的小引
“一九三九年秋到一九四〇年夏天,我因为得清华大学准我休假,在河内远东学院做了一年的研究工作,除了阅读一般关于东方语言的著作外,特别注重汉越语的研究。关于汉越语我写了一本笔记。一九四〇年秋天,我在西南联合大学开了这一门功课。一九四七年,我在国立中山大学文科研究院也开了这门功课。我始终没有敢把它写成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因为我以为短短一年的研究是不够的,希望将
从王力《汉越语研究》的小引中可以看出,王力为揭开勾漏语之谜心情极为迫切,当时他在清华大学任教,竟然请休假一年。我想既是休假是没有工资的。但是,研究工作遇到了不少的难题。首先,在传授唐朝官话之前,当地人就有了自己原来的语言,融合起来后会大大变味,就象今天的“南普”,是现代普通话与壮族语的融合。其次,后来的
五、语言化石山
既然勾漏语是语言化石山,而勾漏语的代表是北流话,我本人从小就在北流长大,对北流话极为熟悉,就作初步的探究,以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发掘
北流话主要分上里话和下里话,上里话受高州话影响,是另一个粤语片系,不属勾漏粤语片系。本文所指的北流话,是指北流城区为代表的下里白话,才是较纯的唐宋官话的语言化石。
1.一些几乎消失的古字,在北流话中还常用。
揞,读音ǎn。释义:用手指把药面按在伤口上。举例:快在伤口上揞些消炎粉。北流话:读音相似、入声,字义延伸,例:这事你想揞也揞不住。
苶,读音nié。释义:疲倦,精神不振。举例:孩子有点苶,可能病了。北流话字义不变,读音相似,nià
尥,读音liào,释义: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踢。举例:尥蹶子。北流话:读音相似liāo ,字义延伸,也可以用于人。例:你为什么用脚尥我。
潲,读音shào,释义:雨点被吹得斜洒。举例:雨往屋里潲。北流话:读音相同,字义基本相同,举例:昨晚,我潲了点雨,感冒了。
溏,读音táng,释义:不凝结,半流动。举例:溏心鸡蛋。北流话:读音tuang,入声,字义不变,举例:我大便溏,要调理。
敹,读音liáo,释义,缝缀,敹贴边,敹上几针。举例:袖口开了,敹几针就好了。北流话:liāo ,字义相同,举例也可相同。
扽,读音:dèn。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举例:把绳扽直,把衣服扽平,北流话,读音,释义举例皆同。
2.北流话里还有不少现代汉语及广州话已消失的古汉语词汇原义。
走,在现代汉语中是“行”的意思,如走路、行走、走亲戚。广州话是离开的意思。古汉语里是“跑”的意思,如“走马观花”、“不胫而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乐府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北流话中“走”也是跑的意思,例:“你走不赢我”是“你跑不赢我”。
箸,在现代汉语和广州话中基本消失,在文言文中是“筷子”的意思,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北流话现还常用“箸”表示筷子,称“筷箸”。
现代汉语中的“蟋蟀”在古代称“促织”。《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唐杜甫《促织》诗有“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北流话也称“促织”,但读音有偏移,叫“竹卒”
“扯呼”是宋代绿林好汉的“匪话”。在金庸大师的《连城诀》中常见。通常与“风紧”配合使用。“风紧、扯呼”即为“情况危急,赶紧溜走”。北流话中还常见,但“呼”读“wǒu”。
此外,“架势”、“吃酒”、“大虫”等文言文实词词汇均保留在北流话中。文言虚词在北流话中仍保留的现象也常见。
“邪(yé)”在文言文中可作疑问助词。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邪”在北流话中也作疑问助词用,读音极为相似,读xie入声。
文言文中的常用感叹词“呜呼、哀哉”在北流话中也常见,也表示感叹、惊叹。读音是“禾哦、哎在”。
3.北流话几乎保留了所有古入声字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代“普通话”以即标准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有的方言至今还保留入声字音,但保留的程度不同。而北流话则保留了几乎所有的入声字。
入声字很多,以下是平声而又较常见的百余入声字:
八、搭、塌、邋、插、察、杀、煞、夹、侠、瞎、辖、狭、匣、黠、鸭、押、压、刷、刮、滑、猾、挖、哲、舌、鸽、割、胳、搁、瞌、喝、合、盒、盍、曷、貉、涸、劾、钵、剥、泼、摸、脱、托、捋、撮、缩、豁、活、切、噎、汁、织、只、掷、湿、虱、失、十、什、拾、实、食、蚀、识、石、劈、霹、滴、踢、剔、屐、积、激、击、漆、吸、息、媳、昔、席、锡、檄、现、揖、一、壹、扑、匍、仆、弗、绂、拂、福、蝠、辐、服、伏、茯、督、突、秃、俗、出、蜀、窟、哭、忽、惚、斛、鹄、屋、屈、诎、曲、戌、拍、塞、摘、拆、黑、勺、芍、嚼、粥、妯、熟、
以上全部一百二十九个字。用北流话读,只有“摸”、“八”读不出入声,但是“摸”字是多音字,“摸鱼”读平声,但“偷鸡摸狗”的“摸”字在北流话中读入声。“八”在北流话中读去声,在更古老的玉林话和较现代的广州话中也不读入声。这是为什么,我不得其解。但还是可以说北流话几乎保留了几乎所有的入声字。
4.从古诗联中看北流话
《悯农》是一首妇幼皆熟的唐诗,作者是唐朝宰相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百度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农民的血汗?”从译文来看,诗中的“禾”应该是“禾苗”,即指水稻的禾苗。但是,水稻是不能“锄禾”的,水田不能锄,全是水。而且只能“汗滴禾下水”。那么只能解释“禾”泛指庄稼,但是问题又来了,既
成都有一名楼,刻着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这二十一字半截联,堪称一绝。很多文人
5.北流的骂人话中的北宋典故
北流话甚至整个勾漏语系常用骂人词“扒灰
有一次王安石走
据专家考证“扒灰”一词并非出自王安石。本人估计,王安石的变法,损害了不少达官贵人的利益,也有些对抗新法的官员被王安石贬至海南,他们路过北流时会大骂王安石,把这个编造的故事四处散布,这个骂人的词由此而生。
六、关于几点质疑
1.玉林与北流相邻为何方言相差甚大?
玉林话听起来比北流话更为古朴,虽然同为勾漏语系,但差别是较大,北流话与广州话还能相通,广州人与玉林人是无法用方言沟通的。玉林话有不少类文言文的合音词,文言文“之于”切合后读“诸”,玉林话的合音词也不少,因无法用文字表达,就不举例了。为什么玉林话与北流话相距较大呢?我认为其一秦朝与汉朝均设郡于玉林。
成万人的屯军,对于当时地荒人稀的玉林来说绝对是很有影响的,“玉林八音”是汉代的宫廷军中乐,因此流传至今,玉林话也在这时定型了。
如果我的推论成立的话,玉林话就是秦汉官话,北流话就是唐宋官话。一段经历
2.为什么北流话与文言文相差甚大?
如果北流话真的是唐宋官话,那么为什么在语义语法上与文言文相差甚远,共同点不太多呢?
我认为,语言发展应该是有两条线,一条是书面语,另一条是口头语。古代没有发明造纸术前,作为书面语先是刻在龟背上(甲骨文),后写在竹简上,再后写在
3.怎样看待网上视频的“标准”唐宋官话。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粤语是唐宋官话的延伸,最接近唐宋(北宋)官话。这时候,网上出现了用“标准”唐宋官话朗读苏轼《水调歌头》的视频,人们纷纷转发,影响甚大。几个朋友转发给我,对我的“北流话是唐宋官话”的观点质疑。我打开一听,视频朗读的发音与北流话大相径庭,接近客家话的口音。我打开百度,解释说这视频的读音是根据《广韵》反切而得来的。这我就纳闷了,所为反切,就是以两字相拼切,得出另一个字音。在现代拼声字母出来之前,字典都是用反切来注音的。反切是没错的,但是既然是仿唐宋音朗读,就必须以唐宋古音反切,绝不能以现代普通话反切,否则就是大相径庭。例如《水调歌头》的“头”,反切注音是“拖欧切”,用现代普通话切和与北流话切完全不一样。所以他说他的,我还是把我的观点写出来,百家争鸣。
4、语言化石的纯度
有不少人问我:“究竟北流话保留唐宋官话的纯度是多少?”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酒有酒尺,一量就知道有几度。普通话,以中央电视台播音为标准。而古代的官话,从来没有标准。
语言是有强度的。强度由文化、政治、经济、使用的人数,使用的历史所决定。两种语言碰撞,强势的会异化弱势的。例如南宋以后,北强南弱,北方语言席卷中原,直指南方。也有势力相当,各方保留,相安无事。例如客家话。多数是清同治年间,大批客家人从广东福建迁
还有第三种情况。南宋以后,北流河的自然封闭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朝廷会派官员到北流,北流也会有人出去读书当官经商。本地没有盐产,钦廉一带的商人会贩盐到玉林,当地也要把松脂,瓷器等土特产运送出去。特别是一九三六年324国道通车之后,来往人员会更多。会不会使北流方言异化了呢?不会的,词汇会增加不少,但方言发音是不变的。且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外出谋生,大量人外出读书,他们在外讲普通话,
所以,北流话是否被异化,后两个因素可以忽略不考虑,关键是第一因素。我们先看解放前的情况。北流的北面蒙满北方语席卷而来,但到了柳州以下
解放后,全国普及普通话。收音机、电台、电视机、农村喇叭都播送普通话。孩子上学讲的也是普通话,似乎对北流方言影响较大。但事实上,现在还是双语并行,该讲方言时讲方言,该讲普通话时讲普通话,兼收并蓄。词汇吸收了不少,但发音并未改变。因而还保留着唐宋官话的纯度。
应该说,影响纯度的是北流话自身的发展。千年的历史,不可能没有变化。唐宋时北流就有了“反话”,既是“贼话”,就不可能是官话了。现在北流话中还有些与众不同的发音。有时一个字有轻重之分,比如“萝卜”的“卜”字读重音时表示萝卜比较大,读轻音时表示萝卜比较小。读音也有儿化现象,“小狗”、“小猪”叫“狗儿”、“猪儿”,这些究竟是唐宋语中的口头语呢?还是之后自我发展而产生的呢?只能让专家、学者去研究判定了。
由此,我认为北流话保留唐宋语的纯度还是很高的,发音上的纯度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当然词汇上增加了很多。有人认为这样的纯度不值得研究。但是全国、全世界哪里还可以找到比这纯度更高的方言呢?语言可不是酒,放的时间越长就越纯,说不定哪一天就蒸发了。
注:文中资料主要出自于互联网。
好了,今天关于“明月皎夜光注音”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明月皎夜光注音”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