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_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写作背景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_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写作背景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1.赏析苏轼《江

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_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写作背景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赏析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2.古诗鉴赏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3.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的意思是什么?

4.十年生死两茫茫,如何评价苏轼的《江城子》?

5.《江城子·记梦》的赏析

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_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写作背景

赏析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上片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首句便直接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伤悼。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始终没有淡化。既使不去思量,过的的一切自会浮漾心头,难以忘怀。虽时光易逝,但真情难忘。追念之情,不能自已。次一句写作者当时的感受。佳人香消玉殒,斯人独自憔悴。孤坟远在千里。无处可诉衷肠。这里的"凄凉”一词有两种含意。一是指作者思念亡妻的凄苦。同时又指作者仕途坎坷的悲凉。一句"无处话凄凉"写尽作者孤寂悲郁的心境。令人为之心酸。

       下片写梦境。有所思,必有所梦,于是作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生动地写出了十年前夫妇问那充满欢乐的爱情生活。但乍然的相逢竞使他们"相顾无言”。作者自妻子辞世后已经历了十年的宦海沉浮。也饱尝了十年的相思之苦。此时,他该有多少要讲给自己心爱的妻子的话啊!"惟有泪千行”无声胜有声。通过写梦见妻子的情境,真实地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同时正是梦里相见更加重了现实中的生死之隔的悲凉之感。令人不由心中憾然而至于泪下了。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不事雕。感情至纯哀而无脂粉气,缠绵意,真实自然。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因此流传古。感人至深,堪称悼词之绝唱。

       =======================================================

       修改版 删减不少

古诗鉴赏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一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与前人相比,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而今想起,更觉人天永隔,备感痛楚.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适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触动心弦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动.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不到,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词的下片才真正真正进入“梦境”.作者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在那里,与自己的爱侣相聚、重逢.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朴实、感人而又美好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但东坡笔力的奇崛之处还在下边两句――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赏析二 苏东坡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他的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画留下了“胸有成竹”的典故;他的书法更是在当时位列“四大家”之中;他的诗在宋诗中也是居于一流水平,直指盛唐.而他在词方面的成就,更是在开创豪放一派之余,兼容并蓄,写得多种风情的词篇.下面就以他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为例说一说吧. 说到悼亡,我们还得先从悼亡诗开始谈起. 出现得比较早的以“悼亡”为题的诗,当属西晋时潘岳的《悼亡诗》.潘岳在当时与陆机齐名,作品多谄事权贵和抒写伤春悲秋之情,文辞华靡,无甚可取.倒是他的《悼亡诗》写得情真感人:“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坏永幽隔.……望庐思其人,回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诗甚长,摘几句以见一斑.全诗以时光流逝、幽明永隔,而所居之庐、室,所用之屏、翰墨等物犹在,人面却已不知何处的悲情道其深情,倒也不失为名作,开悼亡诗之新风. 所谓悼亡,古代专指纪念亡故的夫人或者如夫人而言,国在为古代妇女地位不如今日可与男子平等,且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在丈夫亡故之时,也多不过是哭上一回、撒几滴眼泪以示其悲情,少有用诗悼亡的.虽然古代才女也不少,但用《悼亡》作诗题的,也只有一个,便是明末才女商景兰追悼丈夫祁彪的《悼亡》诗作,可说是唯一的例外. 另外唐代与白居易齐名,号称“元白”的元稹,也有两首诗是悼念亡妻的名作,一首是《遣悲怀》,另一首是《六年春遣怀》.其一云:“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儿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期然.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其情切切,后人读之犹可感觉到一种真情所以. 而悼亡的风格,到了苏东坡手里则为之一变. 先叙述一下这首词的背景吧.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生有一子苏迈.东坡《亡妻墓志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连老苏明允都为之悲痛不已,“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必葬诸其姑之侧.’”(《墓志铭》)意谓应将她与苏轼的生母葬在一处,可见对这位贤儿媳,老苏也是挺疼惜的.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密州作了一个梦,梦见与亡妻住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追念亡妻.宋代诗歌后人多认为难得好诗,而词则是当时的流行的文学样式,宋词在后世也是声誉颇高的.但运用词的形式来悼亡,则以东坡此作为首唱.其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意是明白如话的.生死永诀、幽明路隔,何况“十年”、“千里”,于时于空,都绝无相逢的可能!“不思量”,故作决绝语,实际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难忘”,刻骨铭心,自然推不去、躲不开了.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不改的回忆,而岁月却不住地给活着的人添加着憔悴与衰老,“纵使相逢应不识”,这真是生者的悲剧.所以在梦中见到当年临轩梳妆的倩影,词人只有百感交集,泪眼相对了.而“相顾无言”,仍未诉积愫、“话凄凉”,错过了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机会,词人醒后,又该是何等的惆怅!读者也同词人一样,“料得年年肠断处”,懂得了作者永久的深情与悲哀. 赏析三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的意思是什么?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如何评价苏轼的《江城子》?

       意思是: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记梦》的赏析

       苏轼的《江城子》被评为?千古第一悼亡词?,除了其首创以词的形式写悼亡的话题,更是因为词中悲哀愁苦的情绪一句比一句递进,将思念与苦痛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可见苏轼对爱妻的眷恋不舍与深深的爱恋。《江城子》以苏轼的一个梦为引,?十年生死两茫茫?交代出离别十年的时间,茫茫体现出我对亡妻与亡妻对世事之间的茫然,沧桑变化,五味杂陈。不用多做思量,曾经美好的事情自然深刻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怀,体现出苏轼对妻子爱之深,情之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着坟土在远隔千里之外,有想倾吐的话也难以言说。虽无一字写悲,可是悲从中来,情绪更上一层。?尘满面,鬓如霜?苏轼虽然此时还未年过半百可是样貌已经憔悴衰老,明知无法再见面还是幻想着见面的场景,?纵使?二字字字泣血。

       下片写自己的梦,梦中又回到曾经在一起幸福快乐,推杯换盏的闺房时光。有?小轩窗,正梳妆?的岁月静好的景色,前后对比,梦中曾经的日子有多美好,如今失去就有多痛苦和难忘。?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正是因为思念太深,再见面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又忽然都觉得没有什么言说的必要,思念在心口难开,只化作相思泪。画面的留白和清清淡淡的白描给足人们想象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一句采用对写的手法,推己及人,猜想妻子应是如何如何的想念我,其实暗喻我是多么思念亡妻,?肠断处?将相思苦痛具象化,愁肠寸断,可见痛之深。?明月夜,短松冈?虽是写景物,可是结尾的收笔将整首词凄凉萧瑟的气氛勾勒出来,言近旨远。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诗人的一个假想。“相逢”,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此时此刻,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也肯定是“不识”了。这里有诗人的那种相逢不识的遗恨,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倍觉辛酸的慨叹。

       下阕承接“相逢”写梦,境换而意相连。“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然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梦毕竟是梦,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悲怆的。而在现实中,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的凄凉处境。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王弗十六岁时嫁给苏轼,她天资聪颖,知书懂诗。据《侯鲭录》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色。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这说明,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在这以前,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大多为玩弄妓女之辞。因为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妓女之故。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一个孤独、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好了,今天关于“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江城子苏轼十年两茫茫鉴赏”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