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瘦马行杜甫阅读答案_瘦马行节选阅读答案

zmhk 2024-06-17 人已围观

简介瘦马行杜甫阅读答案_瘦马行节选阅读答案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瘦马行杜甫阅读答案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举例说明杜甫的新题乐府反映了哪

瘦马行杜甫阅读答案_瘦马行节选阅读答案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瘦马行杜甫阅读答案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举例说明杜甫的新题乐府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电大

2.简述杜甫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400字

3.杜甫的咏马诗 急急急 !!! 快快快

4.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圣”,我们曾经学过好几首他写的古诗,例如(写题目):_____。

5.杜甫《石壕吏》文学赏析

6.杜甫关于马的诗有哪些?

瘦马行杜甫阅读答案_瘦马行节选阅读答案

举例说明杜甫的新题乐府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电大

       主要体现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内容上,而杜甫创作大量的“行”体新乐府则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类诗以《兵车行》为代表。

       (2)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逸和对百姓的欺压。

       (3)揭露安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这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新题乐府”是指一大批诗人针砭时事,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尖锐的社会问题. 

       “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发生的用通俗化的乐府体写时事和社会生活的诗歌运动.乐府诗的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建等人.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西汉设置乐府,掌宫廷和朝会音乐.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遂被称做“乐府”.乐府诗相当一部分采自民间,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和可以入乐几个特点.后来文人也仿作乐府诗,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 “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他们同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白”并称,在元稹、白居易生活的那个时代即已盛行.白居易序刘禹锡诗云:“予顷与元微之唱和颇多,或在人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又《旧唐书·元模传》:“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白居易、元稹等诗人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唐宪宗元和年问(806—820),因而把他们创作的诗歌和仿效他们的作品统称“元和体.”《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又唐李肇《国史补》:“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后宪宗殁,穆宗立,改年号为长庆(821—824),白居易、元稹将自己的诗歌编辑成集,分别名《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故又称他们的诗作为“长庆体”.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的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师友诗传续录》载:“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创为新乐府,亦复自成一体.”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的社会原因.

       编辑本段典故

       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原则,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说的话要直截了当,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还要词句通顺,合于声律,可以入乐.宣称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或“寓意古题”,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乐府古诗之体,改进当时民间流行的歌谣,积极从事新乐府诗歌的创作.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是他们的代表作.张籍的乐府三十三首以及《野老歌》、《筑城词》、《贾客乐》等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奴役.王建在《水夫谣》中描写了驿船纤夫的悲惨生活.《田家行》、《簇蚕辞》则揭露了封建赋役的残酷.李绅曾作新题乐府二十首,惜已无存.他的《悯农》诗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皮日休的《正乐府十首》和《三羞诗》,聂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腐朽和唐末农民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也.”(《唐音癸签》)初唐诗人写乐府诗,多数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这类新题乐府,至杜甫而大有发展.杜甫善于用乐府诗体描写时事,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哀江头》等,“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元结、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人,也都有新题乐府之作.元结还提出诗歌创作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使“上感于上、下化于下”(《新乐府序》).他们可说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新乐府运动是贞元、元和年间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这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赋税繁重,贫富悬殊,蕃族侵扰,战祸频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现实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唐王朝中兴.这种情况反映在当时的文坛和诗坛上,便分别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元和四年(809),李绅首先写了《新题乐府》20首(今佚)送给元稹,元稹认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于是“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写作了《和李校书新题乐府》12首.后来白居易又写成《新乐府》50首,正式标举“新乐府”的名称.白居易还有《秦中吟》10首,也体现了同样的精神.新乐府作为诗歌运动,其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当时张籍、王建、刘猛、李馀等人,既写新题乐府,又写古题乐府,都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元稹原与白居易、李绅约定“不复拟赋古题”,后来见到刘猛、李馀所作古乐府诗,感到“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于是又和了古题乐府19首.虽用古题,但或“全无古义”,“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元稹《乐府古题序》),其实质、作用与新乐府是一致的.这样,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歌运动,文学史上称之为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伤唐衢》、《读张籍古乐府》等诗文中,元稹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序》、《乐府古题序》等诗序中,阐述了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明确提出了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所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与元九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谕作用;所谓“惟歌生民病”(《寄唐生》),“但伤民病痛”(《伤唐衢》),“讽兴当时之事”(《乐府古题序》),反对“嘲风雪、弄花草”(《与元九书》),是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所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新乐府序》),“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则是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直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这些诗歌理论,一反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和杜甫以来的优良的诗歌传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新乐府运动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上述理论主张.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的乐府诗及其他的一些作品,反映了中唐时期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尖锐的社会问题.如白居易的《杜陵叟》、《卖炭翁》,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等,都是直接描写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他们的悲惨命运鸣不平的;白居易的《缭绫》、《红线毯》、《重赋》、《轻肥》等,是直接刺责统治阶级的骄奢*逸,并从中反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白居易的《宿紫阁山北村》、张籍的《猛虎行》、王建的《羽林行》等,是揭露特权阶层恶势力为非作歹、残害人民的;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元稹的《夫远征》、张籍的《塞下曲》、王建的《渡辽水》等,是反映边地士兵之苦和反对穷兵黩武的;白居易的《盐商妇》、元稹的《估客乐》、张籍的《贾客乐》等,是反映当时商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富裕商人和穷苦农民之间的矛盾的;白居易的《上阳人》、《井底引银瓶》,张籍的《妾薄命》,王建的《望夫石》、《去妇》等,是同情妇女们不幸遭遇的.诸如此类的作品,大都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倾向性.在艺术上,尽管各人的成就不同,风格互有差异,又大都体现出平易通俗,直切明畅的共同特色.它们展示了新乐府运动的实绩. 新乐府运动的创作,既要针砭现实、指斥时弊,自然就不能不触犯许多权势者.白居易说,他的诗曾使得“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竟至“言未闻而谤已成”(《与元九书》),可见斗争是很激烈的.元和十年,白居易横遭毁谤,远谪江州,以他为主要倡导者的新乐府运动也因此受到挫折.事实上,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现实政治的黑暗,也使得新乐府运动已无法再继续下去.尽管如此,它在中国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唐皮日休作《正乐府》10篇,聂夷中也多写反映现实的乐府诗,就是对新乐府运动传统的直接继承.时值安史之乱,杜甫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出自悠哈时代、自在啼123、精兵三千奈我何

简述杜甫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400字

       杜甫本善骑射,也很爱马,有伯乐眼功,故所写多首咏马诗都极深刻,抒发寄托自己的志向和身世之慨。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是《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的前四句正面写马,用传神之笔描绘出一匹神清骨峻的名马,写得维妙逼真,别具神韵。诗的后四句则用虚写的手法,进一步颂赞良马的气概和品质,也借写胡马的精神气质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胸襟抱负。杜甫在其另一首《高都护骢马行》诗中也通过咏马而寄托和抒发了这种昂然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和追求。其中有句如“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写骏马时刻不忘战场立功,深切感人。此外,杜甫还有《天育骠骑图歌》、《瘦马行》、《病马》等数首专题咏马诗,则是以良马不遇其主、人才报国无门的角度寄托身世、抒写情怀的。

杜甫的咏马诗 急急急 !!! 快快快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年才32岁的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至于“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这样的思想实在不高明,尤其是在两京收复不久,胡人势力还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的时期。

       是凤翔一段的经验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界只限制在皇帝的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还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他有时自己也深深意识到这可怜的生活: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支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儿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阅读答案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凤翔时代的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再加上贺兰进明那些人的毁谤,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人们说他们终日结党成群,乱发议论。国子祭酒刘秩贬为阆州刺史,京兆少尹严武贬为巴州刺史,曾经给杜甫许多帮助的大云经寺僧人赞公被放逐到秦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走出一年前曾经经过的金光门,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管理华州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等的文教工作。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所以他在金光门前写出这样的诗句:

       天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圣”,我们曾经学过好几首他写的古诗,例如(写题目):_____。

       杜甫本善骑射,也很爱马,有伯乐眼功,故所写多首咏马诗都极深刻,抒发寄托自己的志向和身世之慨。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是《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的前四句正面写马,用传神之笔描绘出一匹神清骨峻的名马,写得维妙逼真,别具神韵。诗的后四句则用虚写的手法,进一步颂赞良马的气概和品质,也借写胡马的精神气质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胸襟抱负。杜甫在其另一首《高都护骢马行》诗中也通过咏马而寄托和抒发了这种昂然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和追求。其中有句如“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写骏马时刻不忘战场立功,深切感人。此外,杜甫还有《天育骠骑图歌》、《瘦马行》、《病马》等数首专题咏马诗,则是以良马不遇其主、人才报国无门的角度寄托身世、抒写情怀的。

杜甫《石壕吏》文学赏析

       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还有《夏日叹》和《夏夜叹》并《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的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关于马的诗有哪些?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下面是其文学赏析,欢迎阅读: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杜甫的诗句

        1、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沈波。《蒹葭》

        2、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送远》

        3、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客夜》

        4、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成都府》

        5、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雨过苏端》

        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7、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夜宴左氏庄》

        8、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得舍弟消息》

        9、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前出塞其七》

        10、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後出塞其二》

        11、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其一》

        12、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

        13、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丽人行》

        14、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阪》

        15、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瘦马行》

        16、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赠蜀僧闾丘师兄》

        17、冉冉柳丝碧,娟娟花蕊红。《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18、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城西陂泛舟》

        19、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20、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21、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秋雨叹其一》

        22、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咏怀古迹其一》

        23、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24、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25、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江畔独步寻花其二》

        26、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文学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杜甫详细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生平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 显示全部

        家庭成员

        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杀周季... 显示全部

        典故:愤斥奢靡无耻的皇亲国戚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无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王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韩休等忠心爱国者为丞相,大力整顿相应弊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 显示全部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 显示全部

        书法成就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 显示全部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 显示全部

        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 显示全部

        文学成就

        文学作品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诗歌地位 在杜甫中年... 显示全部

        出身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一个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他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的祖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 显示全部

        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湖北襄阳。玄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始作诗文。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岁。始习大字... 显示全部

        纪念建筑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有二处,分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成县,前者较著名。 杜甫墓,在河南巩义康店邙岭。 少陵台,位于山东省兖州市。 杜工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 杜公祠堂凡有数处,自成都﹑耒阳、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 显示全部

        死因之谜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瘦马行的创作背景

       1、《房兵曹胡马》——杜甫(唐)。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2、《病马》 ——杜甫(唐)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3、《高都护骢马行》 ——杜甫(唐)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4、《瘦马行》——杜甫(唐)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5、《玉腕骝》——杜甫(唐)

       闻说荆南马,尚书玉腕骝。

       顿骖飘赤汗,跼蹐顾长楸。

       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

       举鞭如有问,欲伴习池游。

杜甫在为官时战乱时发生的事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杜甫贬官作华州司功时所作。这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一则杜甫本极爱马,二则这匹被遗弃的官马,和他这时处境有着共同之点,故借马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

       为官时期

       杜工部像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12]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15]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12] [16]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12] 时年五十九岁。[17]

       好了,今天关于“瘦马行杜甫阅读答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瘦马行杜甫阅读答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