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西江月遣兴赏析_《西江月·遣兴》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西江月遣兴赏析_《西江月·遣兴》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江月遣兴赏析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西江月遣兴赏析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以手推松曰去的意思以手推

西江月遣兴赏析_《西江月·遣兴》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江月遣兴赏析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西江月遣兴赏析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以手推松曰去的意思以手推松曰去的意思是什么

2.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3.辛弃疾的 西江月 遣兴的语言风格赏析 在线等,急啊

4.西江月遣兴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

5.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的写作背景

6.辛弃疾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译文赏析

西江月遣兴赏析_《西江月·遣兴》

以手推松曰去的意思以手推松曰去的意思是什么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解释: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解释: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诗词名称:《西江月·遣兴》。本名:辛弃疾。别称:辛忠敏。字号: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间:1140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207年10月3日。主要作品:《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清平乐.村居》《送剑与傅岩叟》《满江红》《卜算子修竹翠罗寒》等。主要成就: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讨平起义,创设飞虎军。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以手推松曰去”的详细介绍:

       一、《西江月·遣兴》的全文点此查看《西江月·遣兴》的详细内容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二、注解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三、译文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四、赏析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五、辛弃疾其他诗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鹧鸪天》、《青玉案元夕》。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西江月·遣兴的详细信息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辛弃疾的 西江月 遣兴的语言风格赏析 在线等,急啊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含义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慨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完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西江月遣兴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问题:“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实却行不通,现实不能令人满意。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对于诗歌鉴赏题的解答,前提是读懂诗歌。而诗歌的解读,尽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我以为可以大致遵循下面的程序:一、解读诗题;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三、解读诗歌主旨;四、解读表现手法。

       一、解读诗题。

       词题为“遣兴”。何谓“遣兴”?遣,即排遣,抒发;兴,即兴致,情趣。由此可见,“遣兴”就是抒发兴致,表达高兴的心情。

       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

       上片共四句。前两句是说:喝醉后我暂且尽情欢笑,要发愁哪里有那工夫?三四句接着说:最近才发现古人的书,确实地、明显地全都没有对的地方。意思是说,古人在酒与心情关系上的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普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我辛弃疾的切身感受根本不是那样。恰恰相反,我是高兴,根本没有工夫发愁。

       下片也是四句。总体上是写作者的醉态,通过诗人的醉态来充分表现“遣兴”的题旨。具体意思是,昨天晚上我醉倒在一棵松树边,问那松树自己醉得怎么样。我见它似乎要来搀扶我,于是推开它说:“走开!走开!。”(潜台词是,我没醉,怎要你扶?)

       由此可见,上片是直白议论,表达的是对“喝酒与心情”关系的看法。下片则扣住诗题,通过具体的描述,集中表现“遣兴”的题旨。上下两片在逻辑上实际构成了观点和实证的关系。

       三、解读诗歌主旨。

       《遣兴》的主旨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单纯的“遣兴”,借酒遣兴,表达作者高兴的心情;二是正话反说,别有寄托,表达的是作者极度的苦闷。联系作者的人生,作第二种解读似乎更为合理;但是,我们很难想像作者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没有高兴的时候,因此作第二种解读也该是可以的。

       四、诗歌艺术手法。

       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拟人。诗人以松喻人,借以表达自己喝酒尽兴后的醉态、兴致。

       由以上分析可见,“段考”试题的命题者对于“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两句诗存在明显的误读,犯有“想当然”的错误,并直接导致命题(包括设题和答案)出现重大失误,换句话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只是作者发表的对于古人在“喝酒与心情”关系上的看法的反对,口吻是戏谑的,并没有抒发什么愤懑感情;如果要说愤懑感情,也是寄寓在整首诗里,而不是这两句话。

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

       注:辛弃疾中年屡遭谗劾,赋闲20年。

       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

       醉。

       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

辛弃疾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译文赏析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扩展阅读:辛弃疾诗词名句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扩展阅读:辛弃疾人生起落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再次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即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辛弃疾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辛弃疾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庆元四年(1198年),辛弃疾被授予主管冲佑观之职。

       好了,今天关于“西江月遣兴赏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西江月遣兴赏析”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