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_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演讲稿
zmhk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_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演讲稿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的话题。
1.解释 王维 《终南别业》
2.古诗《终南别业》的诗意
3.范仲淹的苏幕遮 王维的终南别业 两首诗的赏析
4.《终南别业·王维》原文与赏析
5.终南别业 王维的古诗是什么意思?
解释 王维 《终南别业》
王维《终南别业》鉴赏
277000山东省枣庄八中 石礼国 李秀芳
原诗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译 文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文体知识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名句点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名句运用
类似本诗描写云的诗句有陶潜《归去来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王勃《滕王阁诗》中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等。
难句解析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拓展积累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自知” 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王维运用“空”字的诗句还有:
《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桃源行》》中有:“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过香积寺》中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即时练习
(1)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的“道”指什么?
(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请就其某一方面鉴赏。
参考答案参见上面赏析。
古诗《终南别业》的诗意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唐诗宋词都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唐朝的时候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的明珠,他们创作的诗篇给我们的文化长河更加的丰富多彩。王维也是唐朝诗人中比较绚丽的一位。唐朝时期的诗人们诗兴来了便会作诗一首因此才留给了我们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佳作。王维擅长写田园诗,他的诗大多恬淡释然给人一种悠闲之感,这首《终南别业》也是这样的。诗人闲来无事就随处走走,不知道走到了哪里也不要着急心慌,那么不如就直接坐下来看天上的云卷云舒,享受这时的恬淡快乐,偶然碰到了一个老叟那么就一起坐下来谈谈心聊聊天也是很好的。全诗都给人一种放松、随遇而安的感觉,让人特别的舒服,给人一种想要一起坐下来享受时光的感觉。
王维的这首《终南别业》中这句最为出名,表现出了作者的那种随遇而安和内心安静的情感,让人读了也不由得想要停下来享受安静的时光。这首诗在现代我们读起来更是有不同的感情。在繁忙、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想要偶尔也像王维一样停下来享受一下自然风光的乐趣呢。而且在现代的时光中我们读起来这首诗也会带给我们仿佛已经身临其境正在和王维一样享受着那悠闲平淡的时光,也带给我们的心灵一些安慰。
这首诗并没有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也并没有多么宏大的场景但是就是这种的休闲的几笔给我们一种非常悠闲的感觉,更是把作者的当时的心境也表现出来了。所以说这也是王维写诗的一大特点,寥寥几笔就把人们带入那个氛围之中。
范仲淹的苏幕遮 王维的终南别业 两首诗的赏析
《终南别业》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防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另外,据说现在北京樱桃沟的一处山亭上还刻着王维的这两句诗呢。有兴致的话可以去看看,亲身领略一下这两句诗的意境。
这是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中的诗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来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通过这一行,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意为: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坐着看云起云涌。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平和大度的心境。试想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也是我们生活的过程。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人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我们因此而选择放弃或逃避,那么我们的生活不会精彩。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勇气与骄傲。所以永远不要失望,不要放弃。用最甜美的微笑来迎接每天的阳光与雨露。
人生亦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充满希望,勇往直前。四川地震,震感波及半个中国,而人们在地震中所表现的坚强、乐观、勇敢、善良、博爱、宽容、无私、深情等不胜枚举的美德,却感动了整个世界。不必说与死神顽强斗争的人,坚强善良的孩子,舍己救人的老师,用生命捍卫孩子的父母;不必说爱岗敬业的主持人,迎难直上的记者,不眠不休的医生,一身正气的警察;单是那些可爱的军人和无私的志愿者,就足以牵动每个人的心。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永远充满希望,永不放弃,品德高尚而令人骄傲的中国人。
朋友,在逆境中,请您记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古诗《终南别业》的诗意
《终南别业·王维》原文与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总括秋色。展现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二句。浓郁的秋色和绵延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人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 “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诗歌中写“别离”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前辈道出的正是借景传达心声的名言经典。
下阕抒情,情融景中。“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黯”意为心情忧郁: “追”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夜夜除非”两句写出天涯孤旅乡愁之深。无时不在, “好梦”难得,无计可消。下面“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一轮明月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销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 “用一段‘愁肠’把‘泪’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宋词鉴赏大典》)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下片触景生情。 ‘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 ‘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总之,让我们借用前人的话来评价这首词: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终南别业 王维的古诗是什么意思?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同时人芮挺章编选《国秀集》,收开元以来迄天宝三载之诗作,此诗也被收入,题为《初至山中》。由此可推知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天宝三年(744)之间;且诗中言“中岁颇好道”,正与作者时年四十余岁相吻合,当为作者初隐时所作。其时李林甫当政,王维的恩师张九龄被贬,政治空气由清明变而为浑浊,他的心情自然是十分沮丧的。张九龄见逐,不仅意味着他政治靠山的丧失,而且象征着封建开明政治的幻灭。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他一方面对官场感到厌倦担心,另一方面却还留恋名禄,不能决然离去。思想上这种极度的矛盾,使他产生了一种更为清醒的认识。此诗言: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谒璿上人》诗称: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自此后,他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这固然是一种消极情绪的反映,但也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不愿随波逐流的一面。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似乎有一种宣告自己的人生观念已转变的意味。“好道”实指追求自然的宁静淡泊,而家居南山就是根据这种追求而来。作者这种“中岁好道”,一方面固然与他崇奉佛教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在大半生阅历中对社会人生的独特领悟。而正是由于这种领悟,所以时时“兴来每独往”,兴来时有陶然山水之乐趣,有领略世事参悟人生的玄机。“兴来”常常是悠然自悟,因此“每独往”。下句的“胜事空自知”与“兴来”又是相依存的,“胜事”即言浮生世故,碌碌万事,从“胜事”中领悟引发出“兴来”,又因其兴来独往而进一步参透胜事,乃至于完全否定它: “空自知”。“空自知”可以说是一种直接的结果,是彻底领悟的终点,即认为世事皆空。这四句意在叙说自己由世路沉浮而渐入禅意。这尚属言之可及者,后面四句则是禅意之呈现,其浑然天机了不可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表面上看,这正是独行山中之所见,遁水而行直至尽头处,独坐送目,看白云悠悠飘浮天际。这似乎是在写景,其实正是作者心与物相统一的表现。“独往”而直至“水穷处”,孤坐但看“云起时”,这里都表现出一种孤怀,是形式上的孤独。然这种形式的孤独却标志着一个从“多”到“一”,进而趋于“无”的演化过程。形式上的“孤”与“无”也就成了实质上的无穷、无尽。这是只有通过体悟方能获得的。这种体悟如前所言,自是摆脱了世事万物,无所牵累所致,因而也才能“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沈德潜谓之: “行所无事,一片化机,末语无还期谓不定还期也。”(《唐诗别裁》)“无还期”的核心是任性自然,恣意尽兴。
这首诗很著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典型地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代表了作者诗歌的基本情调和总的风格;是其在创作上所达到的高妙境界。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平淡的章法,表现出韵致独到的意境,这正如纪昀所说是“由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把深沉和无限含蕴在自然闲散之中。其中名句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不是一般的心旷神怡,情意交融所能解释,而是如《苕溪渔隐丛语》引《后湖集》所云:“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即是说,其妙处已不在于简单的情景关系,而在于情随景化,景随意化;因为得其真意,复又何言?
《后湖集》云: “‘中岁颇好道……’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王摩诘诗,固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
右丞此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如辋川《孟城坳》、《华子岗》、《茱萸沜》、《辛夷坞》等诗,右丞唱,裴迪酬,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玄。(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
此等作,只似未有声诗之先便有此一首诗。然读之如新出诸口及初入目者,不觉见成,其故难言。(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兴来”二句)独往,是善游山水人妙诀,可以适意,若同一不同心之人,则直闷杀矣,其中胜事,非他人可晓得,惟自知而已。既无知者,还须自去适意,于是随己之意,只管行去。(徐增《说唐诗》卷十五)
查慎行:五六自然,有无穷景味。何义门: “水穷”、“云起”,本自无心; “值叟”、“谈笑”,非有期必也。纪昀:此种皆熔炼之至,渣滓俱融,涵养之熟,矜躁尽化,而后天机所到,自在流出,非可以摹拟而得者。无其熔炼涵养之功,而以貌袭之,即为窠臼之陈言,敷衍之空调。矫语盛唐者,多犯是病。此亦如禅家者流,有真空、顽空之别。论诗者不可不辨。(《瀛奎律髓汇评》中)
许印芳:此诗全作拗体,末句仍当作“无还期”,惟次句既非律调,亦非拗调,乃古调也。盛唐人律诗每用古调作起联,五、七律皆有。(同上)
意思是:中年我已有好道之心,晚年迁家到南山脚下。兴致一来我独自漫游,快意佳趣只有我自知。闲情漫步到水尽之外,坐下仰望白云的飘动。偶尔与林中老叟相遇,谈笑不停忘记了归期。《终南别业》原文具体如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扩展资料
《终南别业》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是王维晚年时期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终南别业表达了作者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
好了,今天关于“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下一篇:瓜田李下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