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_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一等奖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陈涉世家教学设计_陈涉世家教学设计一等奖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我需要一个具体的作文讲课的内容与流程2.阅读教学的具体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我需要一个具体的作文讲课的内容与流程
2.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有哪些
3.我想寻找李密的《陈情表》的优秀课件和教案。
4.高二语文上《过秦论》教学设计(2)
5.怎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我需要一个具体的作文讲课的内容与流程
命题:参加宣武分院脱产班首次活动,我+想到了什么?
范例:参加宣武分院脱产班首次活动,我觉得我们中语三班确实挺棒的!
剖析:
思路1:参加宣武分院脱产班首次活动,谁、什么东西+做了什么?
思路2:参加宣武分院脱产班首次活动,谁、什么东西+什么样?
练笔:
参加脱产班首次活动,我想到了这是第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我这名从教四年的教师更是意义深远。听老教师说过:如果一个老师在五年之内没有教学上的创新与改变,那么就意味着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不断重复的教书匠。所以我真心希望能改变我成为一名不断重复的教书匠的可能。
2007年9月18日
命题:聆听王俊鸣老师的课,谁、什么东西+干什么+或者什么样?
范例:
答案1、聆听王俊鸣老师的课,我想到了很多。
答案2、聆听王俊鸣老师的课,我很受震动。
答案3、聆听王俊鸣老师的课,我的笔记不是很好记。
答案4、聆听王俊鸣老师的课,有些观点头一回听到。
倘若写多个句子:
答案1、聆听王俊鸣老师的课,我的笔记不是很好记。王老师的思路十分跳跃。
答案2、聆听王俊鸣老师的课,我的笔记不是很好记。我刚记下王老师的第一个观点,却跟不上他后面的话了。
答案3、聆听王俊鸣老师的课,我的笔记不是很好记。课后,我找来三个人的笔记,可仍旧觉得还是挂一漏万。
练笔:
聆听王俊鸣老师的课,我感觉王俊鸣老师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的学者,对于一些教育理念现象能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考据坦白直接的提出批评意见,治学严谨。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的阅读教学法值人深思。
2007年9月19日
命题:连劭明老师讲课,…… 。要求:后面要写两个原因。
剖析:连劭明老师讲课,功底深厚。连老师的学问带有浓郁的“家学”色彩。连老师本人治学极为严谨。
练笔:
连劭明老师讲课,朴实无华,实实在在,知识丰富,讲课方式没有华丽的技巧,采取讲解初高中课文选篇的方式,给听课者最直接的授课指导,印象深刻。
听连劭明老师讲课,感觉先生是一位治学极为严谨之人。曾经读过连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发表的两篇文章,其内容在本节课得以实际印证。连老师对于教材中的错误,能翻译大量的书籍给以正确的答案分析。
2007年9月20日
命题:梁婕老师与张学君老师讲课风格不同。 …… 。(在此处增加两个结果句)
本周作业:给9月14、18、19三日完成的某些句子,在原文下面——增加一个、或者若干个原因句。
剖析1
梁婕老师与张学君老师讲课风格不同。 我觉得这与二人的成长背景不同有直接关系 。一个人的成长背景,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一生。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应该是所有家长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剖析2
参加宣武分院脱产班首次活动,我为中语三班感到自豪!我们班吴昊代表全体新生发言,大方得体。袁志勇老师汇报“组班实施方案”,别出心裁!
练笔:
梁婕老师的课,案例充分,角度多元,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思维的培养。张学君老师的课,学术气息浓郁,且古代文化知识内涵丰富,教学目标明确,围绕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建议指导。二位老师的课让人印象深刻,值得思考与研究。也让我重新审视自身作为语文教师的心态。
2007年9月25日
命题:顾德希老师讲课忘记了时间。 …… 。(在此处增加一个原因句和两个结果句)
剖析
顾德希老师讲课忘记了时间。 11点40分之中仍旧有条不紊的讲着 。他似乎已经完全沉浸在了“阅读”的世界。喜欢听课的人好像没有什么反映,不过也有人开始有些心不在焉了。
练笔:
顾德希老师讲课忘记了时间。他在阅读教学方面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重诵读,认为新的语文课程目标非常符合阅读教学的实际,也认为阅读教学与文体知识无关……感觉顾老师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我们更多的教学理念,因此下课铃声他似乎也没有听见,还是充满激情地讲授,而我们依然认真地听着记着。
2007年9月26日
命题:张红和陈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 。…… 。…… 。
剖析
张红和陈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年轻是如此这般的基本原因 。年轻人拥有共同的带有年龄段的好恶 。面对新生事物,年轻人容易接受 。面对陈旧观念,年轻人易于摒弃 。
练笔:
张红和陈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温柔是她们的共性。她们讲课态度都是那么和蔼可亲。一个是举一反三的为你讲解,一个是亲为给你演示。
2007年9月28日
命题:我们班的组班活动…… 。 (写出几个具体句)
练笔:
我们班的组班活动准备充分而且内容详实。活动中袁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我们中语三班研修的实施方案,包括研修目的意义,研修任课教师配备,课题研究以及版位成员安排。语言平实而又恳切。其中对任课教师的介绍详尽,然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授课教师的学术研究领域,易于我们汲取知识,对于班委的安排更显袁老师之细心,生活委员之热情,学习委员之负责;课题研究的确立,为我们研修创设了良好的实战平台。
2007年10月9号
命题:谁或什么东西+干什么,或者什么样?
练笔:
李镗老师讲课慷慨激昂,具有极强渲染力。讲解入神之时,双目熠熠生辉。
2007年10月10日
命题:谁或者什么东西+干什么,或什么样或者干什么的时候什么样?
练笔:
张老师的绘画造诣很深厚。那一幅幅水墨画灵动而富有生命的气息。
2007年10月12日
命题:张宝石老师现场写字+干什么或什么样,或者干什么的时候什么样?
练笔:
张老师现场写字做示范。首先,张老师将宣纸平铺桌面,然后轻轻的拿起笔,站了一会儿,凝神思考,心中定下内容后,提腕用在宣纸上书写下一个力遒劲的“福”字。
2007年10月16日
命题:张彬福老师+干什么,或者什么样,或者干什么的时候什么样?
练笔:张彬福老师讲课。
张彬福老师睿智。
张彬福老师讲课很睿智。每当课堂临时出现意外情况的时候,他总能悄无声息的解决。
2007年10月23日
命题: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样,或则干什么的时候什么样?
练笔:王中亚老师讲课,话语铿锵有力。整节课的气氛在王老师的控制之下时起时伏。
2007年10月26日
命题:韩兆琦老师(+干什么,或者什么样,或者干什么的时候什么样?)之后给这个句子写出若干补充句,之后分析补充句与目标句的关系,与补充句的关系。
练笔:
韩兆琦老师讲课慷慨激昂。韩先生年龄那般大,居然还是激情不减!老骥伏枥,着实令人钦佩。
2007年10月30日
命题:爱尔兰著名作家萧伯纳到苏联访问。有一天,他在街头遇见一个苏联小姑娘,那小姑娘聪明活泼,逗人喜爱,他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时,他对小姑娘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谁料小姑娘竟学着他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姑娘××。 给这组句子写出一个结果句。(先找原因,之后写感想)
示范
爱尔兰著名作家萧伯纳到苏联访问。有一天,他在街头遇见一个苏联小姑娘,那小姑娘聪明活泼,逗人喜爱,他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时,他对小姑娘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谁料小姑娘竟学着他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姑娘安娜。萧伯纳很拿自己当事儿!虚荣,能够让即使很伟大的人也落俗!
剖析
爱尔兰著名作家萧伯纳到苏联访问。有一天,他在街头遇见一个苏联小姑娘,那小姑娘聪明活泼,逗人喜爱,他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时,他对小姑娘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谁料小姑娘竟学着他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姑娘安娜。萧伯纳很拿自己当事儿!虚荣,能够让即使很伟大的人也落俗!
练笔:
人不可貌相
初见袁老师,感觉他严肃,难以亲近。上课时,袁老师讲课认真,语言恳切,不会幽默。课间休息时,语袁老师相谈,感觉他变得和蔼可亲。
2007年10月31日
命题:房山之行收获多多。 给这组句子写出一个结果句。(先找原因,之后写感想)
练笔:
房山之行收获多多。郭老师的课,内容详实,独具一格,值得在教学实践中借鉴学习;郭老师对房山历史的介绍,风趣幽默,感觉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
课前练笔
北京十四中 何智慧
2007年9月14日
参加宣武分院脱产班首次活动,我感到既幸运又有一定压力。工作五年来,苦于平时学习的时间、内容、形式有限,一直渴望有这样一个持续时间长、水平高、对学生也有严格要求的学习机会。很幸运,我获得了这个机会。压力也随之而来,教学任务未减,不知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知能否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总之,珍惜机会,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吧!
9月18日
聆听王俊鸣老师的课,我感受到了一个真正有智慧的语文教师的风采。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作用有着深入地思考,见解精辟,逻辑思维严密。每天辛苦地工作应该不为做个教书匠,要做个智慧型的语文老师,要“为了使学生更聪明”而教书。
9月19日
连劭明老师讲课,板书比较多。那是因为连教授考虑到听课老师没有文言文原文,为了让每一个听课老师收获更多,所以不辞辛苦地认真板书。我们这个语文脱产3班,由初中、高中教师组成。连教授课上所讲的例子都是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例子。初中老师对高中文言文不太熟悉。从中也能看出连教授重考据的学术研究思想。连教授讲考据主要指字、词、典章、制度等。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之一,也是正确掌握义理、学习辞章的基础。
9月20日
梁婕老师与张学君老师的讲课风格不同。听梁老师讲课如沐春风,温暖、和煦,感觉非常亲切。听张老师讲课如饮浓茶,容量大、浓度高,感觉非常解渴。我深深地佩服两位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深入体会,也希望通过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9月25日
顾德希老师讲课忘记了时间。顾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先生,他希望完整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全面完整地接受他传达的信息,所以拖延了一点下课时间。因为下午有课,所以我下了课后,急匆匆地赶回学校吃饭,准备下午的课。还好,时间还来得及。只是害得等我一同回去的中数班的老师回学校晚了些。
9月26日
张红和陈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她们讲课都很细致。张红老师每讲一个理论都要解释或举例子,陈婕老师将制作幻灯的步骤详细地写在大屏幕上。我想这与两位老师都是女性有关,当然更因为两位老师治学严谨。我们都听得非常认真,收获也很大。上课的时间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我们怀着充实愉快的心情回家,准备中秋节的晚餐。
9月28日
我们班的组班活动大家都很有收获,很轻松开心。我们聆听了袁老师宣讲高质量的培训课程活动方案,我们还分组进行了有趣的“相识20分”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对这次脱产学习的任务、要求、目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们还用独特的方式做了自我介绍,使彼此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来到3班,收获大且心情愉快!
10月9日
我每天都感到很疲惫。每周有两天半上课学习,两天半在校上课、批改作业、见学生、处理相关的事情。每天下班回家还得带孩子、洗衣服、备课,周末还得继续完成一周剩下的相关事情。怎么说呢,日子既充实又很匆忙地过去了,人的精力和时间看来是可以挖掘的。
10月10日
张宝石老师的课证明了张老师善于动手。讲课需要板书,张老师的板书是在黑板上作画。张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课件,课件中有不少他自己的书画作品。中午,张老师吃饭之后和大家聊天,边聊边指导大家裱画。课后,几个人不走,张老师又给他们写了好几幅字。
10月12日
张宝石老师现场写字很讲究笔的大小。给我们讲课时,张老师就首先介绍写字需要的笔的各种质地、大小。写大字时,老师用大笔;写小字时,老师马上换上小笔。
10月16日
张彬福老师让我们写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张老师希望通过了解我们的问题,准备他的下次课的内容,使他的课更有针对性。张老师给了我们14分钟,让我们尽情写写,并且让我们将写出的问题分类汇总。我们写了很多问题,晚上还将自己的问题输入电脑,传给了张老师,期待张老师下次精彩的讲课。
10月19日
樊颖老师讲课的时候关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樊老师通过一次次试讲,认识到:教师应关注学生如何去学,帮助学生投入到主动学习之中,通过文本的解读,鉴赏课文。樊老师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后,学生讨论、明确、作答,老师的引导重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找答案,结合上下文品味语言,让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点进行深入鉴赏,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交给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
10月23日
张彬福老师评课重点突出。接触张老师,我确有收获。备课之前,思考的问题很多。现在,我能够基本把握住矛盾要点。张老师评课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真理。张老师评课时强调学生在这堂课上得到了什么?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老师的提问是不是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使他对文本的把握更深层,学生的作业是不是只有上了这堂课才能做好?上张老师的课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10月26日
韩兆琦老师讲课时感情充沛。韩先生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依然充满了激情。他感情激昂,声如洪钟,语调抑扬顿挫,充满了力度。老先生谈笑自如,腰板挺直,神采奕奕。
10月30日
安娜的赤子之心给肖伯纳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些小姑娘的本真,少些肖伯纳的世故。
10月31日
房山之行收获多多。郭志富老师讲课慷慨激昂。看到一个普通教师对于教学充满激情的探索,这对我真是一次不小的震动。做学问,搞研究,也是一件需要激情的事情啊。我们还被邀请去云水洞参观。云水洞百米多高,宽六十余米,位于高山之上。走在洞内冬暖夏谅,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每日练笔
十四中分校 王月涛
2007年9月14日
今天是丰台12中的王俊鸣老师给我们授课。听后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
王老师重点谈了他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独到见解:(一)“定性”。语文课到底要干什么?究竟要让学生学点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王老师认为,要摆脱“性”的困扰。语文就是读书、作文。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到最朴实的、最本真的特点上,即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二)“悟道”。道,即规律。要努力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天天渗透给学生,让其慢慢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要坚守住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怎么提高,力争每节课让学生聪明一点。在阅读教学后,王老师让每个学生每天写“三新”笔记(新知识、新方法、新感悟)。我觉得此举特别有实效性,很好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课上和课下结合起来。(三)讲“法”。对阅读、写作,要努力探究学习方法。方法要是科学的、有序的。如老师讲他在阅读中钻研的“以文解文”,文章“诸因互解律”等,大家听了都特别感兴趣,深觉其实用性特别大。下课后,围着王老师不断地再次请教。(四)“研究”。凡事要研究才能明白。王老师教了一辈子书,同时也研究了一辈子。所以研究的课题都来自自己的语文实践,向学生学,向学生的错误学。研究从很小的点切入,从微观入手。他的这种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对我启迪很大。自己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仍满足于完成任务,没有很好地回头审视自己做的工作,所以就导致原地踏步,徘徊不前。
听着王老师智慧的见解,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老师的身影渐去渐远,而他的思想、精神却镌刻在我的心里,随时提醒着我的教学工作。
9月18日
今天是连邵名老师讲授文言文教学。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大师的风范。
不必说对一篇篇犹如天书般文章的了如指掌,条分缕析,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也不必说在讲课时信马由缰,随手拈来的自如;单是老师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地写的板书,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知写了多少黑板,不知擦了多少次,老师一直都是不辞辛苦地把讲解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也不随意。他对知识的那般敬重,那般认真,深深地震撼了我。从中我分明地感受到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极高的做人品格。我想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能习到丝毫,就当大不一样。
与大师的零距离接触,一下就参照出了自己的渺小和浅薄,但也鼓起了我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9月19日
终于有幸听到了梁捷老师的课。她用自己的教学经历向我们说明了“追求永不停滞的生命体验”的切身感受。殷切地告诉我们首先要静下心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教师的幸福感只能在教书育人中才会体会到的。要踏下心,钻到里面去。其次要设计超越自我的愿景。她一直给自己定下几条目标:有所畏才能有所为;心中角色永是学生;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她也一直这样实践着。平视学生,甚至仰视学生,许多问题和学生一起商量、探讨,努力给学生搭建平台。再次要找到一条自我完善的途径,即做科研的参与者。梁老师认为,这是成长的直通车。积极参加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有助于在实践中极快地突破自己;有助于站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自己。
聆听梁老师的教诲,我感觉到我们应该把每一节课都看作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9月19日
今日是张学君老师的课。他为我们讲的内容是“谈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谈了以下内容:语文教师的困境;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大语文教学观。我对他提出的大语文观尤为感兴趣,在微观操作上老师也提了很好的建议。比如知人论世与背景教学;比如左右逢源与旁征博引(在此点上,老师建议首先要努力打通生活与课本的联系。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总结语文相关的东西,都可拿来作讲课的材料。其次要贯通古今。古今一世,人与我同耳。以古证今,以今证古。再其次,打通教材内部资源的关系。如进行对比阅读。);独立见解与批判意识;努力挖掘课文中的微言大义。总的讲,我牢记住了老师的一个观点:以大眼光看小书,小书也是大书。我将努力去做。
9月21日
顾德希老师给我们讲了他对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对我帮助特别大。他主张阅读教学中淡化文体。认为不管什么文体的文章,关键都在于读懂文章的意思。讲文体的价值在于写作,不在阅读。阅读中最重要的(一)是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方面落实:(1)重视多种形式的诵读。语文学习的规律就是读,要努力提高读的质量。学生正确读,才会储存语言材料,存储多,语感才会强。这是阅读的根本、基础。(2)重视一句话,几句话的准确理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文章关键处讲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二)精读、泛读并重。对一篇文章来讲,通篇精读,不可没有,但不可太多。做到精读中有泛读,泛读中有精读,而且精读精讲,泛读略讲,都贵在“启发”。(三)走出知识立意的窠臼,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老师的见解太精辟了,一语道破梦中人!我以前对阅读教学的困惑陡然间找到了答案,我将按照顾老师的指点去努力实践。
9月25日
张红老师讲“知识转型与教学改革”。
记住自己感触深的话:
“今天备课,主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水平的学生都听得懂。化深奥知识为简易。”
“教育不是万能。教育只是在有效的空间、时间做好有效的事情。”
“教学关系首先是人际关系。”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师生相互成就,共同发展。”
9月26日
《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琪老师讲课,让我大饱耳福。
对中学课本上的《史记》篇章:《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世家》、《李将军列传》、《游侠列传》等篇,老师作了高屋建瓴的分析,也廓清了老师们困惑已久的一些问题。老师讲课时十分投入,声如洪钟,不自觉地就把我们带进了那似乎遥远然而又充满无穷魅力的艺术天地。我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出色的教师,首先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纵横自如,在深度广度上无尽地延展,再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大师授课,其举手投足之中都会显示极大的吸引力。
一上午的时间飞快地就过去了,我却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10月12日
今天听了北师大一著名教授的讲座“学习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重新认识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反思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学生观,当前的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的改革,更应该是背后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学习理念支配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改革中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自主学习不等于行动上的自学,也不是放任、自由的学,而是自己采取了一定策略的高效的学习。合作也不就等于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也不单单是上网查资料,探究的思维才是重点。一定要关注思维过程,思辩过程。在学习中,一定不要让学生当旁观者,而要让他们充分上场踢球,自主体验,要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任。学习活动要有智慧的参与,让学生有高层次的思维参与,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连贯性的思考,或分析,或批判,或反思,或创新。
教师观,传统的教学是纯知识的教学,教给学生知识的碎片,知识中没有学生的人格、情感、潜能……今天必须关注。教师仅是一个方便学生学习的人,是他们学习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要无条件的关注;要展现真诚,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要有同理心,设身处地和学生感同身受。教师要作学生学习的支架,是学生临时性的、过渡性的学习工具。
知识观,过去知识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今天学生的知识应是他们自己发明建构起来的。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暂定性解释、假设。所以,学习就不是简单复制和输入信息,学习就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师就必须打破教学是传递知识的传统观念,要把所教知识创设情境,师生一起探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切合学生的需求点适机讲解。
老师的讲解虽然理论性很强,但老师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地例子深入浅出的化解,我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去审视、去反思。
11月2日
薛东川老师讲“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老师强调:语文教育中,阅读是核心内容。作为教材的文章和作品是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资源。阅读教学则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基本方式。阅读教学是一座富矿。强化阅读基本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保证。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典名篇,学生学习就是和各样的大家交流、对话。所以要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和文章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一文了解一人,了解其精神世界。对作品、对作者要做到最大程度的了解。老师还认为,近二十年来,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有相对独立性的两种阅读态势,即教学阅读与测试阅读。教学阅读是从语文教育的需要和阅读文本的教学价值出发,设置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思想教育、知识运输和能力训练贯穿始终,新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随机生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心得交流和情绪感染。所以要注意学生初读的效果;把握阅读要点。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好的习惯有助于成功,成功便有了兴趣。而测试阅读是检测的一种形式。老师要会设题。命题时抓几个点:亮点,疑点,疵点。老师认为一定要坚持以阅读教学为主,兼顾测试阅读,用教学阅读领导测试阅读,使测试阅读能逐渐趋近平时的教学。这个观点我特别感兴趣,让我对如何统一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有了新的启发,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极有帮助。
11月6日
赵大鹏老师的课,真是妙语连珠。现摘录如下:
“听一节课和读一篇文章一样。要把一片读成一线,一大厚本读薄。”
“学有所长,在某个领域思考、研究、透彻了,就容易成为优秀的尖子教师。”
“现今语文教育存在三个问题: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通过实践解决的问题理论化;把课程改革范围无限化。”
“教师是实践工作者,真理来自于实践。所以我们当老师的,最重要的不是看远处模糊的,而是做好身边清楚的。”
“语文教学是一个行为,是一个过程,任何单边活动都不行。”
“教和学的组合既复杂,又简单,组合的着眼点都是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实际和需求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否定了教学目标就不是语文课。教学目标是教学价值取向的明确化。”“每一项语文能力都是可以外形化、具体化,可操作、可测评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典,都是过去传承下的,只能大体读懂,不能条分缕析的讲,凡是这样讲的,都是失败的课。在大体读懂的观念下组织教学,才会流畅,才会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兴趣,读出自己的天地来。”“语文阅读能力是要外化为学生的能力表现,让学生说出来、做出来。语文课的好不好关键看学生的能力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表现是评价一节课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有哪些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雪
2 雨说
3 星星变奏曲
4 外国诗两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第二单元
5 敬业与乐业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7 傅雷家书两则
8 致女儿的信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三单元
9 故乡
10 孤独之旅
11 我的叔叔于勒
12 心声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
第四单元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 短文两篇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
第五单元
17 智取生辰纲
18 杨修之死
19 范进中举
20 香菱学诗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第六单元
21 陈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对
24 出师表
25 词五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附录
第269页:后记
我想寻找李密的《陈情表》的优秀课件和教案。
谈谈几种常见的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传递方式。如果
不能从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上来把握这些教学方法,就会被纷纭繁杂的现象搞得眼花缭乱,无所
适从。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
1、评点法。又称串讲法,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讲析法,讲评法,讲演法,讲读法,点拨法等。
我国古代的评点法始于唐代殷蟠编选的唐诗集《河岳英灵集》,有简明精辟的评点。南宋发展
成为有总批、眉批、夹批及圈点相结合的评点法。明代评点成风,最著名的是归有光的《史
记》五色圈点本和李贽(卓吾)的《水浒传》评点本。成就最高的评点家是明末清初的金圣叹(1
068-1661),他原名金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号圣叹。他桀骜不驯,致力学术,专注古籍评点。他的
代表作就是“腰斩水浒”,认为120回的《水浒传》,前71回是杰作,后49回是败笔。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眼光来看,后49回写了农民起义找不到出路(要么被镇压下去,要么重建一个封建王朝)的
无可奈何的结局,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远不如留下一个悬念,让人们去思索,去寻找。我
国传统评点法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思维,用直觉、会意、顿悟的方法揭示真谛,其形式多是书
评合一,评点就是对书文的点解和评串(点者断也,评者串也)。明人称赞李贽《水浒传》评点本
说:“若无老卓揭出一段精神,则作者和读者千古俱成梦境。”这与西方基于抽象思维的归纳演
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其形式多是写成独立的论文的文学评论,形成鲜明的对
照。现代的评点法是我国古代的文章评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方法就是:
点,就是点解,又叫点拨。在读中进行。要点在要害处,并要点破。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的“邹忌修八尺有余”,要点“修”,是长而美或高而美,如茂林修竹、身材修颀等。蛇也很长,
但不叫“修”,因为它不美。电线杆子也很高,也不叫“修”,因为它不美,或者是另外一种美。
又如:“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
点“私”——偏爱;“畏”——畏惧,害怕;“欲”——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总之,对重点词语要
重锤敲打,使之溅出火花。
评,就是评串。即句子、段落之间和全篇的评论和关联。要评出韵味来,评出思想感情来;要串
起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串起文章的阶段性和连贯性来。评中有串,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和技
法来。具体来说,句与句间要评出语脉,使其“通”;语段与语段之间要评出层次,使其“顺”;
结构段与结构段之间要评出逻辑,使其显示出内在联系;总评要评出主旨和技法,即中心思想和
写作特点。如上文的第一句“邹忌修八尺有余”,写身材高大;第二句“而形貌昳丽”,写容貌
美丽。两句总写邹忌是一个标致的美男子。在层次与层次之间,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
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二者的区别是有无“君美甚”。有则是真心的赞美,无则
是怯懦的奉承。段与段之间,如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详细描述他由受蒙蔽到了解事实真
相的过程,为进谏作铺垫。第二段:写邹忌向齐王进谏。进谏的方式不是直接提出建议,而是用
以小喻大的方法,委婉,含蓄,动听,易于使人接受。这种方法就叫做“讽”。第三四段:写齐王
虚心纳谏及取得的巨大效果。“三赏”“三变”及“四国来朝”是极言生趣的写法,所以有夸
大之词。如“四国来朝”就不副史实,“战胜于朝廷”也属于设想。总评:封建帝王纳谏是为了
巩固他们的统治,但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因为他们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客观上有利于
社会进步,并能给人民带来某些好处。邹忌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也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和写作中
借鉴。
评点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般的地方读过,重点的地方讲解,层次段落之间评论,全文讲完后总
结。在具体运用中,哪些地方评点,哪些地方不评点,点多点少,评点如何结合等,都要依具体情
况而定。点得过少则不透,点得过多则淹没重点,评点结合不好则会把文章讲得支离破碎。教材
不同,对象不同,都要有所区别。如文言文一般要点多评少,现代文一般要点少评多,低年级一般
要点重于评,高年级一般要评重于点。
2015-02-06 逸豪_2015 文章来源 阅 5670 转 32 分享: 微信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我的图书馆 搜文章 找馆友 留言交流
1 赢顺模拟版 7 macd金叉 13 文华财经
2 赢顺期货官网 8 buy360 14 钛镁合金型材
3 文华财经官网 9 成人高考试题 15 什么是型材
4 kdj是什么意思 10 kdj指标详解 16 赢顺模拟版
5 成人高考是什
么
11 钛合金 17 赢顺期货官网
6 比特币 12 成人高考题目 18 文华财经官网
不锈钢自吸泵
关闭
关闭
评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
深刻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的完成对众多对象的教学任务,方法也简便易行。缺点是,不易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易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不易照顾个性差异。它的优缺点,都是
由它的信息传递的单向注入式所决定的。张志公指出,教师一讲到底是“笨的劳而少功的老办
法”,备课只备教学内容而不必研究学生,也不必进行教学构思。也有人因此称教师为“教书
匠”,即只教书不育人。这些话都是针对它的缺点说的。我们在运用时要扬长避短,注意适应学
生的认识规律,利用科学的启迪和艺术的感染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
以上的特点,它的适应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教材来说,适应于内容较深、语言较难的文
章,一般文章中的精讲部分,以及其他学生自学能力难以达到的地方。如较难的文言文,鲁迅的
一些作品,文章的难点疑点等。就对象来说,年级愈低、自觉性主动性愈弱的学生,适应性就愈
差;反之,适应性愈强。如初中宜较少采用,高中可较多采用。
2、谈话法。又称提问法,问答法,疑问法,析疑法等。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
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曾有过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传统。例如《论语》,就教
育学的观点来看,就是孔子用谈话法和讨论法教学的实录。该书共记录了117次问答,其中4次孔
子问弟子,11次弟子问弟子,102次弟子问孔子。并且正是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并
规定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三原则。但在后来
长期的封建教育中,评点法逐步成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演变成僵
死的注入式。直至近代和现代白话文进入语文教材之后,还是沿袭那种注入式的教文言文的方
法来教现代文,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黎锦熙早就指出:“历来全国中等学校之本
国国文成绩殊不见佳,……症结何在?就在讲读教学时,不知道将白话文的教材与文言文的教材
分别处理,而只知道笼统的用一种大概相同的教学法。”打破评点法的一统天下,谈话法和其他
教学方法的提倡和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成果。谈话法作为一种有理论指导的规范化的
教学实践活动,是从1953年“红领巾教学法”开始,逐步得到推广的。其要点有:讲究教师提问
的艺术,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等。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平庸的提问引起学生有口无心的随答;高深莫测的提问使学
生茫然不知所答;只有能够牵动学生的神经,能够激起学生思想感情浪花的提问,才具有魅力。
一连串具有思考价值和激发力量的紧密相连的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堂轮廓清晰、结构严谨的课
堂教学,不断闪耀的智慧的火花,不断涌起的感情的浪潮,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3、讨论法。又称议论法,辩论法,研究法,研讨法,座谈法等。是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
的交流共同组成。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三点:
明确目的。讨论前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的内容和形式。讨论的问题要集中,要既有思考
价值又有明辨需要。这些问题往往是具有一定的鉴赏意义和评价意义的难点和疑点,并且与现
实生活有较密切的关系。讨论的形式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全班进行;可以用整个课时,也可以
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拨。点,就是点明分歧的实质和焦点,使不同
的意见和对立的意见明朗化,引导讨论步步深入。拨,就是调整方向,避开岔道,放过枝节,使讨
论始终围绕着中心问题进行。要根据主要问题辨明的程度,及时决定讨论的结束或延续。最后
评价讨论的结果也要集中在主要问题上。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讨论成败的关键。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用三不迷信和三个
允许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不迷信是:不迷信古人,不迷信
名家,不迷信教师。三个允许是:允许有错误,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
动起来了,他们是能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加以辨明的。例如《陈涉世家》:“陈胜、吴
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句中的单引号应去掉。《火刑》:“乔尔丹
诺?布鲁诺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足迹”与“踏遍”搭配不当。《虎吼雷鸣马萧
萧》:“群山上松涛汹涌澎湃,无边无涯。”不符合修辞格“通感”的运法,松涛是声音,不能汹
涌澎湃,无边无涯。《古代英雄的石像》:“历史并不可靠。”应改为“历史书并不完全可
靠”等。
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在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加者。对争论中的问题,要让各方充分发
表意见,不能生硬的下结论。学生的意见如有错误要正确引导,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发
现自己有错误或疏漏,要勇于承认和改正。特别是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看
法要充分尊重。《七根火柴》:“他的脸色舒展了。”有的学生提出,颜色只有红黄蓝白黑或深
浅的不同,没有紧凑和舒展的区别。有的学生说,词典上讲“脸色”有“表情”的意思,所以
能“舒展”。教师肯定了后一种意见。但有的学生仍不服,认为表情有气色、气氛等,都是无形
的,只能说紧张或舒缓,也不能说“舒展”,只有面容才能“舒展”。教师表扬了这些同学的独
立钻研精神,并且表示暂不作结论,希望大家继续研究。
我的图书馆 搜文章 找馆友 留言交流
运用讨论法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初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开放期,表现在课堂上勇
于发言,不怕失误,教师要在内容和技巧方面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高中学生进入心理封锁
期,表现在课堂上发言审慎,必须经过深思熟虑,自认为确有把握时才发言。一次失误,会导致以
后再不发言,甚至别人的失误也会引以为戒。但同时,封锁性愈强,“秘密”愈多,表现自我和渴
求别人理解的愿望愈强烈。他们要借表现自己来显示自我的存在与价值,来建立和调整自我与
周围环境中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所以不是不开放,而是要看对象;不是不表现,而是要看价
值。
讨论中要通过学生发言的声音、表情、动作等,来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如沉默是思考,缄默是
不愿发言,声音小是胆怯,速度快是紧张,语言不简练是思考不成熟,声音平淡是积极性不高,望
老师是试探,环顾同学是寻求支持,态度平静是胸有成竹,言辞激烈是有论敌等等。教师要了解
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辩论是思想的竞赛,也是说理的竞赛,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述能力。要能够从众多
的发言中发掘问题的本质,进行实事求是的连贯的清晰的论证,从而捍卫自己的观点,还要能够
正确评价别人的发言,准确的找出论证中的错误,抓问题的要害,进行有理有据的、令人信服的
驳斥。两方面结合起来,使问题得到彻底的、明确的结论。所以培根说:“会谈使人敏捷。”
4、导读法。又称教读法,自读法,探讨法,探索法,发现法等。顾名思义,导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
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基
本作法是,教师提出一定的问题和要求,学生自己认读,自己分析,自己综合,互相质疑解难,共同
切磋琢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指定的作业等。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指点。
导读法的根本革新意义,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拙劣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优秀
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奉送”式授以知识本身,“发现”式
授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关于“发现真理”,是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非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
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美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引导学生发现,不仅限于人类尚未
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即是要培养创造能
力,并不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创造。当然,如果能有一点,那是很可贵的。心理学还证明,
用发现法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即最容易形成熟练技
巧,能够像自身的机能一样,便于储存和运用。目前许多优秀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
多属于这种类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和
辽宁省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的以语文“知识树”为体系的“六步教学法”。
5、练习法。又称巩固法,总结法,复习法,智力竞赛法等,是导读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教师指
导学生在完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的过程中阅读和理解课文,从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
能和熟练技巧。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必须进行各项内容和
各种形式的训练。
练习法运用了“运动心理学”的原理,使学生在口、耳、眼、手、脑的有规律运动中强化训练
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
好。”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练习课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圣陶称赞朱熹说:“朱子注‘学而时习之’道,‘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
如鸟数飞也’。这个说法极好。”练习在教学过程的任何阶段都可以进行。练习就是
练“飞”,预习就是尝试着“飞”,训练就是教师指导着“飞”,历练就是实践着“飞”,复习就
是来回往返的“飞”等等。技能练得纯熟,才能自由翱翔。练习中纠正一种错误,能避免实践中
的许多次错误。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各种错误,许多教师和家长归究于“粗心”,其实是由于练
习不充分,没有练成纯熟的技能所致。
阅读教学练习的内容主要有朗读,默读,视读,吟诵,背诵,默写,填空,答题,智力竞赛,填表,制
图,写短文等。篇章教学的检测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单元复习和学期复习,都经常采用
练习法。考试采用标准化试题以后,更促使了“课堂教学练习化”的发展。
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 (2)指导学生开展练
习活动;(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4)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
施;(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而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
设计要作到:(1)体现教学目的,(2)体现知识和能力的体系,(3)本于教材而又有综合性和灵活
性,(4)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练习法是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但并不排除必要的学生之间的
研究讨论,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
在各种练习方式中,智力竞赛有特殊的意义。它能够创设一种良好的智力发展背景,让学生在竞
我的图书馆 搜文章 找馆友 留言交流
来自: 逸豪_2015 > 《我的图书馆》 以文找文 | 举报
上一篇:搞定高考成语只需一天时间
下一篇:[转] 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争中探索新知、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实验证明,处于竞争状态中人的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的
强度和灵敏度都高出平时许多倍。就长远意义来讲,智力竞赛也适宜于培养学生在充满激烈竞
争的新世纪中,学会竞争、适应竞争和开拓进取的能力。
6、读议讲练法。这种方法是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的综合运用方式。以
上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分别体现单向输出、双向交流、多向交流三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逆向运
用的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是单独使用哪一种方法,而要根据具体情况,或者以某种方
法为主而以其他方法的因素作补充,或者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共同组织课堂教学。上海育才中学
校长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教师、学
生的读写讲练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各种情境。所以这种
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多数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读议讲练法的一般程序为:
1)指导学生阅读。主要用导读法。
2)组织学生研讨。主要用谈话法和讨论法。
3)精讲。主要用评点法。
4)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主要用练习法。
例如《诗经?伐檀》读议讲练法教学设计:(1)指导学生阅读,参照课本注释自读,利用工具书理
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2)组织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或由教师提出,或从学生
的提问中选择):为什么要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3)教师讲解的重点:三章中不同的字词,揭示课
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结合欣赏配乐朗诵)(4)指导学生练习:熟读,背诵,默写。通过这样
的欣赏、朗读、背诵、默写等训练,使古代劳动人民悲壮辽阔的劳动场面和深沉郁结的思想感
情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成为他们的心理素质。
7、情境教学法。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幻灯、
投影、**、电视、实验室、录音、录像、微电子机、演课本剧、CAI课件等方法,创设一定的
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
任务。
情境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方式的科学化和教学内容的情境化。科学化的手段打破了时空
限制,能把中外古今的社会现象和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观生动形象地搬进课堂,使丰富多样的教学
内容化为具体直观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某些想象力难以达到的宏观景象,不易觉察
的微观世界,抽象的意念,事物内部的变化形态等教学内容,情境教学具有特殊的优势。例如,到
天文馆里讲《宇宙里有些什么》,放映图声并茂的教学录像《醉翁亭记》后教师再作讲解,以
《开国大典》的历史记录为背景教学《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先听《连升三级》的相声
录音后再读课文,通过师生同台演出课本剧的方法教学《窦娥冤》等,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教学效
果。
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教育方法的严酷,使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才智的屠宰场”。
因为错误的方法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破坏学生正常的认识活动,其恶果是磨灭学生的创造意
识,窒息学生智慧的火花。所以,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绝佳的效果。
高二语文上《过秦论》教学设计(2)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表达的浓浓亲情,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语文知识;
3.学习文本通过记叙生活琐事表达情感的写法,学会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下话语导入课文。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李密,西晋文学家。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3.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并标记疑惑之处。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与祖母“更相为命”的情状,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但由于“刘病日笃”而处在“报国恩”和“徇私情”不可兼顾的两难之中,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三、研读讨论
1.开头“臣密言”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关系着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
明确: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5.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感情。
6.艺术特色。
明确:(1)文笔委婉恳切,耐人寻味;(2)以“情”编织全文,情真意切;(3)寓理于情,情理交融;(4)语言骈散相间,参差交错,有极强的感染力。
7.师生共同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示例: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8.学生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体味亲情,反思自我。
四、梳理积累
1.文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灾难祸患。 夙:早。 闵凶:忧伤不幸的事。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指去世。 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福气,福分。 薄:浅薄。 息:子。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7)臣具以表闻
具:详尽。
(8)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狼狈:形容进退两难。
(10)犹蒙矜育
矜:怜悯。
(11)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12)更相为命
更,交互。
(1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听任。 庶:或许。 卒:终。
2.文言虚词。
于
(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向”。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表示动作的范围,可译为“在”。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到”。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急于星火。《陈情表》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理解为“在这”“从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可译为“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对这件事”。
以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臣具以表闻……(《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可译为“拿”“用”。
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凭借,可译为“凭”“依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表示身份,可译为“凭借”。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臣以险衅……(《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因为”。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可译为“因为”。
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在”。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表示处所,可译为“从”。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可译为“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可译为“率领”。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猥以微贱……(《陈情表》)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可不译。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可译为“来”。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可译为“来”。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可译为“来”。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副词。通“已”,已经。如: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5)无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
3.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谨拜表以闻。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3)臣之进退。进退:动词作名词,进退两难。
(14)凡在故老。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15)无以终余年。终:使动用法,使……终。
(1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秀才:名词作动词,做孝廉,做秀才。
4.师生共同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
5.古今异义词。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行 句中义: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今义:不可以。
成立 句中义:成人自立。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 (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句中义:申诉。今义:①受害人向法院告发;②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苦 句中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学生找出其他古今异义词。)
6.文言句式。
(1)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
(3)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4)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
(5)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省略句
(6)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7)则告诉不许 被动句
7.古代官职变化词语。
(1)察、举:考察举荐,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如“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2)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如“拜臣郎中”;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3)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除臣洗马”;又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4)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5)擢:由选拔而提升。
如《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6)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7)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8)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9)出:指出京受任。
如《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10)去:卸职。
如《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1)黜:废免,革职免官。
如《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对“臧使者”的处分。
(12)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4)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5)罢:革除官职。
如《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6)复:恢复旧职。
如《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祖孙情深 (尽孝) 尽孝日短 先尽孝
君臣义重 (尽忠) 尽忠日长 后尽忠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怎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讨论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
学生思考、吟诵。
三、小结
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教师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2.提问: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6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制
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
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
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3.提问: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延伸阅读]试结合历史学习,说说同是秦亡这段历史,晚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如何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来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
1. 怎样读出文言文味道
举例:怎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读出“语言”味这里的“语言”,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的语言形式。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音乐感,读起来抑扬顿挫、古朴悠然,有不同于白话文的特别韵味。
初学文言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诵读文本,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文言文的技巧,如:关注多音字的读法,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文本读正确、读流利;要引导学生体会断句、停顿,让学生感知语速、语调,音断气不断等方法,从而读出文言文语言的味道。如《学弈》一课的教学:师:读古文讲究“断句”。
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
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老师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师范读)师: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
(生各自练习朗读)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
生笑。)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
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生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师:好多了。
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
(生重读此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教者的讲述、示范、标画、练习,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学会诵读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节奏分明、音韵优美的教师范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诵读节奏,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古文的韵味,从诵读中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二、读出“意境”味所谓“意境”,主要是指文言文文本语言中包含的内容及思想、情感。入情入境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让学生获得“意境”体验,是离不开“读”的。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咀嚼文本中的语言文字, “意境”的解读会越来越形象饱满、情感丰富,仿佛文本中的那人、那物、那景、那情,就在眼前。
有时候,声情并茂的诵读比费尽心思的逐字逐句翻译更能引领学生进入意境、体验情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过程,“读”才是第一文库网首选策略。
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的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的黄河。
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海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生:我的脑海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这个环节,教师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了泰山的雄伟巍峨,读出了长江黄河的澎湃汹涌,把理解与朗读结合起来,用朗读促进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这就是读出来的意境味。三、读出“文化”味这里的“文化”,是指文言文蕴含的人文内涵。
当我们面对经过历史淘洗的经典文言文时,我们总能感觉到其文字背后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也能深深体会到优秀中华经典文化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
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生:俞伯牙,钟子期。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男生一起读!(男生读)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女生一起读!(女生读)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师。
2. 读起来很有味道的古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订胆斥感俪啡筹拾船浆 4.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
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5.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一.采撷文言文教学美的花朵
在数千年文言文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优美古文,它们或韵或散,或律或绝,或气势磅礴,或娟秀隽永,真是五彩斑斓,绚烂多姿。这些古典美文如清流一般清澈湍急,滋养着多少的华夏子孙。
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掘蕴含在其中的美的要素,让其语言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今天我聆听了钱虹老师和宋彦琳老师执教的“千古美文”《岳阳楼记》一课,虽然是旧课文,但仍有有一种常听常新、亲切优美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宋老师的课,她没有执着于用死板的翻译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而是用情感体悟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真正的用现代的思想、灵活的语言去挖掘教材的美,去品析文言的味道。
我觉得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真正挖掘出古文中美的因素,让美的花朵绽放出来,让一句句优美的古诗文细流涓涓流淌出来,那么课堂上学生才会感受到古文字的美,上出来的课才有语文味。
二.应重视诵读和积累
在文言文教学设计中,诵读和积累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语文课要真正上出语文味,离不开诵读和积累。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打开教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课文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词采斐然、韵律优美、意境深邃、琅琅上口,比较适合朗读。教师在设计时首先应考虑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与文下注释,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以及古代专有名词的读音。其次,要考虑指导学生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和情调。有条件的最好是借助电教设备对所教的文言文进行配乐录音让学生随其诵读。再次,要考虑对课文的深入研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章法结构、文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最后要考虑让学生悟读提高,这是学习的总结阶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诵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今天浅虹老师的课,就特别重视诵读,她仅仅抓住了语文教学中的读,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课上,她以赏读为主线,通过让学生自渎自赏、你读我赏、我读你赏把课文中的景物的修辞、作者的感情进行全面的赏析,使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在感情上达到共鸣,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在设计《岳阳楼记》的教学,应考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只要引领学生步入其间,置身至境,上出的语文课才有文言文的味道。
4. 小学生如何读出文言文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宗白华先生也说过,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可谓意境?“意”是作者在诗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它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来寄托。“境”即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内心的共鸣。
具体地讲,意境是指运用艺术形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由此可见,意境是自然景致与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艺术殿堂中最璀璨的明珠,许多名家名作皆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语文教学大纲里明确要求,要培养中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古诗文。古诗人中的“意境”非常美,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中的“意境美”呢?本文粗浅地谈谈认识。 1.启发想象力,再现意境美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加工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具有突破现实的限制,将记忆表象自由地加以综合、重组,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意象的特性。任何审美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就不能产生审美情感的共鸣。
中国古诗文中的许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体,创作者与欣赏者发生感情的交流与融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其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富有诗情画意,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尽情地欣赏到作家笔下描绘出的一幅幅意境优美的艺术画卷,必须要明确作家创作的真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方能再观诗文中风光绮丽的图画美,自悦目而致赏心。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珍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情山水,醉意自然,这便是作家的真意。
作家根据这样的“意”绘出了秀美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 画面一,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家笔下,琅琊山就是一幅山水画。有山、有泉、有亭。
琅琊山蔚然深秀,苍翠连绵;酿泉水声潺潺,倾泻而出;醉翁亭踞临泉上,翼然欲飞。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辉映生色,尽显诗画般的优美境界。
画面二,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早晨日出东山,林间雾释露消,顿显清新之气,傍晚日落西山,岩穴皆笼暮色,则有昏暗之象,作家以简练的语言,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致。 画面三,四季变幻之美。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野花竞放,幽香扑鼻,佳木秀颀,枝繁叶茂,秋高气爽,霜露洁白,冬季水浅,乱石显露。
一季一幅画,都选取最有特点的景物,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画面四,与民同乐之美。
山水之乐,常人都极易感受,这不足为奇。描写滁洲官民游乐的情景,“乐”的内涵就加深了,滁州人民在清廉有为的官员治理下,在和平富足的环境中过着怡然快乐的生活,这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显现了政治清明的景象,表达了作家的政治理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风格清新,意境优美的散文,它为读者既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的风景画,又勾勒了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两组画面相映成趣,意境幽远,千古传诵。 2.抓住关键语,品味意境美 古人说:“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欣赏它们的意境美,应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细细地品味诗文的意境美。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气势恢宏的写景诗,描绘了从行船上遥望天门山的壮阔气势和雄浑意境。
诗的三、四句中“出”字和“来”字用得极妙,应细细品味。“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字使本来静止的山有了动感的美。
如果只是站在岸边某一固定的点来远望天门山,那只会有群山屹立的静态感。而诗人身在江中的行船上,远处的天门山迅急的扑进眼帘,愈发清晰的雄姿转瞬即逝,两岸青山迅速向后退去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来”字是“出”字的补充,船行江中,天门山仿佛张开双臂,迎接从天边远来的客。“出”“来”二字提挈全诗,我们据此细细品味,就不难领略诗人勾画的“天门夹江相对,长江波澜壮阔”这幅雄奇壮阔的画卷,给人以历历在目的感觉。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断肠人”一语最为关键,曲的前半部分用寄情于物的手法,写了九个特有的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分别冠以九个极贴切传神的词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有形之物,皆能触发心中悲苦之情,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后半部分写浪迹天涯的游子,眼见日落西山,有家难归抑或。
5. 怎样才能熟读文言文如何学好文言文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笔者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
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
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
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
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
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是吟哦讽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的反复朗读中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进行了区别,对秦兴徭役、发民谪戍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一代明君可谓形神逼肖。 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针对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
陶渊明读书,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个好例子。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吟咏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的政治抱负时,更应体味 “先忧后乐”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现实意义。
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们高歌“舍生取义”的神圣时,更应感受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的意志。 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切地体会,让文言文学习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辉。
同时,学生也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3、积累贯通而学致用 欧阳。
6. 怎样读好古文你一定不会想要网上复制的那种长篇大论吧
我自身的经验是
你应该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绿皮的,书店能买到
在平时做古文阅读或者看古籍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字词就用字典查,把它的每一个解析都记住
以后再看到这个字的时候就没有问题了,也就是一次多用
还要注意词类活用,比如名词作状语啦,名次动用啦,等等
有时间多读古文,资治通鉴,古文观止,史记什么的,培养语感
如果你得做古文题,先看问题上原文找答案,把原文对应的部分翻译一下,问题会迎刃而解
最后,祝你成功啦!
7. 怎么读好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