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_孔子会认可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zmhk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陶渊明的人生态度_孔子会认可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陶渊明的性情是咋样的?2.29岁出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_孔子会认可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陶渊明的性情是咋样的?

2.29岁出仕41岁归隐,陶渊明官场沉浮13年,生命短暂,当及时行乐

3.陶渊明对生活的态度的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_孔子会认可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的性情是咋样的?

       陶渊明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开创了一派“田园诗”,读其诗能真切感受到诗人那份热爱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情怀,及其坦率性格、平淡心境和旷达的人生态度,正所谓“文如其人”。往往越是“文如其人”,便越能见其性情,而陶渊明正是这样一名真性情者。萧统在《陶渊明传》中称赞陶渊明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笔者以为,没有比“任真自得”更能适当地表述陶渊明真性情的词了。“任真”一词曾出现在陶诗“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据《庄子·齐物论》郭象注:“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任真即听任自然也。“自得”可解作独自有所得、有所体会,于陶渊明而言,又有悠然自得、自得其乐之意,如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就最能体现这种“自得”了。概而言之,陶渊明“任真自得”的真性情就是:听任自然,顺其天性,不随俗矫世,不违背自己意愿,让身心回归真朴,在独立处世中悠然自得。

29岁出仕41岁归隐,陶渊明官场沉浮13年,生命短暂,当及时行乐

       陶渊明的志向就是隐居山林,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愿意生活在利欲熏心的官场,向往自由。

       陶渊明,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陶渊明对生活的态度的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时间的无情和永恒,这是世间亘古不变的真理!

        若是因为害怕即将到来的未知的未来,而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把日子过得不自在,那还有什么意思!

        人活一世,不在乎长与短,只在乎乐不乐,有无意义,才是最真!

        陶渊明,他生于东晋,晋朝易代后,他就辞官归隐了,做了晋朝遗民。

        陶渊明祖上也曾荣华富贵,“媵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但如此富贵,陶渊明并没有享受过一天。

        陶渊明出生之时,陶家家道就已经中落了。

        陶渊明有时连饭也吃不上,甚至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薄衣。

        但一切的贫穷和困苦,并不能妨碍陶渊明的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此时的陶渊明读了不少书,学了不少儒家经典。

        陶渊明也和一些有志之士一般,有着兼济天下的壮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另一方面,陶渊明生性洒脱,喜好丘山,这也成了他日后归隐田园的一个契机。

        陶渊明出仕之时已有30岁,对于读书人来说能够出仕便是光耀门楣、是实现理想。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陶渊明,自然也是很想出仕做官。

        另外,陶渊明也是为了生活。陶家贫穷,时常吃不上饭,吃不饱饭,陶渊明就算是为了家,也要做官挣钱。

        但是生性洒脱散漫的陶渊明,哪里受得了官场这个污浊的牢笼,哪里忍得了层层的争权夺利你谋我算。

        在出任彭泽令仅仅80天,陶渊明便彻底的告别了这场十三年的官场沉浮,十三年的尘网樊笼。

        一首《归去来兮辞》,道尽了他的喜悦,“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道尽了他的向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道尽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官场十三年,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腐朽,他不愿意受此行役之苦,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归隐田园。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大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这与官场的黑暗和污浊截然相反。

        在这欣欣向荣的春天,陶渊明犹如新生,焕发出了属于他的独特的生命之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人生短暂,生死难料,若是苦苦追求不可得之事,失去了原本的自由,如此生命,有何意义?有何欢乐?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生来脆弱。

        当死亡之神降临时,生命的光显得无比的暗淡苍白。

        没有人,能够敌得过生命的无常,能够抵挡住死亡的冷酷。

        所谓道家的长生,不过是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抚慰。

        对于死亡,陶渊明有着敏感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信道家长生,他清醒的知道“天地赋命,生必有死”,“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对待生死,坦然面对,面对生命短暂,及时行乐,“得酒莫苟辞”,陶渊明表达了他直面短暂之生命及时纵酒行乐的人生态度。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悠居田园的陶渊明时时享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少有与人来往,他时常忘记今时何月,时常忘记四时变换。

        并非是陶渊明不知,也并非是他忘记,而是他要在这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意义,寻找生命乐趣!

        “空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陶渊明因为忘记四时变换而感受到独自一人穷居的孤独落寞,也因为飘散的落叶感受到秋天的枯寂。

        生命的变换犹如四时变换,但是四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永恒不变,但是生命却难以长久,失去了就不再有。

        在我们感受生命无常时,在我们对于来日的未知所恐惧时,其实想一想陶渊明所想的“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便可吧!

        不要去管来日,只要快乐度过今时今日,便不虚此行吧!

       陶渊明对生活积极方面表现为: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但由于生不逢时,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辞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向往和倡导“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陶渊明对生活的消极方面表现为:一是他虽然非常厌恶当时黑暗的社会,可他没有反抗,而是隐居田园,这是一种逃避;二是大量诗文中表现他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结论:总的来说,陶渊明对生活的态度—— 积极的成分较多。

       好了,今天关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