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_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注释
zmhk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_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注释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1.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1.孔子相师文言文
2.陈元方文言文翻译
3.陈元芳候袁公原文,注释+翻译
4.孔子与周公互不相师。翻译成古文为什么?
5.陈元方年十一时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孔子相师文言文
1. 互不相师文言文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赞扬了陈元方机智的应对技巧。陈元方作为官宦家的孩子,从小耳闻目睹了父亲的为官言行,无师自通,对客人提出的问题全面考虑,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他以十一岁的年纪评价父亲的为官之道——对有权有势的人用德来约束他们,对无权无势的人用仁来安抚他们,让他们各安其位。所以时间一长,大家自然敬重他。
当袁公说当初他也是这样做的,并问他究竟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时,他以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的表现为依据推出结论: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
搜狗百科-互不相师
2. 互不相师,这篇文言文中陈元方说:"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原文: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分析:这句话充分地显示了陈元方十分机智的应对技巧,对双方(袁绍和陈元方父)都无贬损之意,既不唐突袁公(袁绍),又维护了自己父亲的尊严。
[说明:在《互不相师》这篇文章中,当袁公(袁绍)说当初他做地方官,也是像陈元方父亲那样治理地方的,问他究竟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时,陈元方既不便于说袁公学他父亲,又不愿意说他父亲学袁公,就以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的史事为依据,推出结论:“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对双方都无贬损之意。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父亲的尊严。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世说新语》》)
3. 文言文 的原文+译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做了些什么事?”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义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4. 一段讲道理的文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 文言文师说全文及翻译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
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
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1]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用来。
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4]受:通“授”。
传授。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8]乎:于。
[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10]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年:年龄。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19]惑矣:(真)糊涂啊! [20]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1]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22]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4]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5]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6]相师:互相学习。
[27]族:类。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30]谀(yú):阿谀、奉承。
[31]复:恢复。 [3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3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34]乃:竟。 [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6]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7]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
6. 求尊师重道,安分守己的古文《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 学奕文言文字词翻译日:太阳。
东:到东方。
游:游历,游学。
辩斗:争辩。 辩:辩论;斗:争斗
其:指代两小儿。
故:原因,缘故。
以:认为。
去:距离。
初:刚刚。
日中:正午。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者:……的太阳。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伸手。
汤:热水。
决:判定,判断。
孰:谁,哪一个。
汝:你。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谁说你见多识广呢?)孰:谁。为:通“谓”。“知”通“智”,智慧。
乎:呢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沧沧凉凉:比喻太阳刚升出来时很凉爽。
知:同“智”,智慧。
[编辑本段]
译文
孔子去东方游学时,看见了两个孩子正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但是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清清凉凉,到了正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天气很热,难道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孩子的对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编辑本段]
读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8. 古人勤学的古文 要原文推荐韩愈的劝学篇《师说》推荐韩愈的劝学篇《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认为向老师学习是羞耻的。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众人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认为跟从老师学习是羞耻的,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不能解决的疑惑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1]。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这说法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可真值得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他都普遍地研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2],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写《师说》送给他。
注解:〔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
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
9. 《师说》的文言翻译您好!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比我多,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的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了。这也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氏的儿子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陈元方文言文翻译
小说。陈元方候袁公,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
这八条记录,除了《德行》之十的内容(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为空泛评价的话以外,其余的七条,都是七个精彩的瞬间,记载了陈元方和他的家人们的生活。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是怎么治理地方的?”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和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陈元芳候袁公原文,注释+翻译
1. 陈元方 文言文的翻译
泉州话证《世说》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政事第三/3) 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2. 陈元方 文言文的翻译泉州话证《世说》
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政事第三/3)
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3. 陈元方年十一时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政事第三/3)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8、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
(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
这里用(3)效法,仿效。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
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12、益:更加。
13、以:用。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4. 陈元方文言文解释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政事第三/3) 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1、候:拜访,问候.2、履行:实施,实行.3、绥:安,体恤.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5、师:学习.6、尝:曾经.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8、法:效法,仿效.9、称:称赞,赞不绝口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13、以:用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15、师:学习。
5. 文言文《陈元方》翻译1.久而益(敬):____________ 尊敬 2.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____ 曾经 3.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____ 效法 4.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____ 效法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
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时,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他做了些什么事啊?”元方回答说:“老父在太丘时,性格刚强的人用德行去安定他们;性格软弱的人用仁慈去爱抚他们,让他们顺心地过着安乐的生活,时间越长,大家越是尊敬他。”袁公说:“我过去做邺县县令时,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的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的?”元方说:“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时代的人,虽然相隔很远,但是他们为官处世的做法是一致的。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6. 文言文《陈元方》翻译1.久而益(敬):____________ 尊敬
2.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____ 曾经
3.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____ 效法
4.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____ 效法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时,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他做了些什么事啊?”元方回答说:“老父在太丘时,性格刚强的人用德行去安定他们;性格软弱的人用仁慈去爱抚他们,让他们顺心地过着安乐的生活,时间越长,大家越是尊敬他。”袁公说:“我过去做邺县县令时,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的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的?”元方说:“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时代的人,虽然相隔很远,但是他们为官处世的做法是一致的。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7. 陈元方客答,古文翻译世说新语 陈元方答客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
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就先离开了。
等他离开,他的朋友才来。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时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
客人问他:你父亲在吗?
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先离开了。
客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
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等到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这就是没有信用;对著小孩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客人觉得惭愧,忙下车前来想拉拉陈元方。陈元方走入家门不再理他。
孔子与周公互不相师。翻译成古文为什么?
陈元芳候袁公原文,注释+翻译如下: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候:拜访,问候。履行:实施,实行。绥:安,体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师:学习。尝:曾经。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作者的主要作品:
1、《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照冯友兰的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真风流有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淡、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
2、《幽明录》
《幽明录》,亦作《幽冥录》《幽冥记》,是刘义庆集门客所撰志怪小说集。《周易·系辞》“是故知幽明之故。”注称“幽明,有形无形之象。”书中所记鬼神灵怪之事,变幻无常,合于此意,故取此名。原书30卷。
陈元方年十一时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政事第三之三、互不相师。(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访袁公。袁公问道:“令尊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强者以德来安抚,弱者以仁来体恤,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长了,他们就越发尊敬他了。”
袁公说:“我以前曾任邺县令,做的也是这些事。不知是令尊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令尊?”元方答道:“周公和孔子,生在不同的年代,交往和行动却是一样的。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翻译: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陈元方候袁公》讲述陈元方去拜访袁公,袁公对他父亲做官品质的称赞。面对袁公的刁钻提问,陈元方巧妙应答,以周公、孔子的事例做类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
作品赏析
此文的道理,要信守诺言,对人要彬彬有礼、以礼相待,不可鲁莽造次、出言不逊。
陈元方候袁公,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
好了,今天关于“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上一篇:雨后春笋_雨后春笋的意思
下一篇:陌上人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