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马说教案_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zmhk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马说教案_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马说教案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师说教案2.高二《师说》教案3.二年级语文下

马说教案_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马说教案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师说教案

2.高二《师说》教案

3.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教案

4.初一语文《塞翁失马》教案大全

5.《小马过河》教案

马说教案_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

        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 、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

        初中学过韩愈的《马说》,是讲识别人才、爱护人才的,内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宣扬尊师重教,也以伯乐自许。学习中,可以回顾复习《马说》,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思路结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 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为达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须既要有理论论据又要有事实论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因而作者先从老师的功能角度做演绎推理立论,然后,再以现实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孔

        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结构图: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 演绎推理 (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归纳推理 (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

        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 呼应印证 (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 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 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语言揣摩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名题讲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如下问题(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二题)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②蒉:草编的筐子.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④夜邑:地名.⑤淄上:地名。

        17.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

        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

        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幽

        A.①⑥⑦ B.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 D.②③④⑤⑧

        解析:所以是复音虚词,《师说》一课出现较多,应在本课积累掌握其用法。常见用法有二:一表原因,二表根据、依靠、凭借。题干所以表原因,选项中①②⑥属根据、依靠、凭借,③④⑤⑦⑧表原因,因此取B。

        19.明日乃厉气循城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A.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

        B.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

        D.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解析:按文句意思,是田单振作起精神不是激励士气,且攻狄城是在城外进攻,所以B项不妥,AC二项也不妥。 答案:D

        20.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3分)

        A.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南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全相反。

        D.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解析:本题考对整体文意的理解,要注意分析理解鲁仲子所讲的那一长段话。攻城,关键在将帅和士兵能上下一心,有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决心。A项的因物质生活改变而丧失斗志,B项的因国土势力改变而尾大不掉,C项的将帅无心作战,只有士卒奋臂欲藏,这三项虽然都属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所以都不可取。答案为D。

        风景剪辑

        剪辑1:

        剪辑2:

        唐宋八大家系由明代朱右、唐顺之、茅坤等人提出。元末明初朱右尝选韩柳欧阳曾王三苏为八先生文集。《明史·茅坤传》说: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顺之喜唐、宋诸大家文,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钞》。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茅坤别号鹿门)者。明代还形成了以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作家群。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倍受宋人推崇。欧阳修《书旧本韩文后》称: 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称: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洵《与欧阳执事书》称: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丸,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王安石在《上人书》中称: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 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a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a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o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u,阿谀,奉承

        二. 填空题;

        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高二《师说》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 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 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 所以 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 :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

文言文教案 篇2

        阅读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时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传》)

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信评论

        B.每进见难问诘难

        C.饮酒不节节制

        D.公车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各为赋

        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诛修

1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甚异之

        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19.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译: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

文言文教案 篇3

        典例精析

        例一(20xx湖北卷第14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解析答案:C。本题不仅考查考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也考查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A项分析不正确。“为了惩罚李超”,“愤而择日告辞而去”等内容与原文不符。B项,“憨和尚德高”,“机智”,“李超敏而好学”,“尼僧争强好胜”等分析与原文不符,文中没有这些内容。D项,“变幻莫测”与原文不相符,“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以面代点,概括失当。C项的分析概括符合原文内容,是正确选项。作品刻画人物,憨和尚二“笑”,尼增三“笑”,其武艺的高强、性情的谦和,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例二(20xx福建卷第8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解析答案:A。A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不正确。错误之因是对文句的翻译不正确,“非仕有力者”,不是做官有力量的人;“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不是才情有文采的人,即使游览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不是身强力壮的人,大多老死在那个地方。B、C、D三组符合文意。

        例三(20xx辽宁卷第14题,原文见第五节筛选信息“典例精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解析答案:A。本题列举出四个选项,B、C、D的分析概括与原文内容相合。A项分析概括不正确,错误之因是对“素知识者”理解错误。知识,相知相识的朋友;理解为“有知识”,错误。A项的错误,是不明了词语古今义的区别。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教案

        导语:《师说》是韩愈创作的散文,是对于传导授业解惑的一种分析论道。下面是该课文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字词正音:

        读(dòu)句读 郯(tán)郯城,县名 苌(cháng)姓 聃(dān)用于人名,老聃 贻(yí)赠送

        二、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三、过程设计

        1、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 人为什么要从师?

        ① 学者必有师;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⑵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 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⑵ 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⑶ 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⑷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⑸ 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注:大意对即可。)

        原文:“学者必有师。”

        ⑹ 联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⑺ 在分析了观点后,诵读第三自然段。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

        3、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4、思想内容: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5、论证结构:

        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四、文言知识

        1、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2、全文串解。

初一语文《塞翁失马》教案大全

        每一篇课文老师都要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大家都动脑筋,好好体会其中的道理。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教案”,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教案

教材解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小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去,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昨天刚被淹死,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文章篇幅较长,涉及的事物较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通过朗读、表演、给动画片配音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遇事要自己动脑精亲自尝试的道理。

        3、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老牛、小马、松鼠、老马及头饰;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训练学生说话

        1、激趣: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不但要和大家交朋友,而且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教师出示小马)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小马第一次来到咱们这个集体中,看到这么多张生面孔,他的心里太紧张了,谁愿意随便对他说点什么,让他放松放松?

        2、导入课题,引导提问。

        教师激情导入:听了大家的发言,小马真高兴,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新朋友,现在它不紧张了,而且他还特别愿意和大家共同来分享一个有关他的童话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小马过河》。(教师板书课题)齐声将课题读两遍。

        引导提问:通过读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他怎样过河?过河了没有?)

        3、训练说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读课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坊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组织学生讨论:要是把磨坊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通过三次提问,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过渡:小马可真懂事呀!他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了吗?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本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入手,捕捉重点,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如何?

        2、集体强化,梳理课文脉络: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两次)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一次过河?(三至四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二次过河?(6自然段)小马两次过河的结果一样吗?(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趟了过去。)

        3、口头填空。

        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 )的情况,然后写老马( ),最后写小马( )。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并训练学生由句组段的说话能力。〉

三、细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引入情境,质疑解疑

        过渡: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为什么没有过河呢?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教师配乐感情朗读,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激起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小马在去磨坊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想的?(2)同时一条河,老牛和松鼠说的一样吗?用“————”画出牛伯伯和松鼠说的话,在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出示要求后教师首先要指示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刚刚开始练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往往将读与思考脱节。学生自主学习后,分小组讨论。

四、深入理解,深化感悟,品读角色,初明事理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小马在去磨坊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读出“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的句子时,教师在黑板上忽一条小河的简笔画)

        2、小马高高兴兴的往磨坊跑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你们想象一下,它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啊!(为难)

        3、请你用为难的语气把此时小马心里的想法读给你的同桌听。

        (二)解决第二个问题:

        1、同是一条河,老牛和松鼠说的一样吗?

        (1)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分别出示两种动物及它们所说的话。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松树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引出矛盾,为下文作铺垫和过渡。

        (2)如果你就是老牛,如果你就是松鼠,你会用什么语气对小马说话?

        (老牛说的话要读得轻松,慢条斯理,松鼠说的话要读出急切、认真的语气。)自己把这两种动物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

        (3)师生分角色带上头饰共同表演。师:老师也想加入到你们当中,和您们共同表演这部分内容,好吗?下面我们共同来将这个片断表演出来。老师当小马,谁来当牛伯伯?谁来当松鼠?(用讲台当作小河,找一把椅子当作大树)

        分角色朗读。

五、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过渡:听了妈妈的话,小马又一次来到河边,这次它过去了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并说说从哪里看出小马记住了妈妈的话,遇事开动脑筋了。

        2、讨论:小马亲自下河去试一试,觉得河水怎么样?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小马、松鼠对不的深浅说法会不一样,究竟谁说得对?学生兴趣高,对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其间教师以肯定学生的某些意见的方式作为引导,最后的结论如何做,也须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

        3、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

        (1)说“高度”

        (2)说“深度”

        (3)连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刚才说的两句话连起来。

        4、小马过河后,心里可高兴了,它不但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务,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于是它就欢快的唱起了《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让我们和它一起来唱。多媒体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六、分角色读,读中升华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马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故事吗?聪明的叔叔阿姨们,把这个童话故事拍了一部动画片,可是还没有找到配音演员,大家想试试吗?

        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学生当配音演员。

七、依据课文,小结收获

        1、让学生畅所欲言,小结收获。说说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还了解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像小马一样遇到过什么难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3、教师小结,提出希望。

        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呀。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勇敢的、爱动脑筋的孩子,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成长。

八、思维启迪,拓展延伸

        课后习题: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对它说什么?

        1、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拓宽思路。(如:可以是趟水的感觉、磨坊磨面的情景、路上碰到的事情等)

        2、两人一组分角色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对话练习。

        3、指名小组汇报表演。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老牛                浅

        高

        小马                深

        松鼠                矮

        遇事要多动脑,并且要亲自尝试。

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通畅,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马说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马妈妈劝告小马的话含义。

        2.老牛,松鼠与小马的对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孩子们,上一节课学了课文,今天,老师带来一些词语想考考大家,有兴趣吗?看来孩子们和这些词语交上朋友。那么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说的真好,说明认真学了,那么小马过了几次河?怎样过河的?小马从磨房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细读感悟

        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讲了什么?指明说:

        2.文中写小马几次过河?哪些自然段写小马第一次过河?哪些写第二次过河?个别说。

        3.第一次过河小马遇到什么问题?老牛伯伯怎样说?用:“——画出来,说你明白什么?指名说:

        4.分角色读,男生读老牛的话,女生读小马的话。个别读。

        5.比读。

        6.松鼠怎样说:用曲线画出。

        7.学习课文第3到5自然段。

        (1)读课文第3段后,说说,“为难”的意思。(“为难”,感到难以应付。)找出课文写小马怎样为难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语气。(心想……那多好啊!)为什么会这样

        (2)读老牛怎样告诉小马的句子,说说小马听了怎么样 。(理解“樘”(趟)的意思。)

        (3)小马准备过河时,松鼠为什么拦住它?(理解“当然”的意思。“当然”在这里作“应当这样”讲。)

        (4)最后小马怎样做,读有关句子。

        (5)把上面的四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经过。

        3.学习第6、7自然段。

        (1)引读。师:小马回家是怎样问妈妈的?妈妈是怎样对小马说的?生:读第6自然段。师:小马是怎样根据妈妈的话去做的?生:读第7自然段。

        (2)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教师可运用课前准备好的挂图和演示:贴出挂图,再分别把画有老牛、松鼠、小马的插入挂图上的河水中,比较它们身材的高矮,以及河水没到它们身上的部位。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老牛、松鼠、小马身材高矮不同,对河水深浅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小马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老鼠说的那样深。)

        (5)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懂了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牛伯伯 能过

        小松鼠 淹死

        老马 试一

        小马 过河

        只有动脑筋 才能把事情办好。

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是一篇富有吸引力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问老牛,老牛认为过得去;小马问松鼠,松鼠认为过不去。最后在老马的鼓励下,小马大胆去尝试,终于过了河。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主,时时刻刻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为主轴。 经过教研组的评课讨论,我有如下反思:

一、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原动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挂图、录音导读、展示、情景片段表演等多种方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在教具使用中,发现有些前期准备不到位,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方面。

二、双基训练导入,逐层推进

        在揭示学习目标后,我进行了双基训练,小黑板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领读,并且针对二年级学生拼音还比较薄弱的特点,让学生养成了用手指画声调的好习惯。但是,整个训练过程时间稍短,训练效果不够明显,处理得较像第一课时,以后应该改进训练方法。

三、精读品悟,指导朗读

        阅读是表达交流的基础,而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在本课的朗读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以情感推进朗读活动。抓住小马、老牛、松鼠、老马的语言,例如抓住表现松鼠形象的“大叫”“认真”来进一步感悟松鼠发自内心的焦急、担忧,抓住小马的“低下头”,说话吞吞吐吐。通过理解关键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课文主要人物的心理,通过分角色朗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加强知道学生的朗读,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注意以激励性评价推进朗读活动、师生赛读,情景表演这些活动的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丰满,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深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这方面配合度很高,甚至超出我课前预期,相信这次课后,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四、拓展延伸,交流体悟

        引导学生思考:你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马一样遇到过难题呢?你又是怎么解决的呢?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但是,由于对整体时间把握不到位,展示交流的时间较少,本来准备好的更充分的拓展延伸没有全部展示,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之一。

        以上是教完这篇课文后,自己的一点小小反思。当然以后的路还很长,这节课给予我的收获还是较多的,我将吸取好的方面,继续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对于还不好的地方,继续学习,继续反思。

《小马过河》教案

        塞翁失马是一个汉语 成语 ,读音为sài wēng shī mǎ,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出自《淮南鸿烈集解》。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塞翁失马》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语文《塞翁失马》教案大全一

        导入课题

        一首龙文唱出了祖国 文化 的内蕴,唱出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能从这样几幅中读出什么 故事 呢?(老师投影幻灯片2,让学生 说说 故事的名称)

        ? 大家说的真好,请大家观察一下这样几则故事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都是中国的 寓言故事 )

        (了解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幻灯片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幻灯片4

        了解文学常识

        这篇寓言出自《淮南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这部文学巨著?

        学生介绍,补充

        老师投影资料,一位同学读 幻灯片5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个别展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自主学习过了,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展示下朗读的风采。)

        [要求] :幻灯片6

        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

        1 )一生读 2)评价

        2、强调字音、停顿

        (过渡语:读的真好,不知大家能否读的准确呢?老师觉得还要注意这样几点,请看大屏幕)(播放幻灯片7、8)

        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近塞上之人( )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其子好骑( )

        堕而折其髀( )( )

        引弦而战( )

        此独以跛之故( )

        读一读(三个 句子 的停顿)

        3.自读,

        4、全班齐读 (幻灯片9)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幻灯片10)

        1)自己再次疏通,小组解疑 2)全班交流,质疑解疑

        检查,投影幻灯片11(注意,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让大家翻译句子)

初一语文《塞翁失马》教案大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与成语,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寓言故事大意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与 方法 目标: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寓言大意,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 发散思维 的能力。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能够复述和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寓言,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塞翁失马》的寓意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课型教读课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抢答有关“马”字的成语:展示课件,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

        2、导入新课:

        教学用语: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都是有关“马”字的成语,有关“马”的知识可真不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马”字的寓言——《塞翁失马》(板书)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

        (请学生回答)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二、寓言简介

        本文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后刘安因被告谋反而自杀。《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等思想,论理时常常引述古代神话、 传说 ,因而保存了一部分珍贵的神话资料,内容丰富,文笔优美。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 神话 材料,像“ 女娲补天 ”、“ 后羿射日 ”、“ 共工怒触不周山 、”“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知识拓展:记录古代寓言故事的古籍

        1、《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 神话传说 的最古老的地理书。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2、《庄子》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 浪漫主义 色彩,并采用 寓言故事 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游刃有余、对牛弹琴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初读

        教学用语: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2、下列加点字的音,你能读准吗?

        塞(sàì)翁失马 塞

        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其父(fǔ)曰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将

        其子好(hào)骑 好

        此独以跛(bǒ)之故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 折

        3、学生再读

        方法: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让学生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师生共同评点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也。

        4、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文言实词

        结合课后练习题讲解

        马无故亡( )而入胡 人皆吊( )之

        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 居( )数月

        此何遽( )不为福乎 其子好(  )骑

        死者十九(    )

        5、全班再次齐读寓言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串讲一遍课文,同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这则寓言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出来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2)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在塞翁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2、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进行复述课文;(板书)

初一语文《塞翁失马》教案大全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的读音:塞翁 父 遽 将 好 折 髀 弦 跛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之 而 其 为 以

        善术 故 亡 吊 父 何遽 髀 引弦 十九 跛 相保

        能力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和语境理解词义

        2、通过事件和分析人物多角度理解寓意

        情感目标:1、学习塞翁辩证的对待问题的观点

        2、学习人们对别人的事给予关心的态度。

        课前准备:1、师生背诵《塞翁失马》

        2、教师准备资料、多媒体。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标志疑难问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引起好奇导入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家里被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 “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走了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一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你从罗斯福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早在几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这样的人,他便是失马的塞翁,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塞翁失马》

        二、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师:《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对于《淮南子》你了解多少?

        ■出示课件一:知识积累卡

        《淮 南子 》又名《 淮南鸿烈 》,是 西汉 宗室淮南王 刘安 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师:那么《淮南子》究竟蕴含了什么广大而光明的道理呢? 今天我们就透过《塞翁失马》这一则寓言管中窥豹来探究《淮南子》一书的价值。

        (二)检查预习

        昨天我们对于寓言进行了预习,要求大家背诵课文,背过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背诵,其他学生认真看着课本,听一听那些字的读音和你的不一样。

        (学生背诵——学生指正——教师强调重点)

        有几个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由于它们是多音字,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意来注音。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二:注意我的字音

        1、人皆吊之,其父( )曰

        2、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

        每个字读三遍,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原文。齐背

        (三)翻译课文

        师:韩愈曾经在《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读书时困惑不解答,是真正的困惑,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把预习时自己标记的难点浮现出来,到小组里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写到黑板上。

        1、(学生自主研究讨论,板演,教师和学生一起讲解答疑,一边答疑一边划去解决掉的。)

        2、一个学生朗读,小组竞争翻译,翻译原文。

        3、作者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叙述这个故事的,挑战一下自己,看一看,谁能从塞翁儿子的角度再译原文。(教师朗读,学生口头翻译,目的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三:以儿子的语气:吾居于近塞上,家父善术。一日,吾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余,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吾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余,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吾家富良马,吾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余,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吾父子相保。)

        4、闯闯句读关

        理解文意之后,就容易断句了,下列的句子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顿?

        出示课件四:

        马无故亡而入胡 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5、扣上课本测测你的课堂效率,会的举手,不会的认真听。我会随时提问。

        ■出示课件五:标注红色或蓝色的词你掌握了吗?

        (5)展示视频《塞翁失马》

        初一语文《塞翁失马》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 初中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优质教案范本

        2.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范文

        3. 初一语文《我的老师》教案大全

        4.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

        5. 初中七年级语文《马说》优质教案范文

        6.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7. 七年级上册语文周国平 人生语言(节选)教案设计范文3篇

        8.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9.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10. 塞翁失马读后感500字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马过河》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马过河》教案 篇1

课程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程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课程难点

        领悟两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三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12个生字,读准字音。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学生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许多童话故事,谁知道?和学生们说一说你知道的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学生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板书课题:6、小马过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读准生字的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出示课件1:本课全部生字)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书写,分析字形

        1、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字形和书写。

        (出示课件2)带 挡 拦 亲

        会写字可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分析记忆字形。

        2、练习写字。

        四、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自己练习读课文。

        2、四人一组,采用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

        3、相互点评,纠正读课文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ài lǐng dǎng zhù lán xià huǒ bàn qīn rén

        (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老马 一( )麦子 一( )小河

        一( )老牛 一( )松鼠 一( )伙伴

        三、读句子,说说两句话中哪两个词意思相近,写在横线上。

        (1)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

        (2)小马听了松鼠的话,连忙收住脚步。

        ( )和( )意思接近。

        参考答案:

        一、带领 挡住 拦下 伙伴 亲人 二、匹 袋 条

        头 只 个

        三、立刻 连忙

《小马过河》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能按故事发展的过程,理清叙述的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到河边的情况。

        3、能背诵、默写老马教育小马的话,从中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训练说话

        1、今天学的课文叫《小马过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他又是怎样过河的呢?

        2、听范读,划出生字新词;思考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3、训练说话。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房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房去。)

        组织学生讨论:

        要是把磨房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

        〈通过三次提问,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4、学习字词。

        读生字新词——正音。

        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字形。

        生字组词,并抄写。

        〈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和写。〉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说话。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思索并回答问题: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怎样?

        2、梳理课文脉络。(板书:过不了河蹚了过去)

        3、口头填空。

        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 )的情况,然后写老马( ),最后写小马( )。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并训练学生由句组段的说话能力。〉

三、指导朗读,练习复述

        1、课文哪几段写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情况?(第3--6段)

        2、指导朗读。

        (1)理解下面的带点词语,据此读出句子的语气:

        “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

        (2)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下面句子的语气:

        “老牛说:‘水很浅吗,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前后两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方法略有不同,但训练重点都放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3、练习复述。

        (1)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给下列词语排队编号:

        回家 问松鼠

        问老牛 为难 连忙 立刻

        (2)指导复述。

        要求把编了号的词作为提示语,有顺序地复述,用自己的话通顺地复述。依据复述要求,进行评议。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经过,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因而指导要到位,训练要充分。〉

        4、找近义词。

        让学生从编号的词语中找出一对近义词。(连忙、立刻)

        你是怎么从这对近义词中体会到小马自己不动脑筋,光听别人的话的?

四、指导表演,读写句子

        1、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抓住“难为情”一词,让学生说说“难为情”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事情感到过“难为情”?并演示:“难为情”时,你是什么样子的?做给大家看看。

        2、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并划出一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话。

        对老马教育的这段话,让学生:

        (1)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2)说——说说“光”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省去这个字。(板书:动脑筋、试一试)

        (3)背——要求有感情地背诵。

        (4)默——不遗漏或写错标点符号。

五、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1、学生自读第8自然段,并说说从哪里看出小马记住了妈妈的话,遇事开动脑筋了。

        2、讨论:小马亲自下河去试一试,觉得河水怎么样?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小马、松鼠对不的深浅说法会不一样,究竟谁说得对?

        〈四种答案(略)〉

        学生兴趣高,对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其间教师以肯定学生的某些意见的方式作为引导,最后的结论如何做也须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

        3、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

        (1)说“高度”

        (2)说“深度”

        (3)连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刚才说的两句话连起来。

六、朗读全文,小结收获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小结收获。让学生说说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中年级阅读教学以段的训练为重点。这堂课较好地按照“重点训练+常规训练”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既突出了段的训练,又注意了词句训练,朗读、默读、背诵训练和说话训练。教师善于抓住教材特点,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教师教学十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起点的学生,提高全班学生的水平。

《小马过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重难点:

        理解第七自然段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

教具:

        多媒体课件。老马。小马。老牛。松鼠的头饰。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现在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小马过河》。”(出示课题)

        (2)教师讲述:“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飞快地向磨房跑去。”

        (3)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来看录像,边看边思考:小马几次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怎样呢?”(放录像)

        (4)学生回答。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标出自然段。

        2.开火车检查朗读,师生评议。

        3.在括号里填出适当的量词。

        一(座)马棚一(间)磨房一(只)松鼠

        一(匹)老马一(条)小河一(棵)大树

        一(匹)小马半(袋)麦子一(头)老牛

        过渡:这几种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1——6自然段,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三、精读训练,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回答事物之间联系。(教师连线)

        一(座)马棚一(间)磨房一(只)松鼠

        一(匹)老马一(条)小河一(棵)大树

        一(匹)小马半(袋)麦子一(头)老牛

        2。(出示老牛、小马图):找出老牛和小马的对话,指导感情朗读。

        3.男女生分角色感情朗读第一次对话。

        4(出示松鼠、小马图)松鼠为什么认为小马会淹死呢?

        5.指导感情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

        过渡:听了松鼠的话,小马又连忙收住脚步,不知怎么办好。于是它跑回家里去找妈妈。学到这里,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马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6思维拓展:假如你是这匹小马你会怎么做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看板书质疑问难。

        2、看图讨论:同是一条河,老牛为什么说河水很浅?松鼠为什么说河水很深?它们谁说的对?

        回答:因为老牛(),所以它说()。

        因为松鼠(),所以它说()。

        3.思维拓展:假如有一头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河,来问你,你该怎样回答?

        4.妈妈是怎样教育小马的呢?

(三)自读课文第七段

        (1)、找出不懂的词语。

        难为情——课文写谁难为情?它为什么难为情?难为情的话怎样读?亲切——怎样读出亲切的语气?

        (2)、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多读几遍,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3)、听了妈妈的话,小马是怎样做的?

        (4)、小马趟过河以后,有什么感受?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5)、看图回答问题:为什么小马的感受与老牛、松鼠说的都不一样呢?(按“因为小马既不像(),也不像(),所以()。的句式回答。)

四、分角色表演故事。

        过渡:课文学完了,你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课文: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答案。

六、古诗欣赏:

        宋朝大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说明实践的重要。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移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八.兴趣作业:

        1.讲一讲:把《小马过河》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写一写:假如有一只猴子要过河,会怎样?请你以“小猴过河”为题,自编故事。

《小马过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小马过河(第一课时)。能读准多音字 “磨 没”。

        2.学会用“既不像…..也不像…..”写句子;能给指定的句子正确地加上冒号和引号。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和小马为难时的心里想的儿句话的'语气,能背诵并听写老马教育小马的话。

        4.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多动脑筋,亲自尝试、实践,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小马第1次为什么过不了河,而第2次就过去了;

        (3)用“既不像…..也不像….”写句子。

教学难点:

        (1)掌握生字“鼠”的字形、笔顺;

        (2)理解“挡住、拦住、当然”的意思;

        (3)理解为什么“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4)用词造句。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机、录音磁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教学课文第1、2自然段,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小马过河(第一课时)》。

        2.了解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和第1次来到河边过不了的河的经过。

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阅读思路。

        (1)揭题后,指出阅读思路:小马为什么过河?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是怎样的?

        (2)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读课文。要求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口。

        2.朗读课文。

        小马为什么过河?(谁能用 “为了……所以……”说有句话)

        3.自学生字词。

        (1)划出带生字的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2)查字典,了解“驮”的意思。

        4.检查自学情况。

        (1)“驮”是什么意思?什么结构?

        (2)什么叫“挡住、拦住、磨坊”?

        5.理清课文思路,练习说话.

        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 过不了河 趟过了河

        填空: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 )的情况,然后写老马( ),最后写小马( )。

        5.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朗读第1、2段课文后,说说“愿意”的意思。

        (2)老马听了小马愿意帮助妈妈做事,老马“高兴地”说,这里能用“连蹦带跳”吗?为什么?

        (3)小马为什么过河?从哪里看出来的?

        (4)朗读1、2自然段。

        6.复习带生字的词语及有关的熟字(词)。

        7.书写指导。重点指导“鼠”。“鼠”,上下结构,形体上小下大,共13画。上面半个6画,笔顺是,第8、9、11、12画均为点。最后一画是斜钩。

        8.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为了……所以……

        第一次:过不了河

        第二次:趟过了河

        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教案 篇5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充满童趣,适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议自练的形式读懂课文,理解寓意。因此,我设计了听读说演四大块教学方案。

        一、听—听课文录音

        老师先播放录音,学生听故事,感受童话的趣味性,初步和故事的主要人物—小马交上朋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读—读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精读课文

        通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重点句。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分析,课文其他内容便也迎刃而解了。

        3、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之间的对话,在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故事的寓意。

        三、说—说个人看法

        读,是了解课文基本内容。而说,则是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说理。同样一条河,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这是为什么?如果大象和小白兔也要过河,你应该对它们怎么说?学生展开想象,设计与大象、小白兔的对话,进一步理解课文寓意。

        四、演—演故事精髓

        学生通过听读说三步,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蕴涵的寓意,达到了内化的目的。然后让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自由组织,自选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则是一个由内化到诠释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丰满,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小马过河》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学会遇到困难时一定要自己试一试。

        了解故事知道遇到困难不要依靠别人。

        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小马过河》视频及故事

活动过程

        1、讲故事,并加以讲解。

        2、以故事里所写的提问。

        小马帮妈妈干活了吗?

        小马在河边都遇到了谁?

        小马到底过去河了吗?

        3、说一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故事内容告诉我们遇到难事时一定要自己试一试,不要依靠别人。

活动延伸

        让幼儿按故事里所讲的去表演。

        小百科:马的嗅觉是很发达的,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强的器官,这使它能在听觉或其他感知器官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很容易接收外来的各样信息,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

《小马过河》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弄懂课后题1。

        2、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他人说,要自身动脑筋独立考虑,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3、能联系上下文,弄懂下面几个词语:为难、连蹦带跳、去路、没、趟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妈妈说的话。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略知一、二段

        1、师讲故事的开头(即裸文一、二段),然后提问:同学们,故事讲到这儿,你觉得小马怎样?为什么?

        生:我觉得它很懂事,因为它懂得帮妈妈做事。

        生:我认为它是个听话的小朋友。因为它一听说能帮妈妈做事,就很高兴。

二、抓中心句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小马第几次来到河边才过了河?它是听了妈妈说的哪句话才下决心过河?用“~~~”画出来,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中心词

        1、(出示投影片),抽学生逐段读课文三、四、五、六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A、妈妈所说的“他人”在课文中指谁?

        B、“他人”都是怎么说的?用“=”画出来,想一想,它们说的话对吗?

        C、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小马光听他人说,自身不动脑筋?用“一一”画出来。

        2、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3、推荐讨论结果

        A、学生答了1、2问后,发散:这时候,假如你是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想一想它们谁说的话有道理。

        生:我会自身去试一试。

        B、学生答第3问,并抓重点词“立刻”、“连忙”。

四、读最后一段,体会中心句

        1、听了妈妈的话,小马是怎么做的?它实践的结果是什么?

        2、(出示投影片)看图说说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3、你从老马的话中想到了什么?

        生争论:妈妈的话一定是对的。

        生:我想今后我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要多动脑筋想方法。

        生:我会亲自动手去做一做。

        生:我会去做试验,找到解决方法。

五、总结,延伸中心句

        在今后的生活中,假如你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做?

六、续编故事

        1、师讲故事的开头:过了几天,下起了大雨。大雨一下就是几天几夜,河水涨了老高。外婆打电话来找老马,说自身家被水淹了,老马听了十分着急,对小马说:”小朋友,你先给外婆送点东西吧。”小马驮起面飞快地向外婆家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2、请同学们帮小马想方法,把这个故事编完整。

       好了,关于“马说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马说教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