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对比阅读答案_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zmhk 2024-09-03 人已围观

简介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对比阅读答案_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对比阅读答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峡口送友人送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对比阅读答案_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对比阅读答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对比阅读答案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峡口送友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很急,,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送蜀客这首诗,希望一小时内有答案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对比阅读答案_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峡口送友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峡口送友人》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诗写送别,作者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惆怅心情。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很急,,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送蜀客这首诗,希望一小时内有答案

        ⑴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西陵峡口,为长江出蜀的险隘。晋陆机《辨亡论下》:“彼若弃长技以就所屈,即 荆 杨 而争舟楫之用,是天赞我也。将谨守峡口,以待禽耳。”

       ⑵欲尽春:春欲尽。

       ⑶去住:犹去留。这里指走的人和留的人。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沾巾:沾湿手巾。形容落泪之多。汉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

       ⑷故人:老朋友。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更何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惆怅心情。

       此诗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此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批点唐诗正声》:气格丧尽。盛唐后每以如此声调为佳,世运使然耳,司空此诗更堕晚唐矣。

       《唐诗训解》:“翻成”二字当味。

       《唐诗别裁》: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耶,况又“同为客”耶?

       《诗境浅说续编》:唐人送友诗最善言情;诵之觉言愁欲愁。司空此作于后二句作折笔,……其诗境转深一层,情味弥永。

       赏析唐人诗中,以送客、赠别为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写法也多种多样。象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重在写离情和友谊,对友人所去的蜀州,只简括地说了一句“风烟望五津”。李白的《送友人》÷侧重描写送别之处以及友人途中的情景,而友人的目的地却只字未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从形式上讲,和这首诗一样,也是七绝,但他只是从眼前景着笔,对友人所去之地,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情语中带到一笔。

       可是这首诗却不同:它不写别时景、别时情,而集中笔力描绘友人所去之处的景色,可算是别具一格。诗的起句,即事直书,开门见山,点明“蜀客南行”。因为被送者是“客”,而“客”上又冠以“蜀”字,则友人所去之处不言自明。通过这一句,把行人和居人的关系,也交代得清清楚楚。“祭碧鸡”三字,用了一个典故。起句用典,在张籍诗中可能是一个特点。例如《秋思》中用了张翰的典故,这里用了汉代王褒的典故。不过《秋思》是暗用,即使不熟悉典故,也不妨碍对诗意的理解。这首诗用的是明典,不解释清楚就很难了解诗的内容。典故往往比一般辞汇具有更为深广的含义。通过这则典故,我们设想这位蜀客是奉诏赴蜀的,也可能是一个象王褒一样富有才华的文人,至少作者是用王褒这位文学之士来称誉他。由于典故带有蜀中特异的情调,一开头就给全诗笼罩了浪漫的色彩。

       第二句“木棉花发锦江西”,是写现实中的蜀地景物。木棉花开,正是春季,其地又在锦江,则明丽可想。照此写来,诗中情绪应该是愉快的,可是并不,诗人在句末轻轻点上二个“西”字,则将诗境引向辽远的四川西部了。如果说前两句是由虚到实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把诗笔集中到更小的画面上,色调也由明丽转向凄清了。日落黄昏,山中小桥上行人稀少,隐隐透露出旅客孤单,蜀地凄凉的况味。再加上“时见猩猩树上啼”一句,更加烘托了这种孤寂冷落的气氛。“猩猩啼”系承“行人少”而来。因为“行人少”,所以猩猩敢于出来活动。这景象不但凄清,甚至带点儿恐怖。猩猩啼,猿猴叫,最增旅思。李珣《巫山一段云》词云:“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其《南乡子》又云:“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两。”李珣既写了蜀地,也写了岭南,张籍则专写蜀中,风光非常相似,用以烘托旅愁的效果,也是相同的。在送人之际,诗人为什么不用好言安慰,反而渲染愁情?似乎不可理解。其实这是唐人的一种习惯,上面所提到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送友人》,不都是如此吗?诗中描写了蜀中风光,可是从诗人一生行踪来看,他并未到过那里。虽未到过,但景物的摹写,情境的描绘,却非常真实。因此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曰:“说出南方风土,使人如履其地。就事直书,布置得法,自有情景,真高手也! 凡登临风土之作,当如此写得明净。”诗人并未亲临其地,但写出来却“使人如履其地”,这是什么原因?一是抓住了蜀中典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象木棉、锦江,猩猩,连典故也是蜀中所特有的。这样,就能产生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二是借助于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文艺创作。此刻诗人在送人之际,他的想象力也跟随行人到了蜀中,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那里的一切。就象后来词人孙光宪所写的那样:“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浣溪沙》)当然张籍所咏的不是潇湘,而是蜀中,但就驰骋想象来说,不正有些相似之处吗?这也许是文艺创作上的一个共同规律吧。

       今天关于“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对比阅读答案”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