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的问题。1.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2.“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的问题。

1.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2.“寂寞沙洲冷”和“天青色等烟雨”分别出自哪两首古诗?

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是什么意思啊

4.卜算子苏轼 卜算子苏轼原文翻译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在黄州所作(王文诰《苏诗总案》)。先是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多扰民者,心中不满,发抒于诗中,因此激怒新党,说苏轼诽谤朝政,遂逮捕下狱,百端罗织,必欲置之死地,即所谓“乌台诗案”。幸而神宗还算明白,终于释放苏轼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乃量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定慧院在黄州东南。此词是苏轼在贬所抒怀之作。上半阕叙写寓居定惠院时的寂静情况。“漏”指漏壶,是古人计时的器具,从壶中滴水计算时间,夜深时,壶中滴水减少,仿佛断了,故“漏断”即指夜深。这段词意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下半阕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拣尽寒枝不肯栖”句,南宋时曾有人认为:“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惟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这种看法未免拘泥。金王若虚《滹南诗话》说:“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其如此。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这是通达之见。

        这首词虽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发抒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的作品,但是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至于后人或谓此词为王氏女子而作(《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或谓为温都监女而作(《野客丛书》卷二十四)。都是好事者附会之辞,不足凭信。

        这首词的艺术是很高妙的。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东坡乐府》)评价可谓甚高。尤其“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二语,能说出苏词的真实本领,苏轼其他好词亦常有此种境界。陈廷焯评此词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词则·大雅集》)也推崇备至。至于这首词的章法也很奇特,前人已有道出者。胡仔说:“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这也可以看出苏轼在作词上的创新之处。

        晚近人论词多以“豪放”为贵,而推苏轼为豪放之宗。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宋词仍是以“婉约”为主流,而苏轼词的特长是“超旷”,“豪放”二字不足以尽之。这首《卜算子》词以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永遇乐》(明月如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佳什,都是超旷之作,同时也不失词的传统的深美闳约的特点。这是评赏苏词时所极应注意的。

“寂寞沙洲冷”和“天青色等烟雨”分别出自哪两首古诗?

       诗句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出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扩展资料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是什么意思啊

       “寂寞沙洲冷”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天青色等烟雨”出自于宋徽宗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宋徽宗词

       原文: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出处:瓷器的历史以柴窑最古老。由于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所烧,所以名为柴窑。相传当时陶器艺人请示瓷器的外观样式,世宗大笔一挥,批示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作将来(着色如雨过天青)!” ?

卜算子苏轼 卜算子苏轼原文翻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意思是: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白话释义: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这首词是1082年或1083年苏轼被贬至黄州丁慧院所做。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百度百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好了,今天关于“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