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_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详细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_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详细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_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详细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1.文言虚词“也”知识点整理

2.文言文翻译重点字词

3.文言文实词解释教案

4.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文件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_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详细

文言虚词“也”知识点整理

       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

        ①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文言文翻译重点字词

        伶官传序读后感 (一)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政论文,伶官传序读后感。文中言五代时期的唐庄宗临危受命,坚守父亲遗命,立鸿鹄之志。英雄盖世,破敌势如破竹,及大功告成,沉迷于声色,宠幸伶人,不到三年,身死国破,典型的玩物丧志。

        唐庄宗盛时,雄姿勃发,大志冲天,攻敌如入无人之境;庄宗衰时,仓皇出逃,狼狈不堪,逃跑如丧家之犬。两两对比,何其悲凉。

        很多时候得之不易,失之易。这是得和失相比较而言,其实得的过程也何其艰难,如果容易的话,庄宗的父亲早为自己报仇了,何须等到临死遗命给儿子。失之易,纵观历代皇朝,有的短短几年,有的几百年,但都没有万代。因为得到后没坚持做下去,而是玩物丧志,导致灭亡。

        坚持很重要,有一句名言叫:坚持就是胜利。回想自己教学生活中半途而废的事真是汗颜。练字,从一开始接班就要求练字,为了鼓励坚持下去,每两星期还来一次硬笔书法比赛,全员参与,每个人的作品都粘贴在后黑板的后面,逐一亮相,逐一评比,前六名优胜者有奖,一个本子。可进行了几次之后,发现领奖的人基本上每次都是熟悉的面孔,激励后进者没什么效果。于是想到奖励进步大的,进行了几次,效果也不很明显,可能和自己的方式、方法有关系。在思考的过程中放慢了要求的步伐,学生依然如故,好的依然好。我多想写的不好的同学写工整呀!让人看着也舒服。有点以偏概全,今天反思自己,其实还是有人在进步,比如:李银河、赵瑞凯、李胜辉原来写的根本看不清,现在至少写的看清了。坚持,反思的过程同样要严格要求,坚持下去,鼓励学生,也提醒自己:成功贵在坚持。

伶官传序读后感 (二)

        一声“呜呼”,感叹于眨眼间的兴衰;曲终人散,结束了后唐王朝的家国梦;忧劳兴国,敲响繁华盛世的警钟;《伶官传序》,谱写下那句至理名言—满招损,谦受益。

        遥想李存勖当年,是何等的`雄姿英发,自从在24岁袭的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甚至于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是何等的壮阔,甚致于举天下之豪杰都莫能与之相争。但是,他没有继续忧劳,反而觉得自满。于是骄奢不检宠爱伶人,导致最后被数十伶人围困,中流矢而亡可见死的是多么的凄惨。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尽了全力去做了,我们就成功了。另外,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过于沉迷,因为那样会使我们变得困惑,愚钝。

        忧劳不一定可以兴国,但逸豫一定可以亡身,所以,切记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过于放纵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一定要明白————满招损,谦得益。

        走过历史的长廊,多少英雄因为过早的骄傲,最后却剑在鞘却不能快一步拔出,孤军深入,却已遭四面埋伏,八面围攻;多少学士功成名就后弃书如草芥,官场奔波,戏场流连,再也不能言百姓之疾苦,从此遭天下人唾骂。

        日升日落,溪水总是潺潺地流着,不论从山间跌入山谷还是从石缝挤向石礁,他始终和着前进的步伐;而自满,就正是当溪水不再流动时,那一切静止不动的景象,如同一湾死水,臭臭的,满满的了无生趣。

        当追求的脚步骤然停止,人生便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就像流水一样,停止不前,终会失去原来的色彩。

        溪水应该有无穷的动力,而人生的意义就是永不放弃!

        《伶官传序》里的庄宗李存勖沉迷伶人飘飘欲仙的乐曲里,他始终未料到亡国之音来的那么突然。

        如果说自满是人生旅途中的陷阱,是表面平静如镜,深处动荡不定的漩涡;那么谦虚则是通向希望城堡的捷径。是祸害来临时拯救自身的避风港湾。

        居里夫人在艰难的科学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去静静品尝丰收的硕果,读后感《伶官传序读后感》。当她发现了第一克镭时,巨大的成就已使她闻名于世,她将获得很多很多。可她依然没有走出实验室,依旧注视着分离镭的仪器,注视着那永不停歇的时钟。直到死神来临,她默默地倒下了。她用毕生精力发现了三克镭,燃烧了自己,温暖了人们。

        满招损,谦受益。一切得于《伶官传序》。伶人和伶人的歌,会在你忘乎自己的时候扬扬而来,而聪睿的你应该知道要怎么办的。

伶官传序读后感 (三)

        今天在上课之余,翻看了《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记得是读高中时学习的。当时只是为了考试而记知识点,对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领悟不深刻。如今,重读此名篇,感受颇深,获益匪浅。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改国号梁,定都洛阳,史称后梁。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五代时期。次年,原唐朝晋王李克用病死,长子李存勖继位。他牢记父亲嘱托,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洗雪家雠,中兴国祚,于公元923年称帝,建立后唐,是为庄宗。当此时,虽少康之嗣复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而称帝后,他忘记栉风沐雨之艰辛,沉湎于色禽荒乐,安于享乐,不理国事,终至众叛亲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所言,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长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从中吸取深刻教训。

        第一,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我们党已建立88年,执政60年,革命战争年代过去了多年。建国前的老同志和老干部早已全部退出领导岗位,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因此,亟需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要教育党员干部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高瞻远瞩。李存勖战功赫赫,骑在马上打天下没问题,可是治国却是外行。具体表现在,缺乏统领全局的意识,消极治国,安逸享乐,众叛亲离,导致败亡。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团结意识,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做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内耗,共同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灯红酒绿中洁身自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第三,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积极作为。位置就是责任,压力就是动力。当李存勖消灭敌人后,脑子中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自然就没有了动力,丧失了方向,从而消极作为,亡身亡国。领导干部要牢记自己使命,积极作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决克服无所事事、作风飘浮的不良倾向。要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出发,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路线,从而赢得群众拥护,树立良好形象。

文言文实词解释教案

       1. 重要文言文字词解释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

2. 文言文翻译(重点翻译字词句子也翻译)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字词理解 执:握,持

        俄:一会儿

        遂:就

        计:计谋,策略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以:用

        但:只

3. 古文重点字的翻译整理与总结

        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 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复庵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

4. 文言文重点词解释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三、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参考摘录的.还有,他人的版权,。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文件

       1.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2. 文言文实词及意思

        文言实词详解: 1、爱 (1)名词。

        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

        《左传》) (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

        《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

        (《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

        (《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

        (《狱中杂记》) (2)量词。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

        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

        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

        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

        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

        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

        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

        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7、兵 (1)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

        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

        ①侵略。 无岁不受兵。

        (《。

3. 课内文言实词解释的必需步骤

        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一般方法有:

        1.字形分析法 汉字的字形结构表示某种意义,分析字形,能帮助理解词的意义。

        2.组词探义法 古汉语中,不少单音词通过与另一同义或近义的词组成双音词。据此,可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它们的意义。

        3.引申取义法 词义的发展变化,使一些词从表示个别、具体的意义引申为表示一般的或抽象的意义。因此,解词时要分析它们的引申义。

        4.同义推导法 在结构整齐意义相近的词组或句子之间常有一些意义相近或相似的对应出现,对其中一个词正确理解,就能推导出与之相应的同义或近义词的意义。

        5.多义选择法 有些词有多种意义,应该用选择的方法加以解释。

        6.读音辨析法 有些词的意义往往与读音有关,读音不同,解释也常常不一。

        7.词性活用法 有些实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词性变化现象。因而,应根据句意灵活地理解词的意义。

        8.假借相通法 有时,某个字在句中不论用本义还是引申义都讲不通,这就要借用另一个读音或字形相近的字的意义来解释,找到它的通假字就讲通了。

4.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

5.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文言文中的实词

        文言文教学中,实词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在历次的高考中,对文言文的翻译中,实词的准确翻译与否占据了很大的层面,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将文言文中实词准确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能够深刻地记忆,并且运用到实践之中呢?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学生如果不能够分析理解实词的含义,文言文的阅读就成为了极大的障碍。因此,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实词是必须要掌握的关键所在。

        在文言实词的讲述中,必须首先要明白,何为实词?在《古代汉语》中,是这样定义的“凡是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即最明了的解释即为:有实在的意义并且有语法意义的词语即为实词。

        实词在具体分类时我们应当明了,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当然在讲述特殊实词如拟声词、叹词时应当注意与虚词具体区分。那么,学生在具体了解了什么是实词,并且对实词有具体的区分意识的时候,对于古代汉语中的实词的讲述就相对容易了。

        一:化简为繁 文言文中实词相对较多,一般文言实词较好记忆,即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差不多,只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转变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因此,词义只是扩充。

        如在较多的文言文课文中,许多古代汉语的词语可直接转化为现代汉语,如围,有围困、围剿的含义;无礼,没有礼貌等意思。因此,古代的一个字(词),只需转化为现代汉语的两个字(词)即可。

        在一篇文言文中,此类情况出现较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偏难的词语需加强讲解,在疑难词语的讲述中,需要化简为繁,即书写出简体字的原本意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如“略”字,其篆体文为 像一个人拿着工具种田,又指代侵略的意思。

        又如“拊”,捶打的意思,篆文为一个人用手捶打胸口。像这类较为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金文、篆文等字体来达到表意的特征。

        学生也能够易于理解。因此,在文言文实词的教学中,可以还原字本来的面目,让学生一目了然。

        具体的运用可以根据我国的造字法来确定,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造字法具体讲述疑难字体的讲解,以便让学生能够简单明了地掌握。在众多的字体中,尤以形声字涉及范围较广,因此遇到此类词语时可详细讲述,以便让学生形成遇字即进行研究的心态,此为实词贯穿的第一步。

        二:可以根据句子前后意思理解 文言文属于传统文化,在漫长的母语教学中,学生已经有较强的文学语感,因此,在讲述中,可以根据句子词语前后的意思推出疑难实词的意义。如在《荆轲刺秦王》中,“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在这句话中,“淬”、“濡缕”等词的意思学生较为难以理解,在这里,就可以根据前后词语的意思进行分析:以为用的意思,药为奇毒之药,“淬”有三点水,再加上前后句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出“淬”的含义,即为沾染、浸染的意思。而“濡缕”根据前面意思,燕太子丹用人来做试验,毒药沾染在身上会怎样?鲜血会怎样?“濡缕”的意思就很明确了,沾满衣裳。

        所以,在文言文实词讲述中,可以根据前后词语的意思推断出疑难词语。达到翻译明了的目的。

        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实词必不可少,在具体记忆时,可根据上述方法明显地将实词记牢,当然,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言传身教,自身知识的底蕴应该是深厚的,这样才可以达到文言文实词优化的教导。

6.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

7. 高中文言文实词解释

        信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威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诚实,忠诚,信用)

        良将劲弩守要塞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

        疏君平而信上宫大夫令尹子兰 (信任)

        言必信,行必果 (相信)

        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走投无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困窘,处境困难)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贫困)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尽)

        归

        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流到)

        法无异辙,殊途同归 (一样的)

        更

        然令远方之守塞,一岁而更 (改变)

        楚起更数国乃至秦 (经过)

        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 (抵偿)

        于是帝尧乃戍之,更得舜 (另外)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更加)

        去买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很好用的呵

       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

       1、爱: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热爱

       2、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吝啬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吝惜,舍不得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

       2、安: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哪里

       2、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

       3、衣食所安 养生

       4、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5、君安与项伯有故 怎么

       3、被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披散,散开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表被动

       3、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被子

       4、闻妻言,如被冰雪 覆盖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遭受,遇到

       4、倍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倍数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违背,背叛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越发,更加

       4、焉用亡邻以倍郑 增加,

       5、本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的根

       2、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 基础,根本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 推究,考察

       4、若止印三二本 量词,册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副词,本来

       6、今存其本不忍废 稿本

       6、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浅陋

       3、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看不起

       4、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自谦之词

       5、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轻贱

       7、兵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兵器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战争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军事,谋略

       5、穷兵黩武 战争

       8、病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困苦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疲劳,劳累

       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 担心,忧虑

       4、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缺点,毛病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疾病

       9、察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观察

       2、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考察,推举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洁净的样子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看清楚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精明

       10、朝

       1、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2、朝闻道,夕死可也。 早晨

       3、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代

       4、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朝见,朝拜

       5、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见

       11、曾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经

       2、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3、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着两代的长辈与晚辈亲属

       12、乘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驾,坐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顺应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随

       4、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一车四马的合称

       13、诚

       1、帝感其诚 诚心诚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确实,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果真,如果

       14、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2、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出师表》 去掉,除去

       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修治

       4、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 拜官授职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流逝,过去

       15、辞

       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 告别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推辞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托辞

       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文词,文学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辞,文辞

       6、大礼不辞小让 计较

       16、从

       1、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跟随

       2、樊哙从良坐 依傍,紧挨着

       3、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听从 ,依顺

       4、弟走从军阿姨死 《琵琶行》 参与,参加

       5、从余问古事 《项脊轩志》 向,从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纵”,合纵的盟约

       17、殆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几乎,差不多

       2、郦道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石钟山记》大概,恐怕

       3、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危险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大概

       5、有殆而欲出者 通“怠”,懈怠

       18、当

       1、有大石当中流 阻,挡

       2、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正在,值

       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担任,做

       4、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一定,必定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占据,把守

       6、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史记?抵御,抵挡

       19、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道理,规律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途径

       3、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取道

       4、于是废先生之道,焚百家之言 《过秦论》思想,主张

       5、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天道,自然的规律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道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志向

       8、道之以政 通“导”、引导

       20、得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伶官传序》 得到

       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德”,感恩

       3、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 获得

       5、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 能够

       6、此言得之 《六国论》 对,合适

       21、度

       1、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计算,衡量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估计

       3、度义而后动 考虑

       4、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法度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限度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没有

       2、而墨子非之 责怪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除非

       5、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的,错误的

       23、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恢复

       2、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通“覆”,盖上,遮盖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 繁复,重复

       5、王辞而不复 回答

       24、负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 失败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担负,承受

       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凭借,依仗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辜负

       25、盖

       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遮盖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大概

       3、盖亦反其本矣 通“盍”,何,怎么

       4、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

       5、刘豫州…英才盖世 胜过,压倒

       26、故

       1、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2、此物故非西产 本来

       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缘故,原因

       4、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 旧交情

       5、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 衰老

       6、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所以

       27、顾

       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五人墓碑记》 顾念,顾惜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看望,拜访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顾虑,顾及

       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只不过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难道,反而

       28、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过秦论》 险要的地势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使……稳固

       4、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 确实,实在

       5、少年固强之 坚决,坚持

       29、归

       1、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女子出嫁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回来

       3、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一道

       4、吾妻归宁 《项脊轩志》 出嫁女子返回娘家

       5、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返回,回来

       30、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

       2、等死,死国可乎 国事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诸侯国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岳阳楼记》 国都,京城

       31、过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过错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门宴》 责怪

       3、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项羽本纪》 超过

       4、愿枉车骑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拜访,探望

       5、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项脊轩志》 经过

       32、何

       1、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什么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多么

       4、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 哪里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通“呵”,喝问

       33、恨

       1、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怨恨

       2、以是知公子恨之返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感到遗憾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遗恨,悲恨

       4、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仇恨

       34、胡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2、嗟乎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 什么

       3、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

       35、患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 后患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忧患,祸害

       3、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担忧,忧虑

       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忌讳

       5、时有患疟疾者 生病

       36、或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 有时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或许

       3、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如果

       5、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 或者

       37、疾

       1、臣少多疾病 《陈情表》 疾病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 痛心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强,猛烈

       4、其疾病而死 《五人墓碑记》 患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孙膑列传》 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 疼痛

       7、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毛病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锐利

       38、及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比得上

       2、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列传》 追赶上

       3、及至秦皇,奋六世之余烈 《过秦论》 到达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和,以及

       5、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涉及,牵连

       39、即

       1、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倘若,如果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当

       3、项伯即入见沛公 《鸿门宴》 立即,马上

       4、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登上(帝位)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就

       40、既

       1、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进学解》 完,尽

       2、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全,都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不久

       4、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过秦论》 已经

       5、将军既帝室之胄 既然

       41、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借助,利用

       2、假令仆伏法受诛 《报任安书》 假如,如果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假装,与“真”相对

       4、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假期

       5、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以罚秦 《项羽本纪》 暂时,权且

       42、间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解牛》 空隙

       2、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一会儿

       3、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悄悄地,秘密地

       4、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原列传》 离间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从小路

       43、见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看见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拜见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表被动 《屈原列传》 被

       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见

       5、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 显露,出现

       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看见的东西

        44、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剖开,屠宰

       2、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撤退,离散

       3、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解释,解答

       4、天下土崩瓦解 分裂,涣散

       5、太后之色稍解 消解,缓和

       45、就

       1、乃谢客就车 《信陵君窃符救赵》 登上

       2、轲自知事不就 完成,成功

       3、然赢欲就公子之名 《信陵君窃符赵》 成就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靠近,接近

       5、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 就职,赴任

       46、举

       1、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 举出,提出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 兴起,发动

       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选拔,推荐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 攻克,攻占

       5、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攻克,攻占

       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尽

       7、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六国论》 拿

       8、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 全

       47、绝

       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断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的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横渡

       4、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石钟山记》 停止,断绝

       5、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超越

       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陡峭的

       7、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 绝交

       48、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 忍受,经受

       2、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胜任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能够,可以

       4、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五人墓碑记》 忍受,经受

       49、克

       1、与克期俱至 限定,约定

       2、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克制,约束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祭十二郎文》 能够

       4、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战胜,攻下

       50、类

       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 类似,好象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事例

       3、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 种类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类推

       51、怜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值得同情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可惜

       3、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怜悯,同情

       4、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疼爱、爱惜

       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爱戴

       52、弥

       1、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滕王阁序》 满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越,更加

       3、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扬州慢》 满,遍

       53、莫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有谁

       2、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 不要

       3、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 没有

       4、至莫夜月明 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没有什么

       54、乃

       1、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你的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是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竟然

       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记》 只,仅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于是

       6、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却

       55、内

       1、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里面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通“纳”,接纳

       3、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国内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有重之以修能 《离骚》 内心

       5、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交纳

       56、期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陈情表》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jī周(年),月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4、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长亭送别》 日期

       5、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希望

       57、奇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少有的,罕见的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淮阴侯列传》 以……为奇

       3、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 运气不好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零数,余数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优秀的,杰出的

       58、迁

       1、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列传》 贬谪,放逐

       2、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 迁移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变化,变动

       4、再迁为太史令 调动官职,升官

       5、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征发,流放

       59、请

       1、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邀请、约请

       2、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求,请让我

       3、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谒见、谒问

       4、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信陵君窃符赵》 请示

       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60、穷

       1、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尽

       2、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 困窘,处境困难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4、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寻求到尽头

       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滕王阁序》 穷尽,极尽

       6、穷巷陋室 穷山恶水 僻、荒

       还有一半字数超标了了,你追问吧

       今天关于“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整理”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