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李商隐无题诗全部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李商隐无题诗全部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李商隐无题诗全部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1.李商隐无题诗总共有几首?2.李商隐的《无题》原文

李商隐无题诗全部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李商隐无题诗全部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1.李商隐无题诗总共有几首?

2.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怎么办呢?

3.李商隐的无题诗一共有多少首?

4.李商隐的《无题》原文

李商隐无题诗全部

李商隐无题诗总共有几首?

       共16首。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④。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⑤。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① 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

       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

       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② 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③ 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由角端直通大脑,感应异常灵敏,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④ 送钩,古代宴席间的游戏,又称藏钩,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亦宴席间的游戏,将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

       ⑤ 听鼓,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

       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转蓬,蓬草无根,随风飘转,喻身不由己的处境。

       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无 题

       李商隐

       之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释

       刘郎,相传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刘晨、阮肇入山采药,迷不得出,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居半年才还,后人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即蓬莱山,泛指仙境。

       韩寿,晋人,司空贾充的僚属,充每在家聚会,贾女从窗格中偷窥,见其貌美而爱之,与私通,充发觉后乃以妻寿。

       宓妃留枕:曹植《洛神赋·序》:“黄初三年,作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植过洛水时,忽见一女子来,赠所用枕。宓妃,传说中伏羲氏之女。

       无题

       之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比如这首“无题诗”,有人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以第三首为例。诗的首句中“昨夜”二字的连续出现两次,提示诗人是在今天回想往事,“昨夜”二字的情感含量大,说明诗人的记忆刻骨铭心。“星辰”与“风”,“画楼”与“桂堂”,暗示了诗人所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活情景。

       第二联表现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犀牛角的中央有纹理贯通两端,故又称通犀,诗人以此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却是息息相通,这二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底蕴,使后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第三联中写到的送钩、射覆都是古代酒宴上的游戏,类似猜谜。二句以极华丽的语言描述了热烈欢快、酒暖灯红的场面。

       然而,正当诗人沉浸于对昨夜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了阵阵鼓声,天要亮了,诗人又该上朝了。“应官”也就是应付官差,包含着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心境。“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所以,在古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

       李商隐的“无题诗”不只是以“无题”二字为题的诗,有一部分以诗的开头两个字为题也属于“无题诗”,如《锦瑟》。

       回答者:文雨猪猪 - 魔法师 四级 3-25 08:16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题二首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二首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四首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四)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

       梁间燕子闻长叹。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

       不去,因寄。

       谢傅门庭旧末行,

       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

       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

       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

       万里西风夜正长。

       回答者:シ鈊╅乱ソ - 魔法学徒 一级 3-25 09:04

       无题二首

       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 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 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 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两首七律无题,内容都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象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的,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希望在寂寞中燃烧,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起第一首,第二首更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也更加概括。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

       爱情遇合既同梦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即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这类作品在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这就使诗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强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这是他的爱情诗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和优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无题诗究竟有没有寄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离开诗歌艺术形象的整体,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附会现实生活的某些具体人事,进行索隐猜谜式的解释,是完全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象冯浩那样,将“凤尾”首中的“垂杨岸”解为“寓柳姓”(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将“西南”解为“蜀地”,从而把这两首诗说成是诗人“将赴东川,往别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凿附会的典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诗歌形象的整体出发,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区别不同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无题诗作这方面的探讨。就这两首无题诗看,“重帏”首着重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笔意空灵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不难从“神女”一联中体味出诗人在回顾往事时深慨辗转相依、终归空无的无限怅惘。“风波”一联,如单纯写女子遭际,显得不着边际;而从比兴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会。作者地位寒微,“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党势力摧抑,故借菱枝遭风波摧折,桂叶无月露滋润致慨。他在一首托宫怨以寄慨的《深宫》诗中说:“狂飚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取譬与“风波”二句相似(不过“清露”句与“月露”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证“风波”二句确有寄托。何焯说这首无题“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和“重帏”首相比,“凤尾”首的寄托痕迹就很不明显,因为诗中对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的某些具体情事描绘得相当细致(如“扇裁月魄”一联),写实的特点比较突出。但不论这两首无题诗有无寄托,它们都首先是成功的爱情诗。即使我们完全把它们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并不减低其艺术价值。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怎么办呢?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李商隐的无题诗一共有多少首?

       无题这首古诗就是李商隐所写的,那你读懂这首诗了吗?其实无题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述出作者的情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述了作者久别后的思念。那不妨一起详细的去欣赏欣赏李商隐的《无题》。

       七律《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不容易,分别也痛苦辛酸,东风柔弱无力,百花一片凋落。春蚕直到死时丝才可吐尽,蜡烛烧成灰烬泪珠方能流干。晨起看见容颜憔悴,晚上吟诗只觉得月色分外清寒。好在此去蓬莱山路程不太远,请青鸟传书代我勤把你探看。

       [赏析]

       此诗是写爱情相思的名篇。诗中表现了深深相爱的情人别后呕心沥血的相思和生死不渝的忠贞。全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春蚕"一联为千古名联。

       品读唐诗《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难,分别更让人痛苦不堪,更何况在百花凋残的暮春时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写久别的情思:这份思念如春蚕,吐尽最后一根丝;如烛火,升华出最后一分光和热。"春蚕"、"烛火"是人所习见,诗人移情于物,写得浑然天成,形神兼备。""丝"和"思"谐音,诗人独具匠心,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写出了至死不渝的相爱之情,其深蕴的内涵,其情思的缠绵深痛,堪称千古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此联可以看出,诗中抒情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诗人为她设身代言,抒发了离别的感伤,别后悠长的思念。"晓镜"早起对镜梳妆。"但愁",只是愁。清晨对镜,不免愁思满怀:美好的容颜在一天天变得憔悴。夜吟遣怀,因相思而无法入眠,清凉的月光十分凄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逢山",此指情人所居之处;"青鸟",传说中一种有灵气的鸟,可传递信息。末句构思极富有创意。分别既久,相见遥遥无期,借用一种有灵气的鸟为我打探,想来蓬莱山此去没有多远吧!

       全诗行文流畅,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出了深沉绵邈的情感。全诗构思新颖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贴切,语言生动精彩,意境优美动人。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

       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7]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 《无题》(八岁初照镜) 《无题》(照梁初有情)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 《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 《无题》(相见时难) 《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 《无题》(近知名阿侯) 《无题》(白道萦回) 《无题》(万里风波) 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参考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本诗也许还有别的寓意,但作为爱情诗却是几无异议。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好了,今天关于“李商隐无题诗全部”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李商隐无题诗全部”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