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竹枝词刘禹锡古诗其一_竹枝词 刘禹锡古诗其一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竹枝词刘禹锡古诗其一_竹枝词 刘禹锡古诗其一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竹枝词刘禹锡古诗其一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1.《竹枝词》(其

竹枝词刘禹锡古诗其一_竹枝词 刘禹锡古诗其一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竹枝词刘禹锡古诗其一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1.《竹枝词》(其一)的意思是什么?

2.《竹枝词九首》(其一)+古诗解释

3.竹枝词什么代诗人什么?

4.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带拼音

5.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6.《竹枝词》的诗意

竹枝词刘禹锡古诗其一_竹枝词 刘禹锡古诗其一

《竹枝词》(其一)的意思是什么?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浅析] 竹枝词,是刘禹锡在建平(今四川巫山县)作官时,采用当地一种曲调填下的诗。当地人在唱时,往往要用笛子和鼓作奏,一边唱一边舞。从体裁上说,基本同于七绝。其句法是上四下三,上四字为一顿,注上“竹枝”二字,下三字为一顿,注上“女儿”二字。“竹枝”和“女儿”,则为唱时的一种和声。其特点,多用白描,少用典故,文字通俗流畅,禁用堆砌,颇接近于民歌。这首诗,无论从内容和格调上,都很象是一首民歌,是以船家姑娘口吻写的一首情歌。诗人把情景巧妙地结合起来,采用双关语的句式,十分逼真细腻地描写了姑娘对情人的爱恋。首句用“青青”二字,写出杨柳的碧绿,枝条的风姿,又用一“平”字,引出所叙之事,集中描写了一位姑娘由“郎”的“唱歌声”,所引起的起伏不定的心情。三四两句,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两句妙喻,尤是用带相关语的“晴”,来暗喻“情”,针对眼前景物,极巧妙地抒发了姑娘此时际的思想感情。采用含蓄双关语言,把两种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谐声把它们统一在一起,自然贴切,使要抒发的情感,跃然纸上,这是此诗谐声借喻的成功所在。这首诗景中含情,情寓其中,富有诗意,富有情味,故为后人传诵。

《竹枝词九首》(其一)+古诗解释

       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什么代诗人什么?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带拼音

       1、《竹枝词》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组诗。

       2、附原文:

       竹枝词九首(并引)

       唐.刘禹锡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其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其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赏析

       刘禹锡诗集中有《竹枝词九首》,又有《竹枝词二首》,又有《堤上行三首》,都是民歌风格的七言绝句。《竹枝词九首》是最初的作品,因为有一篇序引自作说明: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俚,乃写为《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歙,知变风之自焉。

       这一段序引,讲到几个问题,需要解释。第一句是说各地的民歌,声音虽有不同,但都是乐曲。“岁正月”,没有说明是那一年的正月。“建平”是个旧郡名,当时称为归州,即今之秭归。这两句,应当是说明作《竹枝词》的时和地,但时既不明白,地亦可疑,因此曾引起后人的研讨,我们留着以后再讲。下文是叙述作者在建平时听到儿童唱竹枝词的情况。这是一种联唱的歌曲,有人吹短笛伴唱,击鼓为节拍,歌的人同时也舞。谁能唱得多,就是胜者。以下五句,是作者对这种民歌的印象。黄钟是正宫音乐,其声词是和平中正的,但羽声是激昂慷慨之音。“黄钟之羽”是和平中带有激昂的音调。激昂是在歌曲的最后部分,象苏州的山歌那样。但也分不出那里是吴声,那里是楚声。“伧”是对吴人的鄙称,“儜”即“狞”,唐诗中常用此字来表示猛烈、激越,这里是指楚声。总之这些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很宛转的,有些象《诗经·卫风》中的那些情诗。以下六句说屈原在湖南,因为民间巫师唱的迎神送神歌都用鄙陋的歌词,所以改作较文雅的《九歌》,至今当地人民还在用他的歌词作为舞曲。刘禹锡也摹仿屈原作了九首《竹枝词》,使能唱的人流传开去。最后二句是说他把这九首《竹枝词》附在屈原《九歌》之后,使后世听“巴歙”的人了解“变风”的来源。“巴歙”是巴郡(今四川东部)的民歌,“变风”是关于《诗经》的名词。郑、卫二国的诗,虽然是*辞艳曲,但还是稍稍变样的“风”诗。十五国风中有正风、变风,文辞音调雅正的诗称为正风,文辞音调有些不端庄的称为变风。这里所谓“变风”,就是指上文的“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

       从这一段序引看来,刘禹锡开始作《竹枝词》九首是有意继承《九歌》的,后来他又作二首,就另外题作《竹枝词二首》,并不合在一起。另外他又作了《堤上行三首》、《踏歌词四首》,其实也是“竹枝词”,因为这两组诗中都提到“竹枝”。

       “竹枝歌”是有地区性的民歌,所以其第一个特征是地方色彩。刘禹锡在建平初次听到竹枝歌,仿效屈原拟作九首,也就运用这个地区的山水、古迹、风土、人物。他歌咏到白帝城、白盐山、瀼溪、昭君坊、永安宫,滟滪堆,瞿塘峡中的十二滩、巫峡,都是从夔州到归州这一段长江两岸的山水古迹。杜甫在这里旅居的时候,也有诗提到。《水经注》卷三十三对这些山水古迹有详细的叙述描写,可以参看。

       至于风土、人物,在这九首歌词里反映出来的有人民在白帝城头和瀼溪桥上的唱歌,有昭君坊里和永安宫外的游女,有旅居在此地的妇人托返回成都的船带信给丈夫,有住在山头的女子到江边来取水,男子到山下来烧草灰肥田。九首诗组成了一幅风俗画。

       民歌的第二个特征是不讲究平仄粘缀。七言四句的民歌往往用拗体,表现在第三句。刘禹锡这九首也都用拗体,而不用绝句正格。拗体绝句的下半首音调较为急促,苏州山歌也大多如此。所以杜甫作拗体绝句,即称为“吴体”,刘禹锡序引中所谓“激讦如吴声”,也说明了民歌的这一个普遍特征。

       所谓“竹枝歌”,大概是当地青年男女在竹林里劳作时的对唱歌谣。这个名称也是当地特有的,正如苏州称为“山歌”,是山上劳动人民的歌谣。福建有“采茶歌”,是采茶姑娘的抒情歌谣。山东有“渔歌”,是渔民的歌谣。各个地区的这一类歌谣,都是劳动人民歌唱他们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就是所谓“劳者歌其事”。因此,歌词的题材内容不会越出他们的生活范围以外。歌词的语气也大多自白,很少代言。这是民歌的第三个特征。刘禹锡这九首诗中,第二、四、六、七、八首都是用唱歌者自白的语气。

       民歌的第四个特征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喻。第二首以“花红易衰”比男子的薄情,以“水流无限”比自己的愁绪。第六首以“波浪不能摧”的滩石来对比来去不定的情人之心。第七首以瞿塘峡中危险的水道来对比“平地起波澜”的人心。意思是说,江水之所以有波澜,是因为底下有石头,而人心则在平地上也会起波澜。

       3、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这首诗为杨柳青青江水平,yáng liǔ qīng qīng jiāng shuǐ píng 。闻郎江上唱歌声,wén láng jiāng shàng chàng gē shēng 。东边日出西边雨,dōng biān rì chū xī biān yǔ。道是无晴却有晴。 dào shì wú qíng què yǒu qíng 。

       

       一、诗词解析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描述了一幅春天江边美景图,杨柳青青,江水静谧,仿佛可以听到有人在江上唱歌。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春天带来的美好与希望,通过描绘江上唱歌的声音,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句诗运用了双关语,描述了天气变化多端,日出东方却有雨西下,看似无情却有意。一方面,诗人感到世事无常,难以预测和控制,一方面,诗人也在表达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

       二、艺术形式

       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具有短小精悍、轻盈明快的特点,有一定的格律形式可供遵循,又比较自由随便,易于抒情叙事。意象生动、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竹枝词二首·其一在文学上的价值

       1、艺术价值

       刘禹锡将民歌与七言绝句相结合,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规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运用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元素,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画面。

       2、文化价值

       这首诗吸收了民间文化的营养,传承了民间风情和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美学价值

       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使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刘禹锡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诗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竹枝词》的诗意

       竹枝词二首·其一

        [作者] 刘禹锡 ? [朝代] 唐代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标签: 民歌 乐府 爱情 诗 其他 情感

《竹枝词二首·其一》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竹枝词二首·其一》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竹枝词二首·其一》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

《竹枝词二首·其一》作者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有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的其它作品

        ○ 陋室铭

        ○ 秋词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望洞庭

        ○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 刘禹锡更多作品

       唐·刘禹锡《竹枝词》白话释义: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至长庆四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

       文章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好了,今天关于“竹枝词刘禹锡古诗其一”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竹枝词刘禹锡古诗其一”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