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赏析_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解析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赏析_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解析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赏析”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八月十五夜月古诗2.关于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赏析_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解析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赏析”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八月十五夜月古诗

2.关于中秋五言绝句的古诗

3.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中 转蓬比喻什么 行地远是什么意思

4.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这首诗主要采用啥写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5.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赏析_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解析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

       八月十五夜月

作者: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

       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

       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关于中秋五言绝句的古诗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 系列:关于描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大全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译文  其一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著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其二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著。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评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3]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中 转蓬比喻什么 行地远是什么意思

       关于中秋五言绝句的古诗如下:

       1、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赏析: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

       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2、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赏析: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

       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

       “玉京” 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佳节对着明月怀念亲人的诗,诗的开头两句话,就直接点出了诗的主题,作者用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景色,中秋之夜,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主人公仰望着月亮,想起远在天涯的亲人,这两句话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这首诗主要采用啥写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八月十五夜月

       八月十五夜月 作者:杜甫(唐)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简介

       选自《全唐诗》,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此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杜甫诗中别是一格。 此诗用到了比喻手法,形象的表现的诗人当时的感情。

       编辑本段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 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 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编辑本段字词分析

       “转蓬”比喻辗转流离,远离家乡,好像飘零的蓬草

       “行地远”是什么意思?离家越来越远

       直:正在,正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的意思是,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秋毫的意思是鸟类秋天生出的羽毛,在此比喻月宫白兔的兔毛。

       手法:象征,对比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意思: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

       路上的霜露象雪一样洁白,

       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好了,今天关于“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赏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八月十五夜月杜甫赏析”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